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声音描写摭谈

2015-05-30杨树强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猿声秋声箫声

杨树强

声音、声响的描写,是景物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声的描写与景物的形、色的描写和谐地、艺术地结合起来,表现出来,那就更为作品增加光彩。

但是比起形、色的描写,声的描写是更为困难的,因为声音是无形的,不能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在纸上描写声音,是间接而又间接的,所以生动地描写声音,必须有更为娴熟的技巧。中国古诗中多有成功的表现。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琵琶女弹奏时,“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载以来,成为名句,原因是表达“幽愁暗恨”,乐器暂时无声,这比有声还更深沉。写无声,主要是为了写一种静的气氛和环境。为了写静,有时候又要写一点声音,王维在这方面特别擅长。例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被月光惊醒的山鸟,在寂静的空山中不时地鸣几声,更衬托出一种寂静的气氛。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是梁代王藉《过若耶溪》中的句子。可是,也有反其意而用的,王安石就是一个: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钟山即事》)

实际上,鸟鸣可以衬出山林的幽静;“一鸟不鸣”也可以写出同样的寂静,这要看作者的感受。类似的诗句,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

有些晚籁的声音,而又在夕阳中静立无语的山峰;或者万籁俱寂时,只有清脆的钟磬之音,都是写寂静的。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都是一些描写声音的著名诗句。

在古代诗歌中,许多作者写声音,并不是写得很细,而是借以抒发自己的情绪,大都是表现作者某种悲凉的心境的,这样的例子相当多:

①寒衣处处吹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秋兴八首之一》)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③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許浑《咸阳城东楼》)

④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韦庄《台城》)

⑤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在狱咏蝉》)

⑦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李白《忆秦娥》)

上述七例,③④⑦都有怀古的情绪;①②是写诗人当时的悲凉心境。⑥虽然也写作者的感伤,但因为是在狱中作为阶下囚而写的,所以秋天的蝉声引起无限的思绪。⑤⑦一写笛声、一写箫声。但是⑤并没有直接写声,只是写了“羌笛”的哀怨;⑦虽然写了箫声,但也只用了一个“咽”字,传达出箫声的幽怨欲绝,并由此想到那些深锁在秦宫中的宫女的不幸命运。这些诗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写声是为了写情,声写得极省,而情思却十分深沉。

当然,古代诗歌中写砧声、猿声、蝉声、鸟声、笛声、箫声等,并不都是为了表现悲凉心境,有些作者还是充满一种欢乐情绪的。例如,同样写猿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李白最有名的诗句。当时他被流放到夜郎,行至白帝城遇赦而回,这首诗充满了一种“解放”的喜悦,两岸的猿声,似乎也“啼”出一种欢乐的调子。又如: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曾几《三衢道中》)

这诗写作者先泛舟,后山行,两岸绿荫如盖,又加上山中黄鹂鸣啭,整个行程都充满了一种欢乐的情绪。

有些诗句,用描写声音寄托对离人的怀念或离别之情,这些诗,大都只用一两句或者只用很少几个字,便渲染出浓重的气氛。如: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子夜吴歌》)

这里的“捣衣声”,在秋风月色中被突出地描写出来,引起了对玉门关外征人的绵绵思念。

有时候,诗人们也用自然界某种声音,寄托一种离情别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是柳永著名词作《雨霖铃》开头的几句。送别行人的长亭,在阵雨之后的傍晚,这些都是静的;只有几声断续的寒蝉,唧唧地鸣叫,这种凄切的声音,不仅打破了寂静的气氛,而且更增加了离情别绪。

古人在诗词中, 有专写各种声音的,而最容易引起诗人感怀的是秋天的声音即秋声。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描写秋声的代表作: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声声慢·秋声》)

这是描写深秋拂晓,作者在深巷里,小窗前,听到的一片凄凉的秋声。雨声、风声、更声、铃声、角声、笳声、砧声、蛩(蟋蟀)声和雁声组成的九种不同声音,合奏一个主题——秋声。从这秋声 (下转244页)

(上接243页)

中,我们似乎听到了作者在一个不眠之夜里的深深感叹。这是描写秋声中最有特色的一首词。

但是,最为感人的还是那些爱国诗章中描写声音的诗句: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于宋亡后隐居不仕。这首描写沦陷区生活感受的词,上片中以耳边听到的音乐,都是番腔异调,根本不是什么优美的歌声,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之痛。

古代诗歌中的声音,大体可以归为四类:1、风声、雨声、边声(风号、马嘶声);2、猿声、鸟声(黄鹂、杜鹃、鹧鸪、鹈鴂等);3、羌笛声、戏鼓声、箫声、钟磬声、号角声;4、捣衣声、连枷声。前两类主要是自然声,后两类为人间声。另外,对声音的描写,大都是寄托或衬托某种特定的情绪和思想:一种是作者赋予了自然声以某种感情的色彩,如“猿啸哀”“啼鸟还知如许恨”等哀或恨,主要是诗人的感觉或感受;另一种情况是,自然声或人间声引起诗人的某种联想,或怀古,或思人,或激励壮志,或感叹人生等,这种情况,在作品中相当多;还有就是写实,只作为气氛的渲染,或景物的组成,并无其他深意,但创造了某种意境,像“小楼一夜听春雨”“子规声里雨如烟”等等。

猜你喜欢

猿声秋声箫声
The River Journey from White King City
声声慢 秋声
猿声
卧剥莲蓬听秋声
吹箫引凤
一片秋声入心来
苇花深处睡秋声
饮相思
饮相思
庄子说:自然的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