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版《方剂学》教材中总论内容比较
2015-05-30么元超谢鸣
么元超 谢鸣
摘要:《方剂学》总论是关于学科概念、内涵特征、核心理论及基本技术的概括性论述。其内容不仅是方剂学的核心理论,也是课程知识逻辑化的基础,在教材编写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以全国统编《方剂学》教材主要版本中的上篇总论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了解方剂学理论的演变与发展,探讨目前教材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方剂学;教材;总论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4.037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4-0118-04
Comparison of Overviews in All Versions of Textbooks of Formulas of Chinese Medicine YAO Yuan-chao, XIE Ming (National Key Formulary Depart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The overview of textbooks of formulas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 general discussion, which is about the concepts of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notation, the core theories, and the basic technique.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books is not just the core theory of formulas of Chinese medicine, but also the foundation of logicalization of curriculum knowledge, which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extbook compilation. This article tried to make the overviews in the main versions of textbooks of formulas of Chinese medicin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formulary science and to explor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theory for textbooks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relevant contents.
Key words:formulas of Chinese medicine;textbook;overview
基金項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193)
通讯作者:谢鸣,E-mail:xieming603@263.net
中医方剂的出现和运用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始于宋·成无己的方论虽然开辟了方剂理论探讨的领域,但方剂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独立分化和理论体系的建
立较晚,且与课程及教材的发展紧密相关[1]。《方剂学》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通常包括上篇总论和下篇各论两部分内容,其中总论为方剂学课程的基本理论,涉及学科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及内涵特征等内容,是学科课程体系构成和各论阐述的理论基础。总论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科的理论化程度。本文试图通过对全国统编《方剂学》教材主要版本[2]中总论内容的分析比较,探讨学科理论的发展及其内涵的变化,并为今后方剂学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
1 总论内容的设置
历版《方剂学》教材中的总论主要包括绪言、方剂与治法、方剂的组成变化、方剂的分类、剂型用法及古方药量考证几个部分。整体上看,除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卫版”)教材总论的设置及内容与其他各版有较大区别外,其余各版结构基本相似。不过,篇幅已由最初的第1版4000余字增至七版数万字,内容不断拓展与丰富。
2 绪言及方剂发展史
绪言在第1~3版教材中均未设立;第4~6版教材始有专门设置,内容涉及方剂概念和方剂发展简史,通常被置于上篇总论之前;七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版,以下简称“中医药版”)教材将其内容分为“绪言”和“方剂学发展简史”两部分,其中“绪言”侧重于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阐释,仍置于篇首,“方剂学发展简史”则是对方剂学发展脉络的叙述,归入上篇总论;七版(人卫版)教材则将绪言和简史内容合并为“绪论”专章,其中增加了“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方剂学研究范围”“方剂学研究方法”4节,较为系统介绍了学科概念、学科发展简史、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前沿领域及进展等内容。
3 方剂与治法
二版教材始设“方剂与治法”章,介绍治则与治法的基本内容。三版教材在介绍治则与治法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辨证论治中法与方的关系讨论,并设有“方剂与其他疗法相结合”一节,简述方药治疗与针灸、按摩等疗法相结合的必要性及精神因素、体育锻炼与饮食对疾病防治的意义。四版教材该章重点介绍了八法、治法与方剂的关系,之后各版均仿之。七版(中医药版)教材本章中增设“治法概述”专节,对治法的概念及其特性进行了理论阐述,其余内容与前版类同。七版(人卫版)教材本章易名为“方剂与辨证论治”,内设有“方剂与病证”“方剂与治法”“方剂与中药”3节,分别就方剂学中的方与证、方与法、方与药的关系做了详细论述,其“方剂与治法”中还增加了关于“治法内涵”的讨论,对治法的层次性、抽象性、系统性特征进行阐述。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据证立法,依法选方”反映了方剂与治法的密切关系。从上述该章内容的演变可以看出,二版教材总论中始设“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一章,标志着治法在学科中地位的确立。之后各版教材通过对治法概念、内涵及其与方剂关系的不断深入探讨,逐渐明确了以法统方、以法释方、据法选方或组方,即“法主方从”的理论意义。不过,在辨证论治“证-法-方-药”体系中,方剂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不仅与治法有关,而且与病证、药物也有密切关系[3]。鉴于此,七版(人卫版)教材于总论中首设“方剂与辨证论治”章,在方剂与治法认识基础上,增加方剂与病证、方剂与中药关系的阐述,并概括出“法主方从”“方证关联”“方药离合”3个重要议题,大大丰富和深化了学科内涵,为下篇各章方剂的叙述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
4 组成和变化
“组成与变化”是上篇总论中的核心内容,历版教材对此均设有专章,其中第1~6版教材分为“组成原则”与“组成变化”两节论述;七版(中医药版)教材还增设了“方剂的配伍目的”一节,对方剂的药物配伍关系、形式进行了叙述;七版(人卫版)教材则将本章更名为“方剂的组方理论”,下设“药物的配伍”“方剂的组成”“方剂的变化”3节,在“药物的配伍”一节中对配伍概念、目的及配伍的基本形式進行了阐述。
“组成原则”在第1~6版教材,均是关于“君臣佐使”理论的叙述,即将“君臣佐使”作为组方原则。其中一版教材在引用《内经》原文的同时,叙述君、臣、佐、使的含义,并举麻黄汤为例以分析说明;二版教材对君、臣、佐、使的表述进行了调整,如将臣药“方中协助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修改为“辅助君药和加强君药功效的药物”,突出了君臣的协同增效关系,在使药“引导诸药直达病所”的叙述上增加了“调和诸药的功用”;三版教材因“文革”背景,将“君臣佐使”改称“主辅佐使”,内容上并无差别,增加了“方中的主、辅、佐、使四部分不一定都要俱全,而应根据辨证立法的需要来定”的叙述;四版教材沿用三版教材“主辅佐使”的提法,提出以药量多寡作为确定主、辅、佐、使的重要依据;五版恢复“君臣佐使”的使用,进一步明确以药量定君臣及引述何柏斋“以治效定君臣”的论述,以及增加了臣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含义,并提出佐助、佐治、反佐药的概念;六版教材沿用了五版教材君臣佐使的定义,提出由药力大小来判断君臣佐使,即君药“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臣、佐药大”的主张。值得注意的是,七版(中医药版)教材将之前体现“组成原则”的君臣佐使内容调整为“方剂的基本结构”,在介绍君臣佐使内容的同时,增加了“以法统方”与“君臣佐使”理论之间关系的探讨;七版(人卫版)教材在“方剂组成”一节下设立了“组成原则”“组成结构”“病证症结合的组方思路”3节,提出“依法选药,主从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的组方原则,将“君臣佐使”作为组方结构进行叙述,同时增加了病-证-症结合的现代组方思路。
“组成变化”在一版教材中分为“组成的变化”(即药量比例变化)、“药物的变化”(包括“药味的增减”与“药量的变化”)、“剂型的变化”3个部分,显然这里的“药物变化”与“组成变化”在内容上相互重叠。二版对此进行了调整,分为“药味加减的变化”“药物配伍的变化”“药量加减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4个部分,由于配伍本身包含了药味和药量2个方面,其划分显然也不很合理。三版教材继承二版教材的内容,在叙述上有所改进,如对“药味加减的变化”限定为“在主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病情的变化,加入某些与病情相适应的药物,或减去与病情不适应的药物,亦叫做随证加减”。四版教材将三版教材中的药味加减与药物配伍合并为“药味变化”,保留“药量变化”“剂型变化”,如此克服了三版教材与四版教材中节划分的逻辑问题,简洁清晰,为之后的各版遵从。五版教材于每节后增加了概括性叙述以突出重点。六版教材基本沿袭了五版教材内容并稍有扩展,如对“药味增减变化”确定为对方中佐使、臣药的加减。七版(中医药版)教材在“药量增减的变化”中增加了有关药量比例变化的讨论。七版(人卫版)教材则在药味增减和药量变化2节中强调了药味和药量变化对原方君臣佐使角色、功用及适应证引起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剂型变化”中增加了剂型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包括效用强度和作用缓急在内的甚至涉及质的改变,即出现完全不同的新作用或毒副作用的叙述。
5 方剂的分类
一版教材设有“七方和十剂”章,内容主要是介绍历史上的“七方”和“十剂”概念,且涉及张景岳、汪昂等所采用的方剂分类方法。二版教材开始设“方剂的分类”一章,在前版基础上对历史上的主要分类法进行了梳理,增加了对程钟龄“八法统方”及现行教材分类法的介绍。三版教材则取消了本章内容,四版教材重新恢复,但篇幅大为缩减,其内容与一版教材相近。五版教材以历史时序为经,以分类方法为纬,采用综述的形式对方剂的主要分类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其中增入“病证分类”“祖剂”及“综合分类法”等内容。六版教材提出了“病证分类”“脏腑分类”“组成分类(包含七方分类、祖方分类)”“治法分类(含十剂分类、八阵分类)”“功能分类”等划分。七版(中医药版)教材将六版教材“脏腑分类”归入“病证分类法”,将治法分类与功能分类合并为“治法分类”,增设“综合分类法”,将“组成分类”中的七方分类提出设为“七方说”一节。七版(人卫版)教材则设为“方剂分类的理论”和“方剂分类的主要方法”2节,分别介绍历史上有关方剂分类的主要观点(如“七方”“十剂”“八阵”)和在对各种分类方法进行整合基础上,提出“按病症分类”“按组成或主方分类”“按治法(功效)分类”及“综合分类”4种方法。
分类不仅使学科知识得以逻辑化,也是各论内容构成的基础。历版《方剂学》教材中的“方剂分类”在分章及内容增减上经历了一个逐步确立、分化及整合的过程。目前在方剂分类方法的划分上尚存在差异,对“七方”“十剂”是否作为分类方法还存在不同的理解。总体上看,教材在方剂分类专章的设立和对各种分类方法逻辑整合方面日趋统一与合理。
6 剂型与用法
“剂型与用法”自一版教材开始即设为专章,但各版教材在其内容的合章与分章上有所不同,如一、二版合章,三~七版(中医药版)教材分为“剂型”与“用法”两章,七版(人卫版)教材则又合并为一章。在剂型方面,历版均保留了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锭剂、条剂、线剂等9种传统剂型,其中一、二版教材收载坐药、导药、熏剂等剂型,三版教材开始收入糖浆剂、片剂、冲服剂、针剂等现代制剂,之后各版教材中的剂型数量不断增加,反映了剂型的现代发展。不过,有些教材中将单味中药的制剂也纳入介绍。七版(人卫版)教材中设“剂型的概念”和“常用剂型”2节,对剂型的定义与源流进行简析,并按“传统剂型”和“现代制剂”两类分别介绍了临床常用剂型及其特点。目前对于传统方剂“剂型”与现代新药“制剂”二者在概念上含混不清,对基于现代病种及以有效组分配方发展出的新制剂是否也应收入尚待讨论。
一版教材的本章内容主要是对所收载的16种剂型及其使用進行简单介绍。二版教材开始涉及“煎药法”和“服药法”内容。三版教材合并单立为“煎服法”专章,下设“煎药法”与“服法”两部分叙述,涉及器具选择、煎药方式、服药时间、冷服热服等内容。四版和五版教材易“煎服法”为“方剂的用法”章,内容与前版基本相同。六版教材又改名为“煎药法与服药法”章,在服药法中增加了“药后调护”,内容涉及饮食禁忌与调养护理。七版(中医药版)教材易名为“方剂的服法”章,内容分为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2个方面,删除了有关煎煮法的内容。七版(人卫版)教材将剂型与用法合为一章,分为“剂型”和“用法”2节,在“用法”节下分别按汤剂制备、服药方法、服药食忌等叙述,内容上有所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历版教材在方剂用法内容上虽有不断充实,但目前对于“方剂用法”的外延尚无明确界定,以致各版教材在这部分内容上多有出入。有关方剂用法与其临床有效及安全性相关的叙述似嫌不够。另外,汤剂作为方剂的一种重要运用形式,其制备技术是否应该介绍,其内容是列入剂型还是列入用法更为合理,均有待进一步讨论。
7 关于古方药量考证
“古方药量考证”在一、二版教材中列为专章;三、四版教材列为上篇附录而单设;在五~七版(中医药版)教材中均列为“方剂的用法/服法”章中的附录内容;在七版(人卫版)教材中作为全书的附录内容而单设。一版教材本章内容主要节录了古代医家关于度量衡考证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原文,即列述各家不同的观点作为参考。二版教材在分析古今衡量制度差异的基础上,对历朝主要变化进行列表,并重点介绍了古代刀圭、匕、一字等特殊计量,内容较为全面,为其后的多版教材所沿用。三版教材则是以《伤寒论》方药为对象,对其汉晋量衡与现代公制、市制进行比较列表。四版教材开始增加了传统十六进制与公制单位间的换算内容。七版(人卫版)教材对古今用量标注及换算原则给予了特别说明。总体上,目前多版教材有关该节内容一直沿袭的是二版教材,较为陈旧,对相关领域新的研究进展及成果给予的关注不够。众所周知,配伍用量是决定方剂效用的重要因素,学习古方必然涉及其古今用量的换算问题。因此,提供一个较为权威的古今用量换算规则对于古方的学研是必要的。而目前教科书中有关古今剂量的标注原则尚待统一。
8 小结
通过对历版《方剂学》教材中总论内容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方剂学课程的基本理论所经历的演变轨迹:早期以“方剂组成与变化、方剂分类和剂型用法”为主要内容,侧重于方剂运用技术的介绍,间以增入“学科发展简史”“方剂与治法关系”内容的叙述,使学科的理论内容得到加强;近年通过对方与法、方与证、方与药关系的广泛探讨,对方剂分类方法的逻辑整合,对方剂组成原则、配伍结构及变化运用等理论的深化拓展,逐渐形成了目前以阐述方剂学科内涵、理论特征、技术要点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总论体系。教材总论内容所经历的变化基本上反映了方剂学学科理论的发展进程,其中近年来学界围绕方剂学发展史、方剂分类、学科核心理论等一系列问题所开展的研究及所取得的成果是教材内容得以不断充实的基础。另外,教材在围绕学科属性及其特征的阐述、组方原则与方剂结构的表述、方剂用法的范围界定以及方药剂量的古今换算规则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鸣.论方剂学内涵[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增):1-2.
[2] 么元超,谢鸣.历版《方剂学》教材及其编写体例考察[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4):93-96.
[3] 谢鸣.试论方剂学课程内涵及意义[J].中医教育,2006,22(5):21-23.
(收稿日期:2014-04-24;编辑:梅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