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你的爱,读给孩子听

2015-05-30深圳小刀

女性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童谣读书情感

深圳小刀

“念书给孩子们听,就好像和孩子们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即使经过几十年,我们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内心深处。”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用平实的话告诉我们,读书给孩子听,就是和孩子共渡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感受彼此的亲情之爱并深深地印在心里。书和故事是一座语言的桥梁。亲子共读,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形态,一种家庭教育的方法,它更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用语言来表达、传递、培育爱的一种方式。懂得为什么读的道理,我们便知道应该读什么、如何读。

消失的场景

比现在年轻的父母们更早的一代人,大多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夜晚来临,孩子们围坐在炉火旁,听家中的老人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听了一个还要再听一个,迟迟不肯上床睡觉。或是夏天的傍晚,各家在屋外乘凉的孩子们凑成一圈,中间坐着一个会讲故事的大人。有时听完一个鬼故事,会吓得不敢独自走路回家。这样的情境,留在许多人的童年记忆中,似乎永远不会忘记。但类似的场景,如今即使在乡村也难得一见了。同时消失的,还有伴随着孩子们成长的童谣。这里说的,不是如今幼儿园老师教唱的儿歌,而是千百年来流传不绝的俗言俚语,是母亲在摇篮边轻轻的哼唱,是孩子们游戏玩耍时呼喊出来的曲调。这些生生不息的节奏和韵律,正是那时候的孩子们感受和学习语言的第一堂课。

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行为方式。家庭结构的变化,出生人口的减少,学校教育模式的驱动等各种因素的出现,渐渐地淘空了传统生活方式依存的土壤。孩子们在祖辈和父母膝下围坐倾听的时间越来越少,和小伙伴一起尽情玩耍的机会越来越难得。更多的时候,与他们作伴的是电视机、游戏机和电脑屏幕。他们没听过乡野故事,没人给他们念过童谣。久而久之,年轻的一代人失去了讲故事的能力,街头巷尾的谣谚也无声无息地消失在电视节目的喧哗之中。民间故事和童谣日渐式微,语言从口头走向书面,似乎是时代发展不可逆转的进程。实际上,我们所熟知的《格林童话》,其最初收集和整理的目的,也是为了保存19世纪中叶正在流失的德国民间传统语言文化。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和自由吟唱的童谣,与它们一同流逝的,还有童年生活中鲜亮而又质感的语言体验。

语言的质感

当一个孩子還在母亲腹中的时候,他就已经能够通过各种声音感知这个世界。在出生后不久的婴儿期,他认识外部世界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听觉。母亲抱着孩子,不停地和他说话,温柔地唱歌给他听。从母亲的声音中,孩子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大人细微的情绪变化。语言抚慰着孩子的心灵。正是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确立了最初的安全感。母亲的话语仿佛在告诉她,我就在你身边,这个世界是爱你的,你是安全的。

当孩子学会说话,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已经变得非常强大。这个阶段成人与孩子之间的语言交流,不仅是一种情感沟通上的需求,也是幼儿语言能力充分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恰在此时,父母对他们说话的时间往往越来越少,内容也越来越贫乏。他们对孩子说得最多的常常是“不要这样”,“要听话哦”,“好好吃饭”……这些毫无意义的唠叨,如同语言的泡沫,充斥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对孩子们而言,能够不停地和他们说话,比父母更有耐心而且不会给他们压力的,或许是一直陪伴着他们的电视机。他们从电视里学习语言。电视让孩子们变得安静,也让许多不胜其烦的父母愉快地获得“解脱”。然而问题在于,电视的语言永远是机器的语言,是没有温度、缺乏情感的语言。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永远无法向电视发问;在他们和电视之间,只有单向的信息接收,不可能发生情感的交流。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不断重复的絮叨和缺乏互动的接收,可以帮助孩子发展他的语言能力;我们也很难相信,毫无质感的语言和无需沟通的体验,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情感支持。

我来读,你来听

让幼小的孩子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搭建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我们需要一种有品质的语言。如今,也许我们听不到祖辈讲述的故事,儿时的童谣也记得不多,但我们可以读书给孩子听。告别过去之后,我们幸运地迎来了一个童书丰盈的时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幼儿文学、儿童文学也是如此。相比于写给成人读的文学,童书的文字表达必须更加简洁、准确、生动。每一部优秀的儿童读物,一字一句,都是作者精心打造的结果。只要捧起一本好书,认真地读给孩子听,就能够重新拾起有质感的语言。

但是,文字只是语言的一种符号载体。只有当它与声音结合在一起,才能算是相对完整的语言。某种程度上讲,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声音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文字的内容。当孩子还不识字的时候,文字对于他们不过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他们通过父母读书给他听,来建立语言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对应和关联,由此不断地发展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童书的文字,借助于父母的声音,转化成从视觉到听觉的语言体验;在优质的语言所形成的韵律和节奏中,孩子们积累词汇,全方位地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个过程是轻松的、自由的,父母和孩子随时可以停下来发问和讨论。尤为重要的是,在讲述与倾听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也在感受着对方的情绪,感受着读故事和听故事这一行为本身所包含的情感意义。与此间发生的情感交流的价值相比,念什么故事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这样的语言体验,是一个孩子从电视机里永远得不到的。

你一直听,我一直读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的父母开始懂得童年阅读的重要性,希望自己的孩子爱读书、多读书。孩子还不能识字的时候,他们会努力地读故事给孩子听;一些父母怀着迫切的心情,一边读一边教,希望孩子早识字、多识字;当孩子渐渐长大,到了能够自己独立阅读的那一天,许多人便有如释重负之感,从此松了一口气。但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读书给孩子听的价值和意义,便会明白,早早地放弃读书给孩子听是多么可惜的事情。首先,孩子在听故事和自己读故事这两种阅读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解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专业阅读研究表明,同样一个故事,孩子听他人朗读比自己读要理解得更快、更好。所以在孩子能够自主阅读之后继续读给他听,对于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仍然是有必要的。其次,放弃“我读你听”,也意味着放弃了增进亲子间情感交流的一种有效途径,一扇方便之门。一些具备自主阅读能力的孩子,有时候会主动要求父母读书给他们听,甚至下意识地拒绝自己读书。或许,这只不过是表明他们非常享受父母读给他们听这一过程,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是情感的需求而与能力无关。

读书给孩子听,就是将父母的爱读给孩子听。世间如此容易做到,而又如此美好的一件事,我们实在应该努力地珍惜它,而不是急于放手。松居直先生还说过:“孩子们长大以后,我才真正了解到,当时我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语言讲了这么多故事的意义在哪里。我也发现,通过念这些书,我已经在他们小时候,把一个做父亲的想对孩子们说的话说完了。”孩子们终有长大的那一天,会不再需要你的朗读。只要他愿意听,我们便可以一直读下去。

猜你喜欢

童谣读书情感
童谣里的童年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快乐童谣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