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2015-05-30覃启荃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德育生物细胞

覃启荃

[摘要]德育教育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其地位十分重要。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生物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适当地渗透爱国主义,使学生懂得感恩立志报国;适当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适当地渗透科学探索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此外,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还要做好榜样,充分发挥人格魅力和德育示范性。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108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我国古代学校就已经作为主要的教育任务和内容。何以见得呢?孔子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还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弗畔矣夫。”此外还有孟子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可见,他们都把“明人伦”即培养学生的品德作为教育的目的,优先于智育,也即把德育放在首位。我国古代学校都把德育教育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更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并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进行渗透。

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一些社会要求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生物学科含有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着它的特性和研究对象,使得它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作为生物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优秀的德育素材,伴随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将其渗透进每个学生的心田。下面是笔者对中学生物教材中德育素材的挖掘及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立志报国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在平时的生物教学实践中,适当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和凝聚力,让他们懂得感恩立志报国。例如,在教学“认识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课时,讲到我国具有“裸子植物的故乡”之美誉,可以跟学生强调那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讲到我国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三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还有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种数也位于世界的前列,同时生态系统也多种多样等,都可以跟学生强调那是因为我国具有优厚的地理环境,内陆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东部沿海滨临太平洋,海岸线曲折,从而孕育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教师讲“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谈到濒危物种,可以跟学生强调大熊猫、白鳍豚、水杉、银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当然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比如野马、新疆虎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金丝猴、大熊猫、野骆驼、珙桐、银杉、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总之,教师通过对课本教材德育资源的挖掘与突出,可以让学生既为我国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责任感。

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是观察、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紧扣生物教材内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事物,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渗透“世界是物质的,也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除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首先病毒的结构极为简单,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外壳和遗传物质构成的核心两部分物质组成。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才能生存与增殖,离开了活细胞就形成了结晶体。再看其他生物,他们都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而从细胞构成来看,不外是有机物与无机物。而有机物中无论是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还是携带遗传信息的核酸都是由C、H、O、N等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因此,非细胞结构的病毒与细胞构成的所有生物都有着统一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一切生物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构成的,都是物质的。

一般来说,生物个体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受精卵进行细胞分裂,细胞数目不断地增多,而刚分裂的细胞体积较小,当吸收了各种有机物与无机物后,由小变大,则体现了细胞的生长。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是生物个体由小变大,体现了生物的生长。当新产生的细胞数量少于旧细胞灭亡的数量时,则体现了生物走向了衰老甚至死亡。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间细胞代谢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其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不同。因此,无论是从个体发育上来看,即从产生、成长、衰老到最后的死亡,还是从物种的进化上看,归根结底都是由遗传信息所指导的新陈代谢所表达的结果。由此体现了生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充分体现了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2.渗透“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分子水平上看,生物体不是一个只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各种化学元素形成了各种有机物与无机物,再由各种物质形成一个有机组合,才有可能形成一个有生命的生物体。所以,生物体是一个各种物质有机组合的统一体。从细胞水平上看,作为构成生物体基本结构单位与功能单位的细胞,其基本的细胞结构都由细胞膜、细胞质与细胞核构成,各部分结构不同,功能也不同,但都不能独立存在,而是有机地组合,形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细胞,再由不同的细胞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体。细胞分裂与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组织又联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器官,植物则由不同的器官形成了一棵完整植株,而人体与动物体则由不同器官形成八大系统,再由八大系统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生物体。因此,仅从一个生物个体上看,生物体内部的各种物质、各种结构之间,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生物体。

如果以上是从微观上看的话,那么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则是宏观的。首先,生物与生物之间如何联系的呢?常见的生物间的关系有:蜜蜂、蚂蚁等各个个体间是合作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则表明它们之间是是捕食关系;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与寄主之间则是寄生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与藻类等则是共生关系;水稻与杂草、同一草地上的羊与兔等则是竞争关系。无论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如何,最终表现的结果都是各种植物与各种动物形成了食物链与食物网,各种细菌和真菌则与动植物间构成了寄生或腐生的关系。其次,生物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又是如何呢?“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马牛羊在草地上奔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如果一旦把以上的生物与其环境错开来,很明显就不太合常理,因此,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生物跟环境相适应,生物是由环境所决定的关系。反过来,“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面积地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避免干旱等,则充分说明了生物可以影响环境。正因如此,当环境在变时,生物种类也在变,并且伴随着漫长时间的推移,生物也就不断地进化着,多样化的环境类型也就产生了多样化类型的生物,从而形成了今天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因此,生物与生物之间,还有生物与其最大的生态环境——地球之间,最终共同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那就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3.渗透“生命活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要尊重规律,学会按规律办事”

生物界的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例如,过度放牧而导致草场的退化,乱砍滥伐而导致干旱或洪涝灾害的发生,蝗灾与鼠患,某个草原生态系统杀了狼而导致野兔的增多等,充分说明了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无论对人类有利的还是不利的,人们都不能随意地利用或赶尽杀绝,否则就破坏生态系统,受到惩罚。还有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根据不同生长时期,植物的需要水量与无机盐的不同,人们就能做到合理灌溉与合理施肥;学习了人体的消化与吸收,则指导着人们做到合理营养,同时注意食品安全才能健康成长。此外还有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等。人们只有认识了生物界的客观规律,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合理地进行利用或适当地对某种生物进行控制,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三、渗透科学探索精神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生物科学史则包含了科学家的假设与推理、分析与判断等思维的全过程,是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以及勇于探索的结晶,是渗透科学探索精神教育的好材料。如光对鼠妇的影响、光合作用的发现、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的教学中,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步骤及其艰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困难挫折、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树立好榜样,充分发挥人格感染力和德育示范性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教师,可见“品德”与“学问”并重。“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无论课内与课外,必须注重自身的言行与举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语言习惯,才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这样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还有作为教师,对学生应始终怀着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并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和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滋润学生,那么教师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也只有树立好榜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人格感染力和德育示范性。

总之,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当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同时要克服脱离教学实际的空洞说教。在进行某个观点教育时,不能一上来就提出这个观点,而是随着知识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的同时,把这个观点逐渐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待总结知识的时候,才可以水到渠成地归纳出这个观点。只有始终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王伟平.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OB/OL].人民网,2007-7-17.

[2]黄中健.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OB/OL].http//www.doc88.com,2012-11-28.

[3]教育部制定.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黄春香)

猜你喜欢

德育生物细胞
生物多样性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DANDY CELLS潮细胞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潮细胞
细胞知道你缺氧了
第12话 完美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