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5-05-30刘凤瑾
刘凤瑾
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就成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针对一些问题,我们会有目的的进行解决,所以,一些结论是个人或不成熟的研究结果。本文以教学中的实例来谈谈笔者在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引导发现问题,明确阅读方向
古人云:“人贵有疑”。对于一篇课文,阅读之初,学生并不清楚要接受那些信息,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能力。如果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学生阅读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导读:导读明确能力方向
如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25《倔强的小红军》,单元导读中明确指出能力训练的重点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要求对课文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是内容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2.预习:预习明确知识训练重点
本文预习要求画出描写小红军语言和动作的句子。思考小红军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这些要求既是对预习的要求,也是读者在知识方面的要求,它为突破阅读障碍起着桥梁作用。
3.整体感知,找准阅读障碍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的深浅直接决定着阅读的质量。一篇课文,对于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其阅读障碍也不尽相同。对于记事的文章一般只需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阅读即可显现。如“他为什么这么倔强?”“他为什么拒绝帮助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直接指出了本文的思维障碍,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阅读指明了思维方向。
二、指导剖析问题,经理阅读过程
指导学生剖析问题的过程也就是钱梦龙先生所说的“定线”。即“帮助学生确定 达到目标的最佳路线。”这个“指导”一定要因势利导。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去读书,自己主动去接近目标。以教师为主导的做法一定要摒弃。教师的“导”可以通过变换不同的读书方法来调控。
1.问读
即带着前面提出的问题去读课文,找答案,对于简单的问题可直接解决,对于稍有难度的问题可暂不解答。
2.疑读
于无疑处生疑是疑读的常用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为突破难点作一些铺垫。要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关键在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能为学生创设自主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产生疑问的时间不是确定的。教师的指导重点应放在不同时间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一是在初步感知预习课文时,针对基础知识提问或宏观发问;
二是在阅读过程中围绕细节发问或针对阅读障碍埋伏点发问;
三是反馈阅读结果是延伸发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有价值,但无论怎样对于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加以保护,因为学生只有在不断产生疑问的基础上才会投入到新一轮的阅读中去。
3.重读
重读也就是抓住课文的重点段反复边读边想边议。《倔强的小红军》一课重点在4—10自然段。这7个小自然段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展示小红军的倔强。我在指导学生读这几自然段时,除了圈点勾画重点词句外,主要是引导学生反复读后讨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他不这样做会怎样?他的神态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以上举例只是教师在调控阅读过程的时候常用的三种方法。而至于朗读、默读、有感情的读等则是读书方法的范畴了。
三、放手解决问题,达成阅读目标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许多浅显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对于稍有难度或难度较大的問题却须费一番周折。教师在指导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敢于放手,不要追求所谓的正确答案。
1.鼓励问题答案的多样化
如我在引导学生思考文中一处描写小红军眼神的句子,小红军在“盯“什么?他想到了什么?有一位同学说:“他要永远的记住陈赓将军。”我表杨了这位同学,太有创意了,因为他已明白小红军已经决定把生的希望留给陈赓将军,只是别人并不知道。这样,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了,提出了许多新见解。
2.鼓励问题答案的独创性
一个班的学生在回答某个问题时,如果众口一词,即便问题正确,我个人认为也不是一个好现象。因为长此下去,这些学生只会沿着规定的路线去走,创新便无从谈起。这些答案也许不一定全面,不一定正确,但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无可挑剔的,这种思维是值得鼓励,赞扬的,这也正是提高阅读质量所需要的。
3.鼓励学生创新性地运用知识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创新性运用知识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对于阅读课文所学得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应用,举一反三。如学生在学完本文后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重点段落对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方法写一写升旗的场面,重点放在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上。这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注重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才能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进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