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先队活动课的“小处着眼”

2015-05-30张惠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4期
关键词:活动课课间少先队

张惠

少先队活动课是将少先队活动以“课”的形式落实到课表中,保证少先队活动课的常态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六一”前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少先队活动课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化在队员们的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由此可见,少先队活动课在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思想意识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活动课开展至今,笔者在实际课堂观察中发现,很多教师在准备这门课时往往着眼于大主题、大内容、大范围,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空洞和乏味。授课时往往对着学生讲大道理,喊大口号,大大削弱了一堂课的有效性。在此,笔者认为有效地实现少先队活动课思想意识的教育目标,教师需要摆脱如此“大张旗鼓”的做法,应从“小处着眼”。“小处着眼”则是强调教学环节小,教学目标小,教学内容小,将这种“小”落到“实”,才能体现出“大”的教育效果。

一、着眼于“小环节”在于提升课堂承载力

一节少先队活动课的有效教学时间有多少分钟?我们不妨算算,除去一开始的出队旗唱队歌以及结束前的退旗仪式,这样掐头去尾满打满算不过30分钟。3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如果设置学生交流环节,大致需要5~10分钟,这其中还要包括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反馈;如果有视频和动画,这些材料的呈现以及讲解至少要花去8~10分钟;如果再以图片和文字穿插,那么教师必定要对图片和文字展开教学和指导,这样又要用去10~15分钟。算起来,如果只安排以上的教学环节并且按照理想的分配时间顺利进行的话,30分钟的教学时间只是勉勉强强。如果此时再在这些环节中加入动手剪贴等操作环节、诗歌朗诵等歌唱环节、现场表演等模拟环节……诸如此类的教学环节一旦过多,那么30分钟的课堂是无法“承受”如此多的活动的。

比如以行为规范教育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课,有的教师则在行规的主题下分别进行了看行规视频(案例)说自己的想法,学做行为规范,背行规三字歌并写下行规卡片贴在班级的某区域等环节。如此繁多的看、说、做、背、写活动导致的局面是:整个过程中就是刚蜻蜓点水般进行了这一环节学习,又马不停蹄地转入下一环节,最后两个环节则是勉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草草了事,最终的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教师往往在备课之前只关注于这堂课要实施哪些环节,而忽视了在有效的时间内能够实施哪些环节。就这节行为规范教育的少先队活动课而言,在只有3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教师能做的只有看、说、做三个小环节。那么,这堂课可以让学生只围绕看事例、说感受、学行为三个环节进行,就案例导入来引发学生的讨论点,并在讨论得出的结果上来现场学做,由看引发说,再由说引发做。虽然环节变小了,变少了,但是每个环节充足的教学时间为教学活动的效率提供了前提和条件,也同时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承载力。

二、着眼于“小目标”在于增强课堂教学针对性

每一堂课都需要落实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否真正落实是检验这堂课有效的主要标准,少先队活动课也不例外。但我们往往发现,大多数的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容易好高骛远,太过于追求目标的“高”、“大”,而没有落实到“实”“小”。过于拔高少先队活动课的目标,容易使教师忽视学生在一堂课到底能够意识到多少,了解多少,又懂得多少。

比如以小学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课,有的教师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了解校内外安全常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具有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下,教师在课上分别介绍了饮食安全、交通安全、校园安全、人身安全等,每个方面都涉及到,但每个方面都只涉及到一两点。此时,笔者不禁疑惑:一堂40分钟的课,并且在教室内只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参与,学生是否能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所有方面的安全知识?学习完这堂课,面对突发事件时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课下就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们只是每项都知道一点,但每点又不完全清楚,完全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显然这节课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往往什么都想让学生知道,而学生往往都只是“一知半解”,这样的“大”目标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缺乏教学的针对性,貌似什么都想“抓”住,但是什么都没“抓”住。因而,加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教师倒不如从安全教育的“小目标”着手,将安全教育下的“课间安全”作为着眼点。以“课间安全10分钟”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本校的课间安全隐患处有哪些,课间有哪些活动是不可以做的,而课间又有哪些事情或活动是可以做的,使学生清楚地明白课间是用来干什么的,哪些活动会带来危险的因素,哪些活动需要在课间完成,由此将安全教育的“大”目标缩小到课间安全的“小”目标,减少了之前的“泛泛而谈”,多了之后的“踏踏实实”。

三、着眼于“小内容”在于提高学生活动主体性

强调少先队活动课从“小处着眼”还有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来说、来做和思考。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总希望能够“总揽全局”,在上课时往往就某个问题的现象说起,接着从现象讲到这个问题的影响,再从影响讲到问题解决的措施,最后把与之相关的问题全部呈现出来,总想一节课把所有的问题都弄清楚,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师说的比学生说的和做的时间多得多,使课堂气氛犹如“一潭死水”。

比如有的教师在上《光荣的少先队》一课时,课的前半部分还有时间让学生自主说,互相讨论有关少先队的标志,并且请部分学生上台与台下学生共同练习红领巾的系法,而后生与生互相纠错等等,课堂气氛浓厚。到最后,教师发现后面内容多了并且讲不完,但又不能戛然而止,不得已后半部分的教学环节直接是教师讲,学生看。教师直接照着PPT上面的内容念,指着上面的定义告诉学生少先队的呼号是什么、少先队的队礼姿势是什么、少先队员的入队誓词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强灌”式的讲授。原本生动活泼的少先队活动课在最后则变成了讲道理,明事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由于设计的内容繁多,导致教师不得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将少先队活动课变了味。教师过分地想“一口吃个胖子”的做法,最终让课堂也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如果教师转变教学思路,从内容繁多的教学内容中有的放矢,从所期望的内容上“总揽全局”转变成“小处着眼”的务实做法。比如在《光荣的少先队》这节活动课上,能够让学生主动去“消化”的内容也就只有理解红领巾的意义以及学会系好红领巾的方法,教师若将着眼点只落在这个“小”内容上,只夯实好这个教学内容也就不会出现后面的“手忙脚乱”。至于少先队的队礼、呼号、入队誓词等内容,只能是通过后期一系列的少先队活动课教学才能实现。将内容缩减,不但学生讨论和思考的观点更集中了,同时教师也能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做、去演练,无论是讨论、交流还是主题升华,都比最后赶任务强得多。

猜你喜欢

活动课课间少先队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加入少先队
不老的少先队
让少先队走向校外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活动课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