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策略
2015-05-30张福龙
张福龙
【摘要】初中教育阶段是学习英语知识的重要阶段,所以必须要重视这一阶段的英语学习,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与组织模式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也是如此,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部分问题。笔者主要针对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组织作重点分析,并且制定一些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师 课堂教学组织 策略
现阶段,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长期受汉语知识的环境影响下,学生多积累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结构皆为汉语模式,这对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该积极组织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与欲望,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多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初中生的英语基础往往差异性明显,有的学生参加过英语补习班,在英语知识学习过程中比较积极主动;有的学生则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英语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较差,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中难以兼顾到所有学生,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随着新课改的执行与深入,对初中英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英文教学,让学生在英语氛围中学习。不过,不少英语教师无法跟上新课标的步伐,仍然采用中文教学,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提升。再次,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在传统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下,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主要是记笔记,认真听讲,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较少,并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难以发挥展现,导致学生难以开口讲英语的现象,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的有效策略
1.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兴趣的培养,促使学生养成一个认真听讲、积极回答、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并且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使用一定的鼓励手段,让学生敢于怀疑,提出质疑,在质疑中学习和获取新的英语知识,并且仍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构建一个科学的课堂教学制度,不仅能够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还能够让学生遵守课堂秩序提供制度依据,保持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序进行。例如,如果有学生需要提问题的话,应该先举手示意,在得到教师的同意之后才能够进行提问发言,以免影响教师的教学思维,并且一定要严禁学生在课堂中打闹嬉戏,影响课堂教学纪律。不过这些都需要以构建师生良好和谐关系为基础,从而营造出严肃又活泼的和谐英语课堂。
2.构建学生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多个英语学习小组,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划分小组的过程中需要以优势互补为原则,充分考虑到组内成员的性格特点、学习品质和组织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差异,尽量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具有相互补充学习的优点,保证小组成员能力均衡。在进行分组课堂教学时,不仅要让小组产生一定的动态变化,还需要保持组内成员的稳定,让学生不仅可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还可以在稳定的学习环境中配合默契,为其提供发展的机会。在小组成员进行学习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对话,在小组内部进行口语练习,同时小组学习也可以方便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另外,英语学习小组的建立可以通过竞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小组内的学生相互合作、互补学习,从而提高其学习英语知识的自信与热情。
3.课堂教学组织讲究技巧。初中英语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需要对教材进行重点钻研,并且充分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技巧组织课堂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奠定基础。初中英语教学比较特殊,与其他学科相比无法通过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应该将精编实验、设置悬念与角色扮演等进行有机结合,充分激发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课堂临近结束时可以通过点拨疑难点、列图表等方式巩固学生所学习的英语知识,这些都是课堂组织教学的有效手段。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把消极情绪或个人情绪传染给学生,更加不能向学生发泄,要时刻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让学生觉得教师可信、可亲,方便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总结
总之,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要从多个方面出发,从多个角度考虑,包括大纲要求、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等,全面优化或改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朱春景.初中英语教学艺术的灵活运用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08:278.
[2]刘亚平.浅谈如何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J].新西部(理论版),2015,07:164+163.
[3]田海花.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 2015,1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