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2学生德育课程活动评价模式时效性与方法途径研究

2015-05-30宋彬

中国市场 2015年40期
关键词:方法途径时效性

宋彬

[摘 要]随着我国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的不断改变,行为德育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和挑战。文章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行为实践能力研究入手,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为总体要求,围绕如何有效增强行为德育时效性采取多元性、多样性、综合性的动态评价方式。以德育课程内容为依托,提高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整合德育各要素,完善社会道德体系。

[关键词]德育课程活动评价模式;时效性;方法途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0.211

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基础,我国德育的地位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德育时效性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提高其时效性是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指导下,对于直接培养3+2学制的学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德育工作与其他类别学校相比,更有助于了解新时期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显得更加突出重要。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道德观念。德育时效性是育德成果的评价标准,是提高德育时效性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育德的最佳途径,对德育教学改革以及德育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德育课程活动评价模式构建的意义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们道德观念普遍下降,重智轻德的育人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当今多数学生也普遍存在着道德责任意识差,被德育,学术不正和学生素质低下,道德观念缺乏等问题。不断加强参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工作,完善评价考核管理制度,其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素质的发展问题,也是解决好德育过程中存在问题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德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教育,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方针。不仅要成才,成长更重要。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涵盖了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和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生的思想品德与道德品质,使各种德育效果以量的形式体现出来。更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操行水平,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2 德育课程活动评价模式的内涵

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有意识的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道德文化的过程。对于这种无形的思想评价,真正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最客观的方式是考查学生在校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我国德育价值观强调德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德育的育人功能,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学生教育的载体,也是德育评价的有效载体。德育教师虽有理论却只是空洞的讲授,学生参与性不高是德育时效性不强的原因。基于这种思考以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通过德育教学实践改革,形成德育课程“3+2”学制活动评价模式,强调德育与个人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品德社会化的过程。以遵循心理教育规律为原则,增强德育的时效性;以贯穿德育教学的“活动”为主线,树立新的德育观念;在德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实施新的教育方法;更有利于和学校、社会的协调合作,形成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一种德育评价模式。

3 德育课程活动评价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1 课堂参与性评价

课堂参与性评价主要考察一定阶段内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核心是德育。一般包括课前演讲活动参与劳动纪律三部分。德育方法的实施与智育不同,针对德育时效性的内涵,让每个学生在课前轮流参与演讲,认真重视学校的德育教育。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方针。要求学生在简单叙述事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或观点,调动师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由教师或学生点评,考查学生评判是非的能力。我国过去的教育在德育过程中,德育教师虽有理论却只是空洞的讲授,学生参与性不高是德育时效性不强的原因,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视学生成绩、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此项活动,不仅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德育原则,能够使德育教师进一步了解和贴近学生,充分了解学生所需。组织教学,如社会观察活动(时事演讲等),增强德育时效性。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增强自身人格魅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教师时刻树立良好形象,围绕课堂目标组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适时的进行心理诊断与辅导。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促进德育效果的体验性、模拟性的教学环境。

3.2 单元实践活动评价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寻求大德育环境,党政工青齐上阵,各项活动评价统计复杂烦琐。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最终德育效果还是不理想。德育教育工作应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单元实践活动评价主要考察阶段性德育教学效果和学生思想变化过程,把学生活动片段或教师设计的微观活动前移到课堂,是教育领域内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力量集中在学生个体上不应该是分散的、间断的、盲目的。因此,一般通过分组竞赛、辩论形式来完成,学生在参与中感悟体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点拨指导,其能有效地反映个人素质的发展问题。教师提出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要求学生组内合作建构,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同时,结合课程内容,反映学生德育效果。让学生在每一节课懂得一个道理,拓宽一种思维。通过社会实践或主题班会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品德社会化。提高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完善社会道德体系。

3.3 自评与他评

自评与他评独立于德育教学之外,是育德的最佳途径,有助于增强个体道德内省能力和价值选择的判断能力,了解新时期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道德观念。“3+2”学制的学生德育课程活动评价模式与提高行为德育时效性与德育教学紧密相连,是德育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包括思想观念变化、道德行为表现等方面。德育教师虽有理论却只是空洞的讲授,学生参与性不高是德育时效性不强的原因。因此,在制订和优化德育目标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评价可在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分别测试,按照循序渐进的层进式方法,制订德育内容和目标。他评人员可以是同学、班主任、家长和任课教师等。通过此模式评价学生,客观而全面,这样才可以在一个多种价值观的社会共同体中实现德育教育。评价方式可采用问卷、电子信箱等,开展德育网络化建设,增强德育时效性,促进德育元素整合。

4 结 论

近年来,我国德育的总体目标只强调片面的价值,缺少德育理论支撑,缺乏相应指导或活动本身教育价值有限,因此,新时期下德育工作需要横向的延伸,德育目标应具备可实施性和时代性。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调完善的德育系统,对加强和改进学生整体德育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德育目标不明确是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上,忽视了对道德认识的情感体验。应该注重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素质逐步提高;而且可以将德育实效性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而促进当今学生行为德育素质的整体提高。以德育课程内容为依托,提高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整合德育各要素,完善社会道德体系。

参考文献:

[1]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徐建丽,王红芳.高职特色思政理论课考核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32).

猜你喜欢

方法途径时效性
《????》???? ?????? ????? ???如何提高“数学广角”课堂的时效性
试析如何确保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增强基层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荷载预压加固吹填土时效性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兽医防控的时效性
当下新闻编辑时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