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群体的教育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2015-05-30酉世明
酉世明
第一部分 课题的提出
一、问题提出
概念综述:留守学生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务工,孩子却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学生;单亲家庭学生是指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或离家出走,生活起居由父亲或母亲单独照顾的学生。教育策略就是如何帮助这些孩子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的相应对策。
社会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成为留守学生;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孩子也随之增多,“隔代教育”现象突出。
现实背景: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存在消极、孤独、自卑、逆反、报复等不良心理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校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
鉴于以上背景,我们的研究课题《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群体的教育策略研究》应运而生。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农村高中——临澧县一中“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群体的教育策略。
三、研究综述
当前国内外对留守和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现状问题已有四方面的研究:①介绍了国内外的概况。②对他们教育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梳理。③教育问题的成因。④教育对策的研究。
四、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消除和解决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在学习、行为、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利于丰富、完善和发展相关理论,促使学校问题学生大面积减少。
2.研究价值
该课题的研究,可以实现对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群体中的后进学生的转化,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给其他学校乃至全国留守和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第二部分 理论依据
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在情感上平等对待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同时,注重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要使学生成为健全的人,不仅要做到“传授知识”,而且还要通过传授知识去实现“人格的建设性变化”。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受益终身。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性和个性关系原理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矛盾的共性,同时又各有自己的个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部分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教育管理机制,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实现“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目标。
二、研究内容
1.调查、统计学生群体的家庭背景、學习状况、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纪意识、心理状况等情况,分析现状。
2.制定、完善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评价量表,分析不良行为习惯、心理形成的原因。
3.探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
4.针对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种问题,探究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5.分析实施有效教育策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制约因素,探究预防和处理学生各种问题的有效措施,健全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第四部分 研究的措施与做法
一、研究方法
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4月)
启动、筹备、组建队伍,设计总体方案并组织论证,确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第一阶段具体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3年10月)
本阶段是研究的关键阶段,必须抓好每一个环节。这个阶段收集到的资料和得到的结论,对整个研究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验收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5月)
聘请专家进行终端结题论证,接受上级对本课题研究的评估,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并使之在临澧县乃至常德市各中学推广,发挥其社会价值。
三、措施与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明确指导思想
我们采用了个别钻研、集中校本培训与学习、专题报告、会议交流等方法,狠抓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标准理论、新课改理念的系统学习和外出培训学习。
2.收集整理课题相关资料,形成案例
每学期,课题组专门给每一位教师配发一个笔记本,进行业务笔记的记载。同时,学生科给班主任发放一个德育工作手册,要求班主任对他们的教育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记载,形成案例资料。
3.“四个结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
(1)把“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等四种教育科研方法有机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
(2)按照“整体—分块—整体”的整合思路,规划实施研究的具体步骤。
(3)把“个人研究”与“集思广益”结合起来,发挥每一个研究教师的研究潜能。
(4)把每周星期四的学科常规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活动结合起来,科学安排研究时间。
4.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是课题研究的保障和经验来源
(1)通过个案研究、追踪记载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校园网络信息传输,搭建“教师—学生,学生—学生,教师—教师”的互动平台,“教室—网络,教师—网络,学生—网络”的联系平台,“教师—家长,学校—家长,学生—家长”的沟通平台。
(2)开展课题组教师研究经验交流会,每周星期四下午为交流会时间。
(3)课题组把课题研究中积累的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经验,放到校园网“烛光专辑”栏目。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方面
了解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群体的学习、行为、生活、心理等现状,按照群体、性格、成绩行为、心理健康程度等方面总结了这一群体后进生的类型及表现形式,按照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总结出问题形成的原因。
二、课题研究的策略方面
1.掌握了较为科学的研究、教育方法,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性较强、具有实效性的教育策略,即分类指导、目标激励、榜样引领、自我管理、亲子沟通等五项策略。
2.通过研究,建立了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制度、家长培训制度、教育评估制度、教育帮扶制度、学校寄宿制度、家访制度等六种制度。
3.形成了优化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激励教育、文化氛围教育、分层教育、专题主渠道教育等五类教育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方面
培养了一支较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撰写了一些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案例、论文和报告。
第六部分 研究成果及反响
一、研究成果
1.课题的研究明显改善了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群体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改善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在近三年学校学考、高考中學科成绩优秀率、合格率均进入了常德市先进水平。
2.构建了破除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教育转化体系。课题组根据研究内容总结出了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社会、家庭、学校三大方面的原因,提出了五项策略、六种制度和七类措施的综合教育转化体系。
3.撰写了大量论文、案例,形成了一个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优化的研究资料库。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发表并获奖的论文共有105篇,并形成了论文集。撰写了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成长的教育案例与故事个案近百篇,并形成教研资料库。
二、社会反响
1.校内反响
(1)教师反响。增强了教师关于如何教育好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研究意识,为推动教师行动研究常态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2)学生反响。本课题的研究,使学校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在全体学生中受到普遍关注,这一弱势群体不再受到忽视,而是受到同学学习和生活上的照顾。
2.校外反响
(1)兄弟学校反响。几年来,我们接待来自省、市各级领导及石门一中、常德市二中、七中、汉寿一中、桃源一中、澧县一中、慈利一中、田家邴实验中学等兄弟学校专家、教师200多人次来我校参观取经。
(2)家长反响。通过“家校通”网络平台,由班主任向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家人进行联系,使远方的家长能及时了解各自的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并相互交流教育体会和经验。
(3)各界反响。爱心人士积极支持学校的教育措施,如我县佘市镇一位张姓农民,自己的女儿早已从我校考上西南政法大学,但他的这种爱心行动一直在延续。
第七部分 问题讨论
一、学校与社会在解决单亲家庭学生和留守学生问题上如何合理配合
从国家、政府、社会组织的角度如何转化单亲家庭学生和留守学生群体中的问题学生?如何划分社会(政府)、家庭与学校在该问题上的责任与义务?
二、课题组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课题组教师所掌握的材料有限,视野比较狭窄,理论高度并不高。
2.对学生群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表现形式理解不够深入,研究工作停留于表层。
3.将重点局限于这两类学生中的后进生,对于表现正常甚至优秀的学生反而有所忽视。
4.消除这类学生群体的行为、心理障碍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
参考文献:
[1]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学生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102-105.
[2]胡慷,周琳,胡罗斌.道德教育与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8).
[3]张丽艳.单亲家庭高中学生的学校教育策略[D].苏州大学,2009.
[4]杨利玲.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5]戴斌荣.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缺陷与教育[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