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蕴含的德育能量
2015-05-30葛松涛
葛松涛
德育存在于各学科中,因此,所有学科都可渗透德育,所有教师都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小学科学的德育功能虽比不上思想品德那么直截了当,却也有自身不可小觑的德育能量。科学课教师应着力挖掘其德育因素,探索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使科学课的德育渗透润物无声。
一、充分挖掘科学课程中的德育资源
教师只要潜下心来,处处留心,就会发现科学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就像退潮后沙滩上的贝壳一样随处可见,信手拈来,精雕细琢,皆可为“器”,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渗透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未成年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大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在教学“研究磁铁”一课时,让学生收集史料,通过与世界相关科技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科学精神。
2.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资源。不仅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德规范;有“见利思义、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还有“力克万难、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有“诚实可信、质朴守法”的生活信条……青少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理应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化为自身的精神素质,进而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
在教学“人生之旅”一课时,围绕幼儿和老年人的生活,开展调查和想象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需要照顾的人群,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调查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感受父母和亲人对孩子的疼爱,也可以感受到自己有照顧老年人的责任,从小树立尊老爱幼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把尊老爱幼落实到行动上。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建桥梁”一课时,通过介绍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中国桥梁建设的里程碑——南京长江大桥,确定我国桥梁的世界地位——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最后再介绍跨度1385米的江阴长江大桥,民族自豪感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此时教师可因势利导,悬索桥的难度有多大,让学生体会桥梁科学家和广大建筑工作者“力克万难、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和“默默奉献、不求索取”的崇高境界。
二、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德育
1.观察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活动方式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提出问题甚至发现一些规律。如观察绿豆芽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可以磨砺学生的意志;观察时需要记录现象或数据,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诚信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
鉴于农村小学的条件,实验一般都分组做。通常情况下,教师会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把男女学生组成团队。实验过程中,团队成员需要各司其职,困难的时候需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这有助于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实验活动中出现矛盾和分歧是难免的,这时就需要学生学会宽容与忍让。整个活动中,小组成员相互依赖、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最后共享成果,有利于他们树立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
3.实地考察是指为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事态发展流程而去实地进行直观、局部进行详细的调查
例如:考察“家乡的水资源”时,在教师带领下,学生考察学校附近的河流,寻找污染源,走路时要求学生遵守规则,爱护公共财物;用瓶子取样水时,既要注意安全又要学会谦让;知道污染源产生愤慨时,讲话注意文明,切莫脏话连篇;向他人询问时要懂礼貌。
科学课的道德资源确实丰富,但是我们还要防止将科学课上成德育说教,使其失去“本真”的味道。教师应该刻苦钻研,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方法无痕,德育效果痕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