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访谈范小青: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2015-05-30范小青

牡丹 2015年5期
关键词:王村文学创作后现代

范小青

杨:首先恭喜您,2014年又出版一部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叫王村》。此部作品发表后,我也是一睹为快,深深被小说中循环往复纠结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读后此文会让读者产生一种恍惚感,处于理性与非理性交织的状态中。我认为,每一部优秀作品的问世总会被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如“荒诞主义”“象征主义”“黑色幽默”等等。您觉得哪些符合您的创作初衷,亦或是您本身就有区别于他者的创作意图呢?

范:《我的名字叫王村》这部小说,我自己感觉更多的是从现实的时代和生活中感受到时时处处呈现出的荒诞和不确定。荒诞和不确定性,通常会更多地呈现出现代小说、后现代小说的特征,但是这个后现代,又是牢牢扎根于中国现实生活的土壤的,而不是脱离了中国故事的现代小说或后现代小说。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当下,真的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恍惚,面临许多事情,我们经常处于理性和非理性的交织中,处于真假难辨的矛盾中,处于确定与不确定的摇摆中,所以,《我的名字叫王村》让我自己感到比较安慰的就是它不是纯概念的现代小说,它生长于丰厚真实的中国当今社会的土壤。

杨:很多文学作品的蓝本都来自于现实,是作者通过想象力让呆板的现实变得非常丰满。《我的名字叫王村》,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以一个自认为是老鼠的精神病患者的角度切入,它是如何触发了您的写作动机?

范:现代社会的人常常会感受到“病”这个词,人人都会觉得别人有病,人人也会觉得自己有病,这正是现代社会的通病。那么到底有没有病,到底谁有病,到底怎么样的有病,我想通过这部小说写出一点我的感受。当然,我给不出答案,到最后,这几个问题也是解答不了的,但是至少我思考了,我通过文学的形象提出来了,描绘出来了,我想,这就是我的创作初衷吧。

杨:您的作品中《女同志》,最为读者熟知。但我所知道的,您是留校任教,之后从事专业创作,对于机关工作应该不是十分熟悉,却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我想您肯定下了一番功夫的,您是如何做到的呢?

范:一是靠平时的生活积累。我自己在写《女同志》之前,没有在机关工作过,但是我接触的女干部、女职员并不少,在长期与她们点点滴滴的接触中,我会做一个有心人,随时观察和记录下她们的一言一行。二是文学的想象和揣摩。我虽然有一些关于女同志的积累和素材,但我不会直接照搬真实的人和事,那样既容易对号入座,又不利于艺术的发挥,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揣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杨:从您早期的《裤裆巷风流记》,到《女同志》,再到如今的《我的名字叫王村》,您的创作风格一直在改变。有人认为您仍是经典的传统现实主义作家,您认同吗?您是有意识在调整创作风格吗?您是如何看待自身的转变的?

范:在文学创作中,坚守和求变是一对孪生兄弟,永远是相伴着的。一方面,会坚守自己的艺术追求,但是同时,创作时如果没有变化,老是重复,自己都会感到厌倦,写作应该是一件十分有趣味的事情,那就必须要有变化,有变化才会有新鲜感,才会有趣味,写作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写作就成为机械性的麻木的重复劳动了。所以我对自己在写作上的变化是肯定的,无论这种变化是变得好还是变得不怎么样,也无论旁人怎么看待这种变化,我自己十分有信心。

杨:您所有的小说作品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描写的都是小人物,例如苏州小巷里平凡的人和事、人民教师于老师、机关底层女同志、普通村民王村等等。是什么触动您一直将笔墨着力于小人物的描写?

范:每个写作者的敏感点和兴趣着落点都不一样,在生活中关注什么不关注什么,这其中的原因是说不太清的,但是它就是那样存在的,比如我的写作,从一开始我的目光就在小人物身上,写了三十多年,还是如此。我觉得从他们身上更能够引起我的创作热情,更能够让我从形而下转到形而上,普通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哲理也许更令人信服。

杨:从您首次发表作品到如今,也有三十年的时间了,您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写作最重要的又是什么?

范:好作品首先语言要好,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如果不讲究语言,其他东西再强也是不行的,比如我看小说,一般就看个开头,如果它的语言能够吸引我,我才看下去,而不是单纯靠情节吸引。单纯靠情节的话,现在的社会上的真实的故事都已经非常令人震惊了,每天都在上演真实版的大片,不需要再去写成小说来读了。所以我认为语言才是小说的要义,换个说法,文学是讲故事,语言就是怎么讲故事。

杨:现在似乎是一个多元的文化时代,除了专业作家之外,网络、民间的写手也层出不穷,好的作品也在不断涌现。您如何评价我国现在的文学形势?您有危机感吗?

范:目前我们的传统文学创作总体的水平是相当高的,只是因为数量过大,良莠不齐,再加上读者群偏小等原因,使得文学有些边缘,但文学的总体水平是得到很大提升的。

但是再往下走,对于传统的文学创作,我是有一些危机感的,因为年轻一代,80后、90后,对于传统文学创作的认同和热情,执着和追求,都和我人这一代人不太相同,发生了变化,传统文学有它的营养价值,所以我们不希望出现青黄不接的现状,我们希望年轻一代有更多的人能够接过这根接力棒。

杨:非常感谢您接受我刊的访谈,祝愿您创作再获佳绩,生活美满幸福安康!

猜你喜欢

王村文学创作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浅述湘西芙蓉镇的旅游发展之路
王村夜雨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90后现代病症
王村:五千万打造“精神王国”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