APP下载

完片担保的“产业”价值

2015-05-30

综艺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产业金融机构流程

“没标准”是中国电影屡被金融界诟病之处,而完片担保公司的评估流程正好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标准化的问题。

2015年伊始,世界著名的完片担保公司Film Finance宣布落户上海自贸区。虽然这条新闻在媒体上未能引起太多波澜,但在笔者看来,国际主流的完片担保机制被引入中国电影业可谓里程碑事件。

电影行业要发展,不能只靠自体循环,寻求金融资本的支持是必然趋势。然而这些年来,涌入电影的投资者先以煤老板为代表,随后是房地产商和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却一直冷静旁观。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安全直接关系国家的经济、政治稳定,因此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基本都采纳了国际化的风险管控规则。最常见的是:担保或保险。而完片担保,就是一种为独立制片从银行获得贷款而专门设计的保险产品。

有很多制片人说,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热钱这么多,何必还要费劲走先完片担保、再银行贷款这条路?

首先,从资金成本来说,银行贷款的利息仅比基准利率稍高,相比基金等当前活跃于电影行业的资金渠道无疑要“便宜”得多。其次,对于多数非专业投资人而言,电影制作的很多环节都是看不清、也算不清的。申请完片担保的过程,本身就会要求项目制作管理及流程规范化,这无疑能帮助投资人更好地对项目进行商业判断,使电影投资的决策更加简单透明。一旦超支超期,完片担保公司会承担相应的超支,或者会接手项目以保证制作周期和控制预算。

第三,目前中国电影行业仍以大量的独立制片公司为主,真正接近好莱坞Studio式的大公司还未出现。完片担保公司正是为独立制片提供支持和帮助的金融机构。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持续的高速发展刺激了电影制片业的增长,可增长并不意味着管理水平同步提高。相反,因为获得投资空前容易,且投资者大多外行,电影制作管理即便漏洞频出,也不用担忧下一部找不到钱。不过,投资者虽有投机性,但终归不是傻子,稍有逻辑能力的人都可以想见,长此以往,中国的电影行业会走向何方?

“没标准”是中国电影屡被金融界诟病之处,完片担保公司的评估流程正好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标准化问题,其要求制片人提交剧本、预算、周期、日进度、周成本支出等文件,且对每样文件都有专业化的要求。这迫使制片、创作团队须在开拍前就把案头工作做足做透,而非仓促开机,发生问题后才将就补漏,最后超支超期或者是得到一个偏离预期的产品。

产业需建立在精细分工、高效合作的基础上,产业链上也须有彼此制衡、支持的要素。引进完片担保制度的最大意义在于其能作为投资、制作之外的第三方势力推动整个电影制作行业的意识转变,逐步形成以制度和流程确保品质,而非把赌注全压在主创个人的良心和运气上。这样的规范化才能带来更多金融机构的资源介入,在增势依然可观的电影放映市场合力下,电影制片业才会向真正的“产业标准”迈进。

当然,完片担保制度也有局限——首先,片方需支付保险金,这会增加项目成本,但相比超支超期可能带来的损失,這无疑是小钱。其次,对于“任性”惯了的人来说,接受质询和约束注定不会舒服。但是,如果中国电影真想变成产业,那就必须得接受产业化的挑战。电影,从来就不只是讲个故事那么简单。

猜你喜欢

产业金融机构流程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