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楷书创作的发展

2015-05-30姜新初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临帖书家楷书

书法家姜新初

姜新初,1970年生,湖南娄底人,大学文化,2003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现为湖南涟钢书法家协会执行副主席、娄底书法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广州乾坤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并被授予中国书画收藏艺术网、美术名家网重点推荐当代书画名家荣誉称号。

其创作的楷书、草书、隶书、篆书等作品分别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获奖和入展:荣获首届全国篆书展提名奖、全国首届“沈延毅奖”书法篆刻作品展最高奖;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第二届全国扇面书法展、第三届“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全国书法展、“孔子艺术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首届中华“妈祖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第二届“平复帖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

时下的书法创作,从总体趋势来看,很多作者都不甘寂寞,喜欢张扬自我意识,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就是从行草书中去谋生路,而法度严谨、规矩森严、吃力不讨好的楷书则认为发展渺茫,备受冷落。对楷书创作,笔者在近三十年的练笔中,稍有一些思考与体会,斗胆托出,以期方家与同仁指正。

思考与体会之一:在新时期书法创作的空前繁荣之中,之所以行草书的创作与欣赏者更为广泛,这与时代所使然的社会审美心理的变迁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楷书在近年来的全国书展中也愈来愈受到书坛的重视与关注,这是因为从文字与书法的历史发展看,草体与正体不仅在实用领域中历来相辅相成,而且在艺术审美领域中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互为对比又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楷书”即八法严谨、点划精到、结构端庄规范,称之为楷模的书体,为“楷书”,在有楷书的基础上写行草,就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有许多人只注重视觉的冲击力,却对起笔、运笔、收笔不重视,就是楷书的基本功严重不足。而要加强基本功训练,则必须回归传统,加强对传统法书的临帖储备能力、多门类艺术营养的综合汲取能力、文字与书写创作相统一的创新能力,除此而外,还要有灵感与性情。其中临帖是书家的终身日课,没有技术就谈不上艺术。

思考与体会之二:临帖对于创作来说,是最好的基本功的训练。无论是对临、默临、意临等等,其作用都是学习和积累,也可以说是日后进行创作的储备。只要能够将楷书写得得心应手,临帖时把握好文之精神血脉、旁系故事、环境信息,一一入目,与其它书体的笔法就基本可以相通。与此同时,储备得越丰富,应变的能力就越强,在日后的创作中才有资格讲创新,否则只是空有其愿望而已,仅仅急于或热衷于创新而缺乏这种积累和储备,顶多能成为书坛上一时匆匆的过客,不会成为真正的书家。作为艺术创作的楷书,既应保持体裁上的独特身份,更必须根据当代立场对优秀传统进行新的观照、发掘与弘扬,以图新的艺术创造。我们不会在当今的时代再去为已被艺术史的发展所否定的、植根于封建科举制的“馆阁体”而洋洋得意,把写字和书法艺术等同起来。早在一千多年前,孙过庭在《书谱》中就已深刻指出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他在辨析王羲之楷书时曾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孙过庭所理解的楷书是“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 ,概以主体情性美的艺术表现为旨归。以此观之,当今书坛尚存的那种伸纸挥毫、千篇一律、甚至千字一面布如算子的所谓作品,是很难与艺术沾上边的。

思考与体会之三:鉴于楷书在体裁上特定的限制,实现艺术创新可能比行草书创作难度要大,对于楷书创作而言,尽管有其呆板、“难以飘扬”(东坡语)、不易于表现和渲淀的局限性,但近年流行的魏碑亦属楷书的范围,从静态的结构形质到动态的用笔使转,书家取其强劲的金石韵味,碑帖结合,以静制动,动静和谐,为书法注入了另一种新的生命活力。有些作品带有很强的行书笔意,可以笔断意连,甚至笔笔相连,而笔与笔之间的映带关系,字与字之间的相生相发关系,沿着笔势展开的是时序的进程,这种时间、空间的美比行草书的美更具隐蔽性,文化内涵要求更高更强。因此,行草书能表达书家的性情和特征,楷书一样能表达书家的个性和风神。同样写楷书,同样学碑,赵之谦和康有为就不雷同。

所以说,各种书体都是能抒情达意的。审美取向不同,个性的凸显就是创新的表现,这个时代不但需要建筑般的空间美,更需要音乐般的时序美,楷书完全可以满足这种审美的需求。

猜你喜欢

临帖书家楷书
临帖孙过庭《书谱》
杂说书家之性灵
楷书的笔势
楷书
浅谈我对硬笔书法临帖与出帖的理解
临帖创作解说词
我的临帖总结
硬笔楷书3500字
大美不言 大朴不雕——记青年书家郭汉亮
硬笔楷书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