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面偶在纳西族东巴教仪式中应用现状的调查
2015-05-30杨鸿荣
[摘要] 作者从2008年开始对丽江东巴仪式活动较多的丽江县塔城乡署明村、鲁甸乡新主村、宁蒗县树枝村、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地村、东坝村,四川省木里县俄亚乡等地进行东巴文化艺术田野调查,对知仪老东巴深度采访,实地参加东巴教祭天仪式①,希开、希务仪式②,拉姆务仪式③、祭风仪式④、退口舌是非⑤仪式等活动,收集整理了大量应用于东巴教仪式中的面偶艺术形象及内容,特别对东巴仪式中面偶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本文对东巴教面偶艺术的认识、保护、研究和传承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能进一步推动对东巴教仪式文化艺术的整体研究。
[关键词]东巴教仪式;文化艺术;面偶艺术;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5)04-0066-05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纳西族东巴教面偶艺术研究”(项目编号:2014C143Y)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鸿荣(1964-),男,纳西族,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美术。云南 丽江674100
东巴宗教面偶艺术是纳西族东巴文化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巴教仪式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造型特点,完整、规范的应用方法,充分体现了纳西族东巴教生殖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的泛灵观,它以模仿自然再现或将物象幻化,折射出先民群体情感观念及审美意识,是人类试图于鬼、神,自然对话的媒介,神偶、鬼偶、牺牲面偶的制作从抽象,模仿、到人格化处理,明显体现出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格化身崇拜到人格化身崇拜的发展痕迹,是研究人类早期文化艺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一、经籍记载中的东巴面偶
东巴教仪式是纳西族多神崇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体现出纳西先民的泛灵观,它以东巴象形文字撰写的大量记载东巴教祭祀内容及方法等典籍经书为依托,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宗教祭祀仪式。掌握、运用这些文字及仪式的则是“东巴”,他们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于一身。
图1 东巴在仪式中诵经
在东巴古籍《抠古鬼的出处,抠古鬼的产生·灾祸的出处请仇鬼罩仇鬼·铎鬼的产生,木偶和面偶的产生》中有着这样的描述:“要来九个天九个地、九个村九个寨里的饭,要来七个天七个地、七个村七个寨里的饭,要来五个天五个地、五个村五个寨里的饭,要来三个天三个地、三个村三个寨里的饭,要来一个天一个地,一个村一个寨里的饭,用百种的粮食来制作面偶,用金来镶面偶,做出的面偶像金子一样黄,用绿松石来做面偶的眼睛,做出的面偶像绿松石一样亮,用白海螺来做面偶的牙齿,做出的面偶像白海螺一样白,用旗子来做面偶的舌头,做出的面偶像旗子一样轻,用墨玉来做面偶的心,做出的面偶像墨玉一样薄,制作会说会笑的面偶,九个死坡,九条死河,九个死地的凶兆附于木偶和面偶上。”[1](P.78)
《大祭风·木牌画画稿》大祭风仪式中各种设置物的做法及仪式规程,“祭祀场上使用佑罗(面偶)的规程”提到:“在大祭风仪式中需要捏的面偶有:刹依威德大神一个,依古阿格大神一个,东巴什罗一个,这些面偶都应该有六支角。朗究战神一个,长美汁头的优麻战神,长大鹏头的优麻战神一个,庚空战神一个,拉尤丙梭东巴一个,卡冉战神一个,卢神、沈神各一个。里朵(署面偶)两个,蛇蛙七对,佑罗(神面偶)三个。需要用饭人饭偶,一个做成猴和狐狸的面偶,另外还需要分别制做毒鬼面偶、仄鬼面偶、娆鬼面偶、呆鬼面偶、猛鬼面偶。需要用五头犏牛,四个达古达玛(大的)面偶,四套九个一组的圆形面偶。”[2](P.250)
在大量东巴古籍中对制作神、鬼、动物等面偶形象、制作材料及其在仪式中应用方法的描述不胜枚举,充分说明东巴教仪式中应用、流传着这一传统的宗教面偶艺术形式。
图2 用于退口舌是非仪式中“冷凑鬼”面偶
东巴教仪式中应用的面偶,由于制作材料大量运用炒麦面、荞面、青稞面等,民间称其为“哈希多玛”,意为粮食做的神、鬼等面偶。
二、东西仪式中的面偶应用调查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东巴文化的传承被迫中断,东巴文化继承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各种承载着东巴文化艺术的东巴教仪式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消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巴文化的抢救事业全面展开,东巴文化的保护、传承及研究得以继续,东巴文化艺术的传承焕发出新的活力,各地通过开办文化传习学校,老东巴收徒等形式,进行东巴文化的传承。同时在一些东巴文化基础较深厚的地方,如丽江县塔城乡曙明、鲁甸乡新主、宝山乡吾母,宁蒗县加则乡树枝、油米,四川木里县俄亚乡等,结合民俗、节气恢复开展东巴仪式活动。实际上,民族宗教活动与民俗是分不开的,结合民俗恢复和开展一些民族宗教仪式活动,就是自觉建立综合的文化场,让多元文化在这个载体中相互作用,在民间自然传承和发展。在新形势下,这一做法,对探索、建立有效的民族文化传承模式,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传承方法。
图3用鸡血生献的“鬼寨”面偶
2008年至今,笔者对东巴仪式活动较为频繁,文化根基较为深厚的乡村进行田野调查,分别对十五位不同地方及年龄的东巴进行深度采访,参加了丽江县宝山乡吾母村、龙山乡的祭天仪式、宁蒗树枝的退“口舌是非”、“希开(开丧)、希务(超度)”、“禳跺鬼”仪式、四川木里俄亚纳西族乡俄亚大村“素库”、“成人礼”、“祭山神”仪式,香格里拉东坝此恩枝村“拉姆务”仪式,对这些极具代表性的地方的东巴基本情况、东巴所在地仪式恢复开展情况、东巴绘画、面偶、木偶艺术在仪式中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填写各种调查表35份。由于本人所从事专业为美术教育专业,在东巴文化调查过程中,主要着重于东巴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及其在仪式活动中应用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因此,在调研过程中,广泛收集、整理了东巴卷轴画、木牌画、纸牌画,东巴木偶、面偶等实物资料图片及实际应用摄影、摄像资料。2014年7月28日-8月5日在宁蒗加则乡树枝村调研过程中,参加了石宝寿东巴家举行的禳跺鬼仪式。仪式起因是由于当地东巴石宝寿⑥的妻子德希拉姆近一段时间身患疾病,东巴为她举行禳跺鬼仪式,目的是消灾除病。仪式当天,石宝寿请的本村两个东巴在火塘边设置神坛、鬼寨,用炒面制作了众多神偶,在各神偶上撒上炒面,抹上一点酥油,放置于神坛上,同时制作了象征鬼王、鬼母、冷凑鬼及它率领的各种各样的小鬼等大量鬼偶,并将它门放置于神坛下方,面偶数量达20多盘,100多个。神灵偶像的造型自然浑朴,神态天真憨稚、普通平和,鬼怪面偶形象则呲牙咧嘴、牛头马面、造型怪异,作为牺牲的动物面偶形象及其简练,形象逼真、憨态可掬。这些面偶制作工具只用一把小刀,东巴们熟练运用搓、捏、拉、按等制作手法信手捏制,一气呵成,面偶造型不注重刻画形象外部的逼真酷似,而是用整体写意的手法,如眼睛随意用刀尖戳凹陷的两个洞,嘴巴则用刀切一下并往下一压,嘴也就自然张开了,从局部看显得十分简单,但如果从整体看,整个造型给人一种活灵活现的神态,单纯明快的审美特点,并显现出一种滑稽的意味,民间世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造型也完全是山民村夫那种纯朴的气质。
图4 用于退口舌是非仪式中“战神格空”面偶
随着除秽、烧天香、请神请鬼、献牲、驱鬼、祈福等仪式活动的展开,这些神、鬼面偶放置在烟火缭绕,光线昏暗的举仪场所,并伴有东巴诵经时的鼓声、铃声、螺号声,尽显宗教神秘之感。仪式结束后,神偶放置在主人家火塘边的神龛上继续供养,鬼偶则抛到村外比较闭塞的田野,意为通过这个仪式,这些鬼偶将带走主人家的一切病痛、灾祸,使其家人安康。
在仪式结束后的第二天,为了继续深入地了解、收集东巴面偶的种类、造型方法及特点,笔者特意请石宝寿东巴制作他能够做的面偶,他为我们做了象征东巴教大神萨依威德、东巴神罗,象征东巴教战神的格空、优麻等神偶,象征牺牲的牦牛、马、羊、猪等的动物面偶以及鬼王、鬼母、冷凑鬼及它们所引领的小兵小将。他一边做一边给我们讲解这些面偶的名称,应用、处理方法等,我们则通过摄影、摄像、笔记等方法进行记录。
图5 宁蒗加则乡树枝村东巴石宝寿制作面偶
这一次调查、采访,对这一区域的东巴仪式开展活动及东巴面偶制作、应用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使我们受益匪浅。
图6 作为牺牲的羊面偶
在2014年10月,课题组成员对丽江塔城乡曙明进行为期5天的东巴文化艺术田野调查,重点为这一地方的东巴面偶制作以及在东巴教仪式中的应用情况。
在此次调查中,非常难得地在丽江县塔城乡依拢行政村遇到比较罕见的一种东巴仪式,即“祭风仪式”,民间称为“尤布”⑦。之所以说罕见,是因为此仪式只有在家中出现青年人殉情死后才举行。在纳西族历史上,情死现象极其普遍[3],此仪式开展也较多,到了现代,青年人殉情已是极其少见的了,仪式活动也几乎绝迹。
此仪式的起因是由于举仪家一男青年在七年前因家中极力反对其与家族中女青年的婚事,而发生两青年殉情,男青年死亡,女青年则经抢救存活。事后几年,男青年家中生产生活一直不顺,灾祸时有发生,因此请东巴做仪式进行消灾、除祸。此仪式,由当地三个东巴在举仪家做了一整天,仪式调查另文撰写,现就仪式中面偶应用做一描述。
在仪式中,东巴主要制作了一个称为“哈夺朵玛”的面偶,在举仪家厨房火塘边通过念诵“开坛经”,进行“除秽”等仪式活动。在活动中,一个东巴拿着制作好的“哈夺朵玛”面偶在厨房的墙壁、柱子、灶台及屋外的粮仓、蓄圈等地按一按,做吸附动作,其他东巴则念诵《用面偶吸附灾祸》经书,其目的是让面偶将家中的疾病和灾祸带到仇地或鬼域。
在家中做完各种仪式后,东巴将做好的象征神、鬼的木牌、用稻草编的驮秽鹿、祭风树、象征家人的木偶、“哈夺朵玛”面偶等带到村外一片宽敞的田野中,布置起神坛、鬼寨,将“哈夺朵玛”面偶放置于鬼寨中间,通过念诵“烧天香”、“除秽”“请神、请鬼”、“杀牲献牲”、“加威灵”东巴经书等仪式活动,最后,两个年轻东巴穿戴东巴服装,戴上五佛冠,一个东巴一手拿板铃,一手握长刀,另一东巴手握一把长剑一起随着其他东巴的鼓点及吟诵经书的节奏,围着所设置的鬼寨跳起东巴舞,经过近十几分钟的驱鬼仪式活动,两个东巴用驱赶、砍杀等东巴舞蹈动作将鬼寨内的象征五方鬼王的木牌、“驮秽鹿”及“哈夺朵玛”“祭风树”等砍得七零八落。此后,一东巴将象征“董神、色神”的木牌插在田埂一高处,并点上三只香,表示将其送走。另一些东巴将捣毁鬼寨后的木牌、纸旗、祭风树、“驮秽鹿”及“哈夺朵玛”等收拾在一起,点火焚烧。通过以上仪式,表示东巴们得到“董神、色神”⑧的帮助,求得各种神灵的威力,驱赶、镇压了使举仪家产生一切病痛、灾祸的楚鬼、尤鬼等鬼怪,并给这一户主人家带来福泽。
每年4月,来自丽江、四川等各地的近300多东巴聚集在丽江玉龙雪山下的玉水寨,举行一年一度东巴法会。他们以一定区域的东巴为一个团体,根据法会的需要,举行超度东巴教始祖的“祭东巴什罗”、祭祀自然神的“祭署”、祈求人们长寿的“延寿”、“祭胜利神”等仪式。在东巴法会上,东巴们在举仪场地,根据仪式规程,布置起神坛、鬼寨,挂起各种神像画,纸牌画,插起象征神、鬼的木牌画摆放各种各样的祭品,同时制作大量的象征神、鬼面偶以及献给它们的牦牛、羊、猪等牺牲面偶,身穿东巴衣裤,头戴五佛冠,身挂各式各样的佛珠,手拿板铃、摇鼓、刀、剑的东巴们烧着天香,念诵着经文,跳着东巴舞,以精湛的技艺,深厚的功底,一展各自的风采。
三、调查情况总结
在我们进行大量东巴文化田野调查过程中观察了解到,东巴面偶在现代仪式恢复过程中应用仍较广泛,各个地区在东巴面偶制作传承,造型特点、应用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东巴面偶在东巴教仪式中属于必须使用且用量很大的拟神、拟鬼、拟牺牲动物等实际宗教仪式用品,同时也是年轻东巴学习之功课,因此,在东巴仪式活动较多地区,传承技艺渠道流畅,能够制作东巴面偶的东巴较多,在仪式中的应用广泛,数量多且保留较完整。
2.在丽江金沙江以东的东部方言区和金沙江以西的西部方言区,在面偶造型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在西部方言区的宁蒗县加则乡的树枝、油米、茨瓦村所制作的部分神偶较为抽象,明显带有原始的木石崇拜痕迹,部分突出经书所描绘神偶特点;如鹰嘴、缠蛇、带翅等特点,鬼偶则突出牛头、蛇头、猪头等人身畜面造型,作为牺牲的牛、羊、马、猪等动物面偶强调其头、身、尾特点并以一个底座作为支撑,突出整体,表现为具象造型。而东部方言区,如:塔城乡,鲁甸乡、大东乡、鸣音乡等地的神偶、鬼偶、牛、羊、马等动物面偶强调头部造型、面部表情,并将其身体部分做成穿衣之态,人格化特点突出。
3.东巴面偶的制作和应用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仪式活动较多的地区,如宁蒗县加则乡的树枝、油米、茨瓦村等,四川木里县俄亚乡俄亚大村及周边村庄,丽江塔城乡,鲁甸乡、大东乡、鸣音乡等地,面偶制作熟练,在仪式中应用数量较多,应用程式熟悉。其它地区则在仪式中存在简化、不用,甚至失传的情况,如丽江县龙山、奉科等。
注释:
①祭天,纳西语叫“美布”,是丽江、中甸等地纳西族古老而又最隆重的节庆。民间流传“纳西祭天人”和“纳西祭天大”的俗语,充分表明了祭天在纳西民族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②纳西族早期人死后对尸体进行火化处理仪式过程称为“希开”,过1-3年后请东巴超度死者灵魂回归祖地仪式称“希务”。
③拉姆务仪式是东巴的妻子死后举行的丧葬仪式。
④祭风仪式是人们有了疾病和灾祸以后或为了防止灾祸及疾病的发生而举行的祭祀仪式。
⑤人们为平息是非口舌及其灾祸的东巴教仪式。
⑥石宝寿,宁蒗加则乡树枝村东巴,家传东巴,现年42岁,丽江东巴协会东巴法师。
⑦“尤布”:东巴教认为,殉情死后的人,因得不到“口含”,会成为“尤鬼”,常游荡在家周围,向家人索债,家中会产生灾祸。因此,要请东巴做此仪式,超度亡灵。
⑧“董神、色神”:董神为东巴教中集创物神和人类始祖神于一体的神人同格体,是男性之本原,因此又译为“阳神”,色神是董神的配偶,即女性之本原,“阴神”。
参考文献:
[1]《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编著委员会. 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第49卷):抠古鬼的产生·灾祸的出处·请仇鬼罩仇鬼·铎鬼的产生·木偶和面偶的产生[Z].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2]《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编著委员会. 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第91卷):大祭风·木牌画画稿(大祭风仪式中各种设置物的做法及仪式规程)[Z].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 和志武. 祭风仪式及木牌画谱[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