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2015-05-30方燕陈根红

中国市场 2015年44期
关键词:途径与方法高职生素质教育

方燕 陈根红

[摘 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形成和稳定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文章分析了高职生的特点、高职教育的特征与目标,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生;素质教育;途径与方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4.177

1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之后逐年上升,至2013年已达到34.5%,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1]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职高专教育的招生规模也得以迅速扩张。

根据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培养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既要培育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强调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2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征

正确认识当前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发展特性,有针对性地适用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对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优秀高职人才具有现实长远意义。普遍而言,高职学生具有以下特征。

2.1 文化理论基础薄弱,入学成绩普遍偏低

随着全国高校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滑坡,高职这一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文化课成绩很不理想。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一向不高,不少高职院校只需考生达到专科提档线就可以录取。因此高职学生普遍文化素质差,学习自主性、能动性明显欠缺,他们在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等方面显得比较被动、甚至感觉很吃力。[2]

2.2 自我学习管理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差

大部分高职学生来到大学后依然保留着中学阶段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无论课堂还是课余,学习积极性都较差,一部分学生到课堂听课也是应付学校检查或应付考试,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他们上课或自习期间玩手机已是普遍现象,甚至出现整个课堂黑压压一片“低头族”的现象,课堂纪律松弛,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学生热衷于娱乐、游戏、聚会等与学习无关的各类活动。

2.3 依赖性较强,对生活及未来缺乏规划

当今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基本都是95后,大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从小受长辈们的呵护,缺乏历练,更没吃过苦,甚至有些学生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欠缺,甚者定期地将自己的脏衣裤、脏鞋袜等快递回家交于父母清洗打理。懒散、怕苦怕累、好高骛远、以自我为中心等坏习惯在为数不少的高职学生群比比皆是。他们缺乏对自我价值的思考,进取心弱,把来学校读书当作是应付父母的任务,毕业后的工作也是由父母大包大揽。因此,即使是在校的三年大学期间,他们漠视学校的各类奖惩制度,不关心不参与学院开展的竞赛或社团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

3 高职教育的特点

3.1 高职教育强调专业教育,提升学生的硬技能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双证书”制度要求下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必须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外,还必须完成相应岗位技能训练。高职学生在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考核等活动中不断地提高了职业技能熟练度,大多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专业理论学习后进入到企业的实训基地实训,亲身体验企业的工作氛围和环境,熟悉企业的生产或经营流程。

3.2 对人才的素质教育重视不足

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是倡导“以就业为导向”,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它更接近市场经济,也更容易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在人才培育上可能趋向于“功利性”,侧重培育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而对能提升人才更全面、更长远发展的素质教育重视不够。

3.3 教育模式僵化,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就是普遍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然而该课程侧重的是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课程教学方式普遍流于俗套的课堂教学及理论教学,同时无视专业差异,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脱节,这种不分专业,一刀切地灌输相同的素质教育意识,既让素质教育显得空洞死板,也缺少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契合,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

4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思路

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因此,探索高职生素质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提升高职生就业竞争力,是高职教育工作者思考教学改革的重心所在。

4.1 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纸质化的书信交流明显减少,大学生讨论问题的能力比较差,高职院校学生也普遍存在这一问题。采取小班讨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不仅会培养学生们在短时间内清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也会培养对人的尊重,可以很好地改善学生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促进他们融入到集体中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2 借鉴西方通识教育,多途径地实施素质教育

西方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自20世纪起,在欧美大学里,通识教育课程已成为必修课,国外通识教育起步早、成果多的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等成为诸多高校效仿的范本,哈佛大学的《公正课》课程尤为成功,该课程既不是对概念的一般性介紹,也不是冠冕堂皇的说教,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转换思维方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感受到思维的乐趣。[3]在国内,北京大学开设元培学院、复旦大学开设复旦学院,等等,这些是我国高校探索通识教育的重大举措。课程既是一种大学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4.3 利用高职办学特色,突出职业素养教育

高职教育的社会实践课时量远远多于普通高等教育,它倡导的是“工学结合”,把企业与学校作为齐头并进的教育阵地,不少高职院校都有对接的实习基地与企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秉承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啻为一种更有效也更有实际意义的素质教育模式。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教育与岗位特点紧密结合,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富有使命感、乐于奉献、团结合作的职业素养,将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内容具体化、实施可行化,也更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懋林.高等教育质量与大学教师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5(1).

[2]杨健,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1).

[3]郑艳林.高校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J].文学教育,2012(10).

猜你喜欢

途径与方法高职生素质教育
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途径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