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评《血痕》

2015-05-30梦桐疏影

牡丹 2015年4期
关键词:阿尼革命者个人主义

梦桐疏影

十九世纪末的俄国,革命思潮汹涌澎湃,腐朽的沙俄政权摇摇欲坠。这股浪潮到一九○五年,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

而阿尔志跋绥夫的小说《血痕》,与其代表作《萨宁》一样,反映的都是这场革命运动期间,俄国青年热烈的个人思想与行动。它是“一部最好的表白无政府个人主义的书”。

小说描写了革命失败后,一个小火车站站长,与敌人战斗,被抓,最后被枪毙的过程。单就其艺术风格来说,阿氏一以贯之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极为精彩,通过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将革命者的心理转变,写得淋漓尽致。

此作品亦属于作者典型的“革命故事”系列,写得极为动人。他自己说,最为喜欢。较之《萨宁》“言行全表明人生的目的,只在于获得个人的幸福与欢娱,此外生活上的欲求,全是虚伪”(鲁迅语),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阿尼西莫夫,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梦想,个性热情、自由、随和。热爱家人,充满温情和虚拟的幸福感。当革命蓬勃发展之时,他沉浸在巨大的喜悦和期待中。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前的生活、连同为生活付出的无声的沉重的辛劳、生活中心灵的孤独和为生活所遭受的屈辱,连同因为寂寞而醉酒和生活中永远的操劳和贫困都要结束了”。可接下来,一列来自莫斯科的单独的黑色机车,“像一只不祥的黑色大鸟从黑色树林后面飞奔而出”,鸣着汽笛,碾碎了他们的美梦。

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在火车站爆发了。司机死了,阿尼西莫夫当场被抓捕,接着遭遇刑讯,很快定了死刑。

当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个晚上后,在恐惧中他不停回忆自己贫穷、“平淡而漫长的寂寞生活”,回忆自己忧伤而悲苦甚至麻木的一生。伤感绝望之余,他想到给妻儿写下最后的诀别信,细腻的心理描写宣泄了一个孤独的革命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这是一出革命者悲歌,也是无政府主义的个人行为的现实写照。阿尼西莫夫用梦想点燃了生命的激情,却在迷乱无助之中毁灭了一切。这些和阿尼西莫夫一样盲目的革命群众,因为没有统一组织,没有中心领袖,没有行动纲领,每个人都只是在单个的迷惘而模糊的幻梦中战斗,说穿了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所以一触即溃。

鲜血流淌,渗染了大雪。而漫长的冬天,血痕终究会被大雪彻底覆盖,直到完全消融于苍茫的大地,等待春天真正到来。

小说结尾客观上是对萨宁那种极端个人主义“精神”的一种讽刺。这种悲观厌世的社会观表现在主人公个人与社会之间矛盾冲突的各个方面,其基础还在于萨宁的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态度。《血痕》虽同样揭示的是个人主义精神特质,但一口气读完有一种孤独绝望的颤栗,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责任编辑  周  南

猜你喜欢

阿尼革命者个人主义
世界级绘画大师,中国的莫迪利阿尼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两个阿尼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个人主义能不能一分为二?
怎样做个建设时期的革命者
革命者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