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文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015-05-30罗文华
罗文华
一、学习作家的语言艺术,活学活用,培养学生深入文本、妙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八年级上册张岱先生的《湖心亭看雪》,笔者就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并借鉴本文的写法,一步一步为本文拟出一副对联:
腊月西湖雪大天山云水皆灭一统色唯余痕影
更定湖亭人痴主客童佣共饮三大白难解孤独
二、利用教材的精彩构思或片段,训练学生的仿写能力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笔者就曾引导学生借鉴余光中《乡愁》的结构,让学生写诗歌。如,学生作品《母子情》——
小时候
母亲是我床头的一盏温馨的明灯
我在床沿上挑灯夜读
慈爱的母亲陪着我納鞋底、缝睡衣
长大后
母亲是我崇怀于心的思念
我在校园拼命苦读
勤俭的母亲在家中任劳任怨
后来呀
母亲是我梦中殷殷的牵挂
我常常把你呼唤
慈祥的母亲盼儿早归,诉说衷肠
而现在呀
年迈的母亲是我心中深深的眷恋
我一生拼搏为您争光
母亲因我而喜气洋洋!
母爱,是一片似锦的繁花,
清香溢满全天下儿女们的心房!
台湾游子呀
你何时才能回到祖国母亲的身旁?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运用语言的典范片段,值得细细品味和模仿借鉴。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仿写句1:不必说语文课上清丽的唐诗,婉约的宋词,哀怨的元曲,情节跌宕的明清小说;也不必说数学课上结识的世故的圆,固执的三角,多情的四边形,直率的线。单是那蹦蹦跳跳的体育课,就令我着迷。(以表现对学科的热爱为主旨)
仿写句2:不必说那散步时还跟别人吟诗作对的爷爷,也不必说那边干活边哼着小曲儿的爸爸,单是那走起路来还手舞足蹈的才三岁的小弟弟,就让你乐开花。(以表现家庭生活为主旨)
三、利用教材的空白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王鼎钧《那树》中有一段“老树是通灵性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他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黒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可以让学生想象“依依不舍”的场面,说一说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种特异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跨越时空,让学生想象一下《吕蒙巧劝方仲永》的情景,不仅进一步熟悉了文本,掌握了本文的语言风格,还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吕蒙巧劝方仲永
刘君方
一日,吕蒙见方仲永于集市,与众人无异,深感痛惜,愿劝其复学。
吕蒙曰:“吾闻卿幼时才时过人,天资聪慧,不知卿如今为何泯然众人。”
仲永曰:“好汉不提当年勇,将军莫为我这无用之人费煞心了。”
蒙曰:“卿可知泯然众人之因乎?”
仲永曰:“不知。”
蒙曰:“卿固泯然众人,乃卿受于人者不至也,卿若始就学,自可复贤于材人。”
仲永曰:“晚矣,吾已错失应学之时,今复再学之年,晚矣。”
吕蒙曰:“卿之所言差矣,吾学之时,已过不惑之年,卿如今尚初弱冠,乃学之良机。”
仲永曰:“卿之所言甚是,吾自当遵从。”
仲永乃始就学,及吕蒙复见仲永,与其议论,大惊曰:“卿之才华远胜于吾。”仲永笑曰:“卿初言鲁肃见事晚乎,而今,卿亦见事晚乎。”两人皆大笑,结友而别。
四、利用教材的分歧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存在争议的观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借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安徒生的《丑小鸭》一文,就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当时,学生就提出了质疑,并列举了教材中的事例来反驳作者的观点:方仲永五岁时就能写诗,且能指物作诗立就,但因为后天的不努力,最后变成了平庸之辈。
笔者于是因势利导,立即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辩论。正方:是金子一定会发光的!反方:是金子不一定会发光的!
真理越辩越明,经过辩论,学生终于懂得了作者的用意:“一个人无论地位如何,环境如何,只要心怀理想,并不懈努力,总能实现理想。”给人鼓励,催人奋进!
充分利用教材,用心挖掘教材中的闪光点,就一定能从这座金矿中发现更多的教学资源,不断提升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