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罗频多哲学中的物质与精神

2015-05-30魏艳枫

中国市场 2015年44期

魏艳枫

[摘 要]阿罗频多否定了西方近现代思想家以物质为万物本原、以精神为物质的功能的观念,又否定了古代印度哲学中以精神为万物的本原、以物质为精神的负累的观念,建立了物质与精神统一的世界观。但在阿罗频多的思想体系中,精神始终处于物质之上,起着控制、引导物质的作用,所以阿罗频多的世界观是以物质与精神为二元,但统一于精神。

[关键词]新吠檀多主义;近现代西方世界观;物质与精神;古代印度世界观

[OI]10.13939/j.cnki.zgsc.2015.44.205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哲学中决定世界观和本体论性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印度现代哲学家室利·阿罗频多·高斯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回答,他既不推崇物质而否定精神,亦不推崇精神而否定物质,又不主张二元论,对近现代西方唯物论和古代印度唯灵论,他都进行了反驳,他试图建立一种调和科学与宗教又超越于二者之上的世界观。从对物质与精神的观念这个微小问题的分析可窥探作为印度现代哲学代表人的阿罗频多思想体系的特色。

1 對近现代西方世界观的批判

以科学性为特色的近现代西方哲学认为物质是万物的本原、是宇宙间的一切得以存在的基础,所有复杂的运动形式,如生命、思维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简单物质的运动,而人类所有的、即使最抽象的理性认识也需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并能化归为感性认识,不然便是反科学的诡辩与幻想。20世纪之后的印度,由于英国殖民的作用,已被这些观点深深影响。然而,作为近现代印度三圣[]圣雄甘地、圣诗泰戈尔、圣哲阿罗频多。[)]之一的阿罗频多并没有赞成这种观念。他在他的代表作《神圣人生论》中说:“甚至物理事物之真理也不能全知,物理‘科学也不能发现我们的物质存在之正当用处,单由一外在知识不能,单由主制了物理底和机械底程序,也不能使其成为可能。”[][印]室利·阿罗频多.神圣人生论[M].徐梵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31.[)]物理世界的客观知识的获取,即使推广到极限,也只能知觉现象与程序,不能告诉我们内中和后面是什么。物质不能揭示物质本身的起源,更不要说生命、心思。唯物论者认为心思和生命都是物质的产品,但阿罗频多说:“‘心思和‘生命皆太不同于‘物质了,不能是‘物质的产品;‘物质本身是‘能力的一产品,而心思和生命必视为同此一‘能力的高等产品。”[]同上,770页。[)]这就否定了唯有一个物理世界的观点,阿罗频多认为从远古时代起,人类的许多诗人和圣哲都认为有高于物理世界的世界存在,这是各个民族的共同现象,因此,那些世界一定存在,心思和生命都是那些世界的发用。“这首先专从事于生命和物质,在开端是对的,而且必要,……但这只是预先走一步,倘若我们停留于此,则我们没有作何真实进步”[]同上,728页。[)]物质世界是原始地起初,我们要通过它进入心思等高层世界,如果将高层还原为低层,就是退步。赫拉克利特说,战争是万物之父,阿罗频多也说:“死,是物质世界之王。”[][印]室利·阿罗频多.综合瑜伽[M].徐梵澄,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5.[)]为欲望占据的物质世界始终处于争斗中,在高于物质世界的世界中才有和谐,由于此和谐的下降,物质世界才得安宁。因此,物质不能以物质本身为根,不能成为本体。

2 对古代印度世界观的批判

《综合瑜伽》说:“时若我们内中觉识某事物,全然出乎我们于今之为我们者以外,超出了我们所知者,且我们强烈地为其所吸引,则我们第一个专注底冲动,便是要出离于今这现实,全然寓居于那较高底真实性中。这引诱的极端形式,时若我们被诱往无上‘存在与无极‘阿难陀,便是贬斥此低者与有极者为幻妄,而企幕彼方之‘涅槃——求解脱,汩没,销亡于精神中的热情。”[]同上,268页[)]这正是古代印度哲学的世界观和从此世界观中引申出的人生观,古代印度人视物质为虚幻、为蒙在精神本体上的面纱。因此,古代印度哲学主张否定物质,只有否定物质,精神的升华才会出现,最终,以所有一切溶解于永恒玄默之唯一真理中而止息多元地物质与不动地精神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这种观念反映在人生观上就是否定现世人生、追求死后涅槃、将现世人生视为通向死后世界的桥梁的做法。古代印度修道人一向有贬低自己肉体、将肉体视为充满毒蛇的筐、视为灵魂的负累的看法,这也是出于蔑视物质的观念而发出的出世道的拒绝。

古代印度哲学将本体视为空无一物的“一”,就像密集的白光,而所有非本体之存在,是无尽的“多”,就像五颜六色的彩虹,声称如果“一”为真实,“多”就是虚幻,既然绝对者为真,而且是唯一的,相对者就只能是“非真”,只能是梦境般的存在。然而,阿罗频多却提出,既然万物是由大梵变化而来的、大梵生出万物,而大梵是真实的,那么世间万物就也是真实的,原因的真实保证了结果的真实,而求“一”也只能到“多”中去寻。“倘若我们除去‘无明,以为它是一不存在且非真实地什么,则‘明本身也成了一种黑暗,一缺陷之渊源。我们变到好像因一光明而盲目的人,不复能见到那光明所照之园地。”[][印]室利·阿罗频多.神圣人生论[M].徐梵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7-38.[)]犹如解除了空气的阻力,鸟便不能飞翔那样,解除了“无明”的尘世间,大梵也就残缺。因而,阿罗频多弃绝了古代印度流行的遁世、苦行、求出离人生等做法,不再希求摆脱肉身进入不可名状的精神,而是希求将此至高精神召唤入人间、使其下降入心思的杂乱、无明的黑暗和物质的迟钝中,照亮我们整个生命,最终实现尘世间的生命升华。由此,阿罗频多产生了物质与精神统一的世界观。

3 物质与精神一体

“错误不断是‘真理的侍婢和开路者;因为错误本来是一‘半真理”。[]同上,13页。[)]在经过了对理性主义唯物论和出世道的否定之后,阿罗频多建立了新吠檀多主义的世界观,它融合二者,对二者进行了扬弃。一方面,它接受正当事实的拘束,认为大地是一切的立足处;另一方面,它主张随着我们对物理世界的引申,我们就能到达至高无上的大梵明,因为物理世界本就是梵存在的一种形态。“物质亦即是大梵”,[]同上,8页。[)]若我们只认定一个纯粹地精神,或一机械地无心知地物质,我们必将或者否定上帝,或者背弃自然。因而,阿罗频多主张二者的融合——“‘精神是内含于‘物质中,而明显底‘自然便是 秘密底‘上帝”。[]同上,5-6页。[)]与此相应的阿罗频多的人生观是——“在自呈为一聚集机械底需要之这世界中,而建立起无极底自由,在隶属于死亡与常变的身体中,而去发现且实践不死之生命”。[]同上,3页。[)]

3.1 物质

首先,阿罗频多提出无生命的物质中包含有精神。“我们必假定在植物和矿物中,也有一种力量,我们可名之曰知觉性,虽则它不是人类的或动物的心思性,我们至今保留了那名词为专称的。”[]同上,89页。[)]物质的每一部分都是一座微妙的花园,都是一眼充满活泼灵动的鱼儿的鱼塘。分子的碰撞、热力的运行、矿物的结晶、植物的生长都是精神力量的作用,物质是它借以表现自己的外壳,如果没有精神力量,物质的世界就是一片死寂。阿罗频多认为,这种精神类似于人和动物在潜意识中、不为人所觉察的低等下心知性活动。它在不断地突破,要从物质中产生生命。

3.2 生命

生命不是异于物质的另一存在,而是物质能力发展的结果,它与物质是同一知觉性的不同等级。“我们所说的生命,意思是宇宙力量的一独特结果,我们所熟知的,牠只在动物和植物中显示牠自体,但不在金属、石头、气体中,在动物细胞中活动,但不在纯物理地原子中。”[]同上,182页。[)]阿罗频多不将植物的生命视为生命,在他看来,生命是指能动作、呼吸、饮食、感觉、欲望,而这些正是埋藏于物质中的下心知性发露于表层、成为低等意识的结果。一如生长于土地上的植物,生命生长于物质中,又高居于物质之上。宇宙之智光,睡眠于物质中,以它自有之力脱出到下心知性,而后,形成以自我意识、欲望意识为标志的生命,它是宇宙能力的一个阶梯。“‘生命是一从‘物质发皇出的力量,而臻极于心思。”[]同上,190页。[)]

3.3 心思

起初,心思好像身体与生命发出的一种能力,意在维护自己,后来,心思开始出离身体、不再是身体谋求自己所要的工具,却要使生命为它所制。如同生命从物质中生出,却要不断地与物质激战以免自己的形式解散、重新落回物质之域。“‘生命的上升,……起自其在‘物质中喑默底孕蓄,经过崎岖和反对,上升到其在‘精神中光明底圆成。”[]同上,222页。[)]心思便是这种上升在粗重的物态世界中开出的最精纯的花,好像给无明的物质眼睛。

然而,心思只是一个半光明,是更高存在的一种限制态。阿罗频多说:“‘心思是隶於‘超心思的一附属权能,所取的据点是分别的立场,在此实已忘却其后面的一性”,[]同上,267页。[)]又说:“‘心思从超心思底‘真理分离,实则心思只应是它的一种附属作用”。[]同上,275页。[)]心思总是于私我相连——主导情命的欲望化为了心思中的私我观念——而且,心思总是用分裂的方式认识万物,这是它的本质,这就遮蔽了最高太一圆融的真相,所以,心思也只是智光为了实现自己而不得不经过的一个阶段,最终目的是要到达超心思。

3.4 精神

阿罗频多所说的精神不是指心思,而是指超心思,在他看来,心思也没有脱离物质的世界。超心思又名玄秘智,因为它不能为心思中产生的概念、判断、推理所知觉,也不能为心思中产生的语言所描述。“这[]指玄秘智。[)]好像是无极底光明,收敛为太阳的密集底光轮,以之惠施于一切依赖太阳而得其永恒继续着的光辉者。”[][印]室利·阿罗频多著,徐梵澄译,《综合瑜伽》,240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超心思之不能描述犹如无垠地光之不能描述,但是,可以在心思的深处发现它。沉淀了杂色的念虑,我们会在其下发现“一浩大定宁而沉寂地‘自我,这,我们感觉到是我们的真实底或基本底存在,为其余一切我们之为我们者的基础。”[][印]室利·阿羅频多.神圣人生论[M].徐梵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80.[)]这个无有名相地自我终将取代私我,而它是光明、幸福、喜乐、纯净、美满之源。“牠的无限性是不为相对底事物之范限所影响的;牠的纯洁性是不为我们的罪恶所沾染的;牠的幸福是不为我们的痛苦和患难所触及的;牠的美满是不为我们的知觉性、知识、意志、一体性的缺陷所损伤的。”[][印]室利·阿罗频多.神圣人生论[M].徐梵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92.[)]它是一切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终点。

为什么生命会从物质中生长出?为什么心思会从生命中生长出?阿罗频多说:“‘生命原以内含于‘物质中,‘心思原以内含于‘生命中,因为在真元上,‘物质是隐蔽了的‘生命之一形式,‘生命是隐蔽了的‘知觉性之一形式。”[]同上,5页[)]心思也是在它之上的光明和永生的一种隐蔽形式。物质中包藏的最高精神要不断使自己澄明、开显,因而物质升为生命、生命升为心思、心思升为精神是宇宙间的运行规律,物质、生命、心思都是精神在低级阶段的表现。

4 无上精神

万物统一于精神。“‘大梵是元始也是终极。‘大梵是‘太一,外乎彼更无他物存在。”[]同上,36页。[)]宇宙间所有事物,从最低级到最高级,无一例外都是大梵的不同形态的表现,即使相互对立、斗争的事物也会抱持着归于这唯一的真实。在《神圣人生论》第五章,阿罗频多说:“一遍在底‘真实性,是一切生命和存在的真理,无论其为绝对或相对,有形体或无形体,有生命或无生命,有智识或无智识;而且,在其无穷底变化着甚至常相反对的自我表现上,从最接近我们的寻常经验的矛盾,直到最悠远的对反,即那些自失于‘不可名相者的边际上者,这‘真实性是一,而不是一个总和或汇合。”[]同上。[)]无论处于怎样的分割中,太一都是圆满的一,如月印万川。大梵在万事万物中,万事万物在大梵中,万事万物都是大梵,万事万物存在的意义便是实现向唯一的大梵的立地皈依。

阿罗频多虽然回归了古代印度哲学以精神为一元本体的本体论,却并不赞成消没一切入精神的做法,而是主张让精神的力量下降、使精神之下的一切为之所化,心思化为精神的心思、情命化为精神的情命、物质化为精神的物质,除去它们狭隘的自性,让它们作为精神的工具而存在。“有限者即只是无限者的一表相,是其作用的一结果,是其概念之一活动,而且不能存在,除了以牠,在牠内中,用牠作一背景”。[]同上,167-168页。[)]只有作为无限者的一部分、为无限者所用,有限者才获得它的地位、显示它的价值,物质世界之真实仅在于它是永恒知觉的诸多形式。阿罗频多的论点是要在人间的诸多世界中让精神力量燃放其光彩。

阿罗频多的哲学既吸收了现代西方哲学的思想,又没有改变古代印度哲学的传统观念,而是力争实现两者的融合、用近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去重塑印度哲学本身,这正是以新吠檀多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新型印度哲学的特点。它从关注人生之外的世界转到关注人生本身,从力争实现生命的消除到力争实现生命质量的改善,从否定有形事物到肯定有形事物,从以神为主导到对人性本身的关注,将以出世为传统导向的印度哲学转化为立足于大地与人世间的哲学,这正是从文艺复兴之后所兴起的重视感性人生的西方哲学给予它的影响所造成。但是,阿罗频多始终以精神为导向与主体,没有接受充满科学色彩的西方近现代哲学以物质为一切的来源的、所有识感都只是物质的影像的观念。所以,阿罗频多虽然承认物质实有,不同于古代印度哲学家以物质为幻妄,但始终让物质成为精神之下的存在,并使它向着精神上升。

参考文献:

[1][印]室利·阿罗频多.瑜伽的基础[M]. 徐梵澄,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印]室利·阿罗频多.瑜伽箴言[M]徐梵澄,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印]室利·阿罗频多.综合瑜伽[M]徐梵澄,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印]室利·阿罗频多.瑜伽书札集[M]徐梵澄,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印]室利·阿罗频多.神圣人生论[M]. 徐梵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