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物理作业有效性的三点做法
2015-05-30吕少鹏
吕少鹏
[摘要]物理作业作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生的物理知识学习、思维能力培养、物理素养提高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减负工作和素质教育工作不断得到加强。然而,物理作业的有效设计是实现学生减负的首要前提。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物理有效作业的设置。
[关键词]高中物理作业设计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058
作业是学科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包括预习作业、课堂训练、课后作业、专项作业、考试训练等等。由于高中物理教学任务较重,平时的作业选取大多是沿用以往作业或是直接照搬过来,许多教师对平时作业布置基本不加以研究。如此一来,高中物理作业必然面临内容多、难度不均衡、作业与物理教学脱节等现象。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围绕学生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综合素养。本文从物理作业的有效设计出发,探究高效物理作业布置策略。
一、分层性作业,顾及全体学生
受物理思维、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之间的物理学习素养存在差异。对此,物理教师应布置分层作业,照顾全体学生的感受。首先,教师将物理作业分成A、B、C三个层次,从基础性作业、提高性作业到拓展性作业,逐层递进。
图1【例题】如图1所示,小车静止在水平直轨道上,车内固定着一根玻璃管,管内水银柱长h=10厘米,当小车静止时,封闭的气体柱长L=28厘米。当小车启动后,空气柱长L=30厘米,且水银柱长度不变。(1)此时小车向哪个方向运动?(2)小车的加速度是多少?
分析:对于第一问,只要运用匀加速运动的原理,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答案,即小车往左侧移动。对于第二问,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物理学科综合能力。首先,需要对管中的空气柱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玻意耳定律求出气柱变长之后的压强。此后,再以水银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牛顿第二运动定律便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从本题的设置可以看出,在第一问,教师为学生选取了较为容易的切入点,从第二问开始逐渐加大难度。在高中物理作业的布置中,教师可以尝试以上方法,将一个较为复杂困难的题目分成几个小问,采用逐层递进式的布置物理作业。基础性的作业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提高性、拓展性的作业则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完成,即保证中等生跟得上,又保证优等生吃得饱。
二、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见惯了枯燥死板的作业,偶尔的趣味性作业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激起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教材中的物理知识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不妨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布置一些趣味性的物理作业。当然,这些作业不一定都是试卷形式,实践化、操作化的物理作业都是可取的。
在《电磁场》教学中,要求学生探究金属对电磁场的影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金属盒和纸盒分别封闭两部同样的手机。然后尝试给这两部手机打电话,研究手机信号强弱与电磁屏蔽现象的关系。通过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发现金属盒内的手机信号比纸盒的手机信号要差得多。于是,便可以得出金属可以对电磁信号产生屏蔽的结论。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申一些例子,比如电梯里的信号总是很差、高层建筑的地下室、KTV的包厢等等,这些地方的手机信号都很差,这些现象与电磁屏蔽都有一定的联系。在高中教材中,诸如此类的探究性作业数不胜数,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三、典型性作业,提高训练效率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设计物理作业时,必须注重其典型性,结合考纲考点,为学生选取针对性练习题。要想让学生减负,典型性习题是首要之选。
【例题】如图2所示,A、B两物体的质量分别是m1和m2,其接触面光滑,与水平面夹角为θ。若A、B与水平地面的动摩擦力因数都是μ。现用水平力F推A,使A、B一起加速运动,求(1)A、B之间的相互作用力,(2)为使A、B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则力F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图2图3图4
分析:此题可以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典型例题来对待,首先,我们需要将A、B两者隔离分析,其受力分析如图3、4所示,如此一来,我们就能顺利求出第一问。在受力分析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漏力、不多力,有层次有顺序地标出物体所受的力。对于第二问,首先由牛顿运动定律可知,要想A、B之间不滑动,其临界情况是地面对A的支持力为零。由此,我们可分别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进行运动分析,求出力F的取值范围。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中,教师需要为学生选择经典性的物理习题,以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