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研究
2015-05-30邢赛鹏陶梅生陈琴弦陈显友
邢赛鹏?陶梅生?陈琴弦?陈显友
摘 要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基本保障,但当前缺乏被各界普遍认同的“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从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与人才培养对象的衔接路径出发,依据“评价指标导向与学校发展定位相结合”、“静态性和动态性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等原则,构建“双师型”教师素质冰山模型的显性特征指标和隐性特征指标,旨在建立分类管理视角下“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体系,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4-0045-0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这就迫切要求转型本科高校建设一支既有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又有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即“双师型”教师队伍。由于目前各界对“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的理解和认识存在较大差异,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力图构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促进转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双师型”教师标准概述及评析
自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我国职教界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以来,围绕着“双师型”教师标准的解读,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行政标准。《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中对“双师素质”教师进行了明确界定,即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在《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内涵说明》(2011版)中对“双师型”教师的解释也与上述定义类似。
第二类是院校标准。部分职业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提出的“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的标准[1];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双师型”分级标准等[2]。
第三类是学者标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是“双证书”说,认为“双师型”教师应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行业认定的技能等级证书;二是“双职称”说,认为“双师型”教师应同时持有教师系列职称和非教师系列职称,如讲师+工程师,讲师+经济师等;三是“双来源”说,是指教师队伍中,既有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任教经验丰富的“理论型”专职教师,又有从企业聘任的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或已具有实践工作领域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且具备了教师基本素质的人员[3];四是“双层次”说,第一层次为能力之师,即经师(经典专业知识)+技师(精湛专业技术),第二层次为素质之师,即人师(价值引导)+事师(职业指导);五是“双素质”说或“双能”说,认为“双师型”教师应具有其特定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并具备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素质[4]。
以上各界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研究,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理论的发展,但也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教育部标准中对“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实践技能要求不够明确具体。“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实践技能、实践经验的指称对象过于宽泛,没有具体规定,造成实践困惑。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岗位胜任力,却缺乏具体细化的评定标准[5]。二是院校标准不具有普适性。院校标准是部分职业院校结合自身“双师型”教师建设的要求制定的,未必适合其他同类院校,其推广性需要进一步探讨。三是学者标准多停留在形式或理论探讨层面。如“双证书”说和“双职称”说注重的是“双师型”教师形式认定;“双素质”说或“双能”说,虽然涉及内涵层面,但同样也缺乏具体且可操作的评定标准。四是以上标准主要是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制定的,未必适合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
二、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素质和能力要求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是立足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传统普通本科培养的主要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应用本科培养的是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传统普通本科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应用本科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6]。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虽然同属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都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是二者在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要求等方面不尽相同[7]。相对于高职高专而言,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等,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8]。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然以高职高专为主体,但随着国家鼓励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在师资定位方面的差异也会越来越清晰。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无论是在学历、职称,还是在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9],应是一支不仅具备宽厚的理论知识和较高学术水平,而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总体来讲,应用型本科人才要具备三个层次的知识和能力: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一定的应用研究和转化能力。与之对应的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专业理论教学水平;专业实践教学和指导能力;应用研究和转化能力。应该将教师能力与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接起来,两者之间的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象衔接路径
由于师资队伍是不同职称、职业经历、学历、兴趣与能力的教师集合,其中只有极少数教师是具备三种能力的“全才”[10],要求教师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只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情况。因此,从现实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来说,应该把“双师型”教师分为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型、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型和应用研究型三大类,根据教师能力的差异和职业发展路径的不同进行分类管理,并且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三、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体系构建
(一)“双师型”教师素质冰山模型的构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是指水面上看得见的部分,容易观测和了解的部分,是显性特征;“冰山以下部分”是指水面以下部分,是深层的、潜在的、难以观测的部分,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作用,是隐性特征。
现有的“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侧重于考察学历、职称和技能等证书,及工作经历等外在表现,是已有的显性特征,而对于教师工作岗位的胜任能力,如教学水平、应用研究能力等隐性特征关注不够。以教育部“双师素质”教师标准的第1条为例,同时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和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的专任教师,就可以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但是现实情况是,我国当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完善,有些证书的获得并不一定要一线专业工作实践经历。另外,工作实践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衔接和转化也有个过程,两者之间不是完全等同的。因此,“双师型”教师评定不仅要关注资格证书等显性特征,更要考察基于“双师型”教师岗位的理论知识教学水平、实践教学水平和应用研究能力等隐性特征,如图2所示。
图2 “双师型”教师素质冰山模式
(二)“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体系构建
1.构建“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体系原则
一是评价指标导向与学校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原则。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发展目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和效益之上,要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这就需要一大批熟悉业务和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能传授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也熟悉岗位操作,并善于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11]。因此,“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选取和设计要结合学校应用型师资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注重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激励导向作用,促进“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是静态性和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现有的“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多注重考查学历、职称、技能证书以及原有工作经历等显性特征,是静态性指标,只能代表对教师过去资历或成绩的认可。但是,教师原有知识和技能实际转化到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等方面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另外,在目前“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中,更多的是关注显性特征的认定,而忽视了隐性特征的评价。因此,在“双师型”教师素质能力评定标准中,要坚持静态性和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不仅重视资格证书等显性特征的认定,更要强调素质能力等动态隐性特征的评价。
三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双师型”评定标准设计中,学历、职称、经历等要求是“双师型”教师评定的最基本资格条件,是进行评定“双师型”教师的前提条件,可以根据不同岗位任职资格标准进行定性评价,只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种类型。而涉及到“双师型”教师评定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应用研究能力等素质能力指标,可以根据不同岗位任职资格的标准采取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评价。总的来说,显性特征采用定性描述,隐性特征采取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方式评价。
四是学科差异化和教师分类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类型很复杂,包括一部分“211工程”大学、一般部委属院校、地方高校、民办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12],其学科发展和师资建设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很难制定出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构建“双师型”能力素质评定标准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科发展的特点和现有师资的状况。再者,“双师型”教师可分为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型、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型和应用研究型三大类,每类的素质能力都有较大差异,应根据不同类型“双师型”教师岗位要求,构建分类评价的制度。
2.“双师型”教师素质能力评定标准
依据“双师型”教师素质冰山模型,显性特征指标主要考察的是资格要求,包括学历证书、职称证书、技能证书、工作经历和培训经历等。“资格要求”是“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没有达到要求的教师也就失去了申请“双师型”教师评定的资格。教师可以依据自身情况,申请对应等级的“双师型”评定。隐性特征指标主要考察理论教学水平、实践教学水平和应用研究能力等,在评价时要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分类管理,具体指标见表1。
以上提出的“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评定标准是通用性基本指标体系,旨在为教育部门和应用技术本科高校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借鉴和依据。
参 考 文 献
[1]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40-43.
[2]林开仕.“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与评定标准[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4):40-43.
[3]穆晓霞.浅议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J].职教论坛,2009(35):74-75.
[4]张弛,张磊.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概念辨析与建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9):20-22.
[5]肖凤翔,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69-73.
[6]常秀娟,丁钢,许庆豫. 现代职教体系中应用本科的定位与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8):52-55.
[7][9]白政民.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内江科技,2007(3):16.
[8][11]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10]赵亚平,崔玮.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的思路及对策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4):119-122.
[12]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3-38.
Research on Evaluation Criterion of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Xing Saipeng, Tao Meisheng,Chen Qinxian,Chen Xianyou
Abstract The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are the basic guarante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Through establishing convergence path on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and students,we have constructed the dominant characteristic index and the recessive characteristic index of iceberg model for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the four principles:the combin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and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the combination of static and dynamic;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etc.,which aimed at setting up evaluation criterion for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Key words application and technology-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evaluation criterion
Author Xing Saipeng, lecturer of Wuh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Wuhan 430065);Tao Meisheng,professor of Wuhan University; Chen Qinxian,lecturer of Wuchang Branch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n Xianyou, associate professor of Wuh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