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年决定性格

2015-05-30张洪基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童年祖父性格

张洪基

摘 要:一个人的性格,除了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之外,后天因素也起到很大的作用。鲁迅的刚正、峻刻、犀利、孤独、硬气,惯于注视社会的阴暗面的性格,正是由他的童年经历和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人所决定的,这包括童年家道中衰的家庭变故和祖父周福清、母亲周瑞对他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 童年 性格 家庭 祖父 母亲

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刚正、峻刻、犀利、孤独、硬气,惯于注视社会的阴暗面,以刚正不阿的个性,尖锐乃至刻薄的文笔,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深刻的解剖,犀利的鞭挞,乃至孤独绝望的反抗。毛泽东这样评价他: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有人說,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是先天因素决定的,包括遗传、基因等。比如一个很小的方面,基因决定了人的相貌,倘若你的外貌有缺陷,你从小就会产生比较自卑的心理,慢慢发展,不善言谈,形成恶性循环。但我认为,先天因素虽然不可小视,但对于性格的行成只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后天因素对性格影响是长期的,比如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等等,它长期作用于先天因素,在人的性格形成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可以说什么样的后天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而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又是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鲁迅先生有着怎样的童年经历,身边又有哪些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人,这种经历,这些人又是怎样影响其性格的呢?

鲁迅13岁前,其家小康,祖父周福清是内阁中书,父亲周伯宜是秀才,家中有40多亩水田。鲁迅7岁时入私塾,11岁进入绍兴府著名私塾三味书屋读书。鲁迅写于1926年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主要讲了从小时候在他家后边的一个叫"百草园"的园里玩乐,到他进入三味书屋读书的故事。但1893年,鲁迅12岁的时候,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下狱,为求其活命,周家东凑西挪,花费了大笔礼金,于是家道衰落,周家逐渐由“小康”转入“困顿”。为怕株连,鲁迅被迫中断学业,随母亲到住在距绍兴县城15公里的孙端镇皇甫庄的外婆家“避难”,鲁迅写于1922年的小说《社戏》正是这段经历的写照,小说中的主人公“我”亦是本文的线索人物“迅哥”,虽不是鲁迅本人却有着类似的经历。《社戏》中写道:“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亲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小说的情节虽是虚构,但亦可见鲁迅在写这篇小说时有意回避了当时的真实情况,其实,避难投奔亲戚是件很不光彩的事,被叫做“乞食者”,而鲁迅的外祖父鲁晴轩是一个晚清的举人,也是做官的,中举之后,在京城做户部主事,女儿避难回到娘家,境遇可想而知,可以说吃尽了众人的“白眼”。与此同时,鲁迅的父亲经不起打击,生重病卧床。在父亲生病期间,鲁迅时常从忧愁的母亲手中接过当物,在世人侮蔑的白眼中,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样的生活持续了3年,直到1896年父亲病故。在1922年,鲁迅为自己的小说集《呐喊》写的自序中就叙述了这段经历“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父亲去世后,亲戚们的歧视更纷纷表现出来,以至于发展到在家族会议上叔祖辈亲族“声色俱厉地强迫他签字”来表决对他所属的智兴房不利的事项,同时本家的叔祖母还散布他的流言,于是鲁迅下决心要远离宗族社会的势力和压迫,准备“离乡他去”。这样的家庭气氛,加上世道的黑暗,世人的势力以及宗族刻薄地欺凌,使鲁迅“少年时就看透了S城人的脸”,在《呐喊 自序》中他这样写到“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很长一段时间,鲁迅长时期处于压抑、孤独、愁苦、愤激、沉痛之中。久而久之,其孤独、忧郁、惯于注视阴暗面的性格也就定型了。

而在鲁迅童年的生活中,对其性格的形成影响最大的人是其祖父周福清和母亲鲁瑞。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的性格刚毅而耿介。他于1871年(同治十年)中辛未科进士,被钦点为翰林,1874年外放江西金溪县任知县。其性格刚毅耿介、愤世嫉俗、不畏权势,同时也恃才傲物,出言时常锋利而尖刻,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也什么人都敢骂。周福清由朝中翰林外放知县,可以说政治资本雄厚,这在当时俗称“老虎班”。所以他到任之后睥睨凡尘,锋芒毕露。当时的江西巡抚并非科甲出身,他颇为蔑视,而顶头上司抚州知府更是不入他的法眼,所以出言不逊更成了常事。一次,周福清去见知府,因一事意见不合,当场顶撞起来。知府无奈,只好抬出皇上来压他,没想到他连皇上也不放在眼里,无所顾忌的反诘:皇上是什么东西?什么叫皇上?结果,周福清以“大不敬”的罪名被革除了知县之职,改坐冷板凳。然而,他依然我行我素,毫无改变,到1893年(光绪十九年),终因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判“斩监候”,入狱8年,在多方营救之下,直到1901年(光绪27年)才被释放,按照当时的规矩,犯人出狱时,要给牢头送钱以示感谢,而周福清不但不送,当牢头向他索要时,更是抓起门插追打牢头,牢头无奈,最终只有白白的放了他了事。周福清回家后,更是经常破口大骂“昏太后”、“呆皇帝”。在官场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之后,周福清丝毫都没有改变,其性格之刚毅耿介可见一斑。鲁迅平时的耳闻目睹这一切,对其性格的形成,可以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鲁迅母亲鲁瑞的性格也是很刚毅、坚忍的。她是大家闺秀,却有老百姓的坚韧,她命运多蹇,先是长女夭折,接着公爹入狱,后来丈夫病故,幼子夭折,她虽然痛苦万分,但仍能泰然处之,沉着应付,刚强的承受了这一切苦难。丈夫周伯宜死后,她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虽家庭破落,生活贫困,但她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仍一心要把三个儿子培养成才。所以,当鲁迅提出求学要求时,她顶住来自各方面的非议,变卖首饰,送鲁迅去南京的洋务学堂读书,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这以后鲁迅又东渡日本去留学,接着鲁迅的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也一一走出了家门,最后,三人皆学有所成,为当时名人。 这与母亲鲁瑞的影响和培养是分不开的。鲁瑞虽没有正式读过书,但以其刻苦自修获得了看书的能力,她喜好评论时事,对于段祺瑞、张作霖、冯玉祥、蒋介石诸人都有批评。同时,鲁瑞也是个思想开明,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妇女。清末,提倡天足,周瑞听从鲁迅的劝导,放了小脚。本家一片反对,甚至有人扬言:“某人放了大脚,要去嫁给外国鬼子了。”她听到这话,不屑置辩:“可不是么,那倒真是很难说的呀。” 总之,鲁瑞是一个慈祥、乐观、开明和坚强的人,是一个伟大的女性。这影响了鲁迅兄弟三人。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母亲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其他家庭成员所无法企及的,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和他的母亲在性格上有着相似的一面。在鲁瑞的培养和影响下,周家出了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的独立坚毅、刚正不阿的鲁迅,也出了被史学家称为中国现代史上的“周氏三杰”。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时期。每个人的一生中,童年的经历,就像生命中烙下的印记一样挥之不去,而家庭环境及教育的影响,也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抹杀的。所以说,人的性格就是对童年的回忆。鲁迅的孤独、忧郁、惯于注视阴暗面的性格就是在童年的生活环境、经历以及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人的影响下形成的。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都成为他以后写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3]鲁迅小说集《呐喊》。

[4]林辰的《鲁迅传》

[5]曹聚仁:《鲁迅评传》

猜你喜欢

童年祖父性格
祖父瓷
猫的性格爪知道
祖父的一封信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再议回归快乐童年
美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绚烂
再造一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性格反转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