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实效

2015-05-30胡志良

关键词:活动课笔者活动

胡志良

初中历史与社会活动课是由教师提出预定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收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型。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出现,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建民主课堂文化,而且有助于学生不断建构知识和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历史与社会活动课如何提高实效这一问题。

一、把握活动主题选择的要求

教师在选题时要根据地域特点和学生的实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主体框架,并对教材进行优化,构建对学生能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探索性和发现性问题。

(一)选择贴近生活的活动主题

学习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之上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关注学生成长需要和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学习知识就像爬楼梯,教师要引导学生踩准基点,顺利往上爬。例如在《合理的购物方式》的教学中,笔者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侧重于在活动中掌握影响价格和购物的因素,学会在生活中进行合理购物,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小组尝试选题,再分组讨论本组的问题,然后填写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最后汇报讨论结果。最后,师生共同评比“最合理购物小组”,并归纳出合理购物的要素(量入为出,注意节俭,按需购物)和合理购物的要求(价格相同比质量——物美价廉,质量相同比价格——货真价实)。这样的教学就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选择有趣又有实用意义的活动主题

初中学生强于形象思维,弱于抽象思维,因此活动的组织要生动活泼,使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参与进去,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教育。例如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一个去西双版纳旅游的游客或是去大连开会的公务员,探讨应该选择怎样的交通线路、乘坐哪种交通工具、怎样省钱或省时、沿途会经过哪些城市、能看到哪些自然景观等问题,并让学生结合中国交通图、政区图,进一步分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各类交通的特点,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三)选择具有可迁移性的活动主题

活动课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所以在主题的选取时不仅要做到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有纵向深入的了解、掌握,还要做到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对比、思考。例如在《生活的时代印记》的教学中,鉴于学生已经知道了“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在变化之中”这一结论,笔者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份家庭成员的消费调查表。尽管这只是一次课后小作业,却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此次活动,学生对家庭成员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有了大致的了解,发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消费观念有着较大的不同,也从中找到了自己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四)选择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主题

活动课主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一个知识点上,而应考虑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整个知识系统。这样既能节约时间、丰富课程内容,又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知识链条。在《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课外分组查找与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相关的知识,学生从时间、目的、规模、手段、路线和影响等方面专题研讨了“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在此基础上,笔者在课堂上抛出问题,让学生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不同之处和相同点,同时就两者对后世的不同影响进行深入讨论。这样就把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讨论时全班同学畅所欲言,发表见解,点燃了求知的欲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遵循活动形式设计的原则

活动课在形式选择上有着较大的空间,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应当尽量丰富活动课程采用的形式,如主题班会、问卷调查、社会观察、娱乐竞赛、观摩录像、演讲辩论、读书谈心等。这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切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可操作性原则

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决定了活动课的成败。如果不具有可操作性,那么设计得再完美、再细致也不会取得预期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因素,包括学生自身的素质,学校、学生所拥有的资源等。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我是社会小主人》后,笔者先通过范文演示,让学生明白调查报告的写法:搞社会调查需明确调查目的,选择调查方法,列出调查提纲,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写调查报告。由于班上学生来自城市和农村的比例各占一半左右,笔者布置了不同的调查题目:农村的学生调查自己家乡母亲河的水质,城市的学生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居住环境。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活动课是学生的活动,学生才是活动课的主体,所以要让学生尽可能地自主活动,并在体验和创造中培养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个人能力、增强道德情操。教师应该在活动设计上多费心思、多花精力,根据学生性格特点的不同、兴趣爱好的不同、个人能力的不同来安排学生在整个活动当中的角色,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唐朝的雕版印刷技术》时,用了如下方法:让学生亲自体验制作雕版,并提出制作雕版时应注意什么、制作一件优秀的雕版作品需要哪些技术作支撑等问题。学生一边做一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历史的认同感油然而生。

(三)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特长的原则

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所以教师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例如《宋代社会生活与文化》的教学,可以引导性格开朗外向的学生扮演商人,性格腼腆的学生扮演路人,有播音天赋的学生念旁白,心灵手巧的学生制作道具。

三、发挥活动的纽带作用

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教学方法的行之有效,需要教师花精力、花心思,在相同之中发现不同之处,匠心独运,发挥好活动的桥梁和中介作用。一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活动更灵活、直观。如《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一课的教学,可先剪辑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一些片段对时代背景进行渲染,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这一时代背景下改革强国的必要性,也深刻感悟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二是善于利用语文、历史和音乐等学科的知识,适当穿插,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如《中国的母亲河》的教学,可让学生分组比赛,看哪组讲出有关母亲河的诗句最多,以便通过运用语文知识加深对母亲河的认识。三是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因地、因时制宜,形成活动课独特的教学手段体系。如在《南方地区》这一课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虽身处南方但对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却没有深入了解的现状,笔者就让学生自己先去收集问题,然后将他们带出校园进行实地考察,并对他们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这比在固定的教室中进行探究效果要好得多。

“知之不若行之”,在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尊重史实的精神,同时不忘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营造师生相互交流、共享的民主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思考能力、加强道德修养、学会做人。

猜你喜欢

活动课笔者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老师,别走……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活动课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