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阅读中升华情感
2015-05-30邱挺
邱挺
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这个情感世界里感受真、善、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注入情感,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人格才会受到感染,情操才能得到陶冶,爱、恨才会自然流露,学生的个性也才能得到体现。
一、用阅读唤起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例如,教学《梳羊角辫的小姑娘》时,我带着一脸的神秘说:“这是篇写人的记叙文,老师特别喜欢。它与过去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许多不同,你能找出多少点不同?当然越多越好。”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结果有发现课文主要通过对话的,有发现三件事是连贯的,有发现三件事可以组成一件事,有发现用词很讲究,有发现结尾意味深长的等等,学生的审美阅读就此开始。
二、在情感中个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 我们要摒弃传统课堂上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要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丰富的形式和多样的途径, 充分尊重孩子们丰富的个性情感需求,让孩子们力所能及地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感知 , 去体验 , 去领悟 ,在情感中阅读。
例如教学《开国大典》这一篇经典课文时,为了缩短文本视野和学生视野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有所习得,有所感动,有所收获,我在初读全文前,先给学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以及人民的情感。接着呈现大典各程序的幻灯,引导学生进入当时的情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学生如临其境。为了指导学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和“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两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还利用课件动感画面,在学生面前呈现了中国人民舍生取义、浴血奋斗的镜头和一面面五星红旗冉冉上升的场景,这样的处理给予了学生视觉、听觉乃至心灵上的极大冲击,同时促进了学生对这两句话的深层思考。
三、在阅读中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做了科学的界定:“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且明确指出“语文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多方面接触语文学习材料,丰富语言的积累,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而阅读正是学生大量积累书面语言材料的最好途径。让学生尽可能的贴近课文,进入文本,通过逐步深入的阅读唤起情感,在情感开启中进行个性阅读,在个性阅读中升华情感体验,最终实现与作者、文本在精神与思想层面的对话,从而引领学生收获独到的情感体验。
王菘舟老师在《二泉映月》中,为了让学生对阿炳的坎坷经历有更深入的感悟,这样引导学生:“是啊,那就是在音乐当中的坎坷,还有吗?书上的确没有了,可是,还有许许多多的坎坷,它虽然没有写在书上,却一定写在我们的心上。闭上眼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跟我们已经比较遥远了,是的,我们要走进阿炳的生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并不是没有可能,只要我们能发挥想像力,照样能够走进七十年之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卖完艺以后回来了,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阿炳在卖艺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筐水果,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来,睁开眼,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画面写下来,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坎坷的场面写下来。”
此时此刻,学生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心里泛起情感的波澜,已完全被阿炳的生活与坎坷占据,而到了“愤悱”的状态。学生写好后交流时,有学生说:“阿炳顶着大风雪来到街道的一个小角落里,拉起了二胡,他拉得那样认真,那样专心,但是,没有一个人走过来听,甚至有一个人说阿炳是傻子,但是他们永远也不知道,也不可能体会阿炳内心的痛苦。”有学生说“阿炳住在破旧不堪的茅屋中,他已不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夜,四周靜得可怕,唯有轰隆隆的打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还有猛烈的台风吹着他那破旧的衣裳,他又饥又渴”……
学生在这与阅读紧密联系“写”的实践中,调动自己原有的情感积累,不断地充实阅读文本所获得的体验,从而促使了阅读主体获得情感体验的积淀、发展与升华。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