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及实现途径
2015-05-30黄玥坤
黄玥坤
[摘 要]虽然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的问题现阶段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点关注,然而学术界与实务界对其的研究仍旧处于起步阶段。文章通过阐述财务透明度的含义,分析财务透明度目标,对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实现途径展开探讨研究,旨在为相关人员基于财务透明度的含义、财务透明度目标的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及实现途径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实现途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4.095
近段时间,股票市场的大幅下挫使得人们寝食难安,无论是政府出台何种对策,股市仍然处于低位徘徊。此类现状的产生当然是属于诸多原因共同作用引发的,但诸多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不足所造成的投资者信心危机,某种意义上而言同样属于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1]由此可见,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及实现途径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财务透明度的含义
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指的是与上市公司关联的财务及可能造成财务发生转变的所有信息能够为投资者所获悉,此处获悉不单单是对财务相关信息表明进行了解,而是可自信息表层渗透进入掌握上市公司财务实情,从而进一步帮助投资者作出决策。财务透明度便是对该获悉程度的有力体现。换而言之,倘若企业财务信息可准确生成为人们所易懂的透明化形式,并第一时间详细地披露,以便帮助投资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则说明了企业有着较高的财务透明度;相反,财务透明度则较低。
此外,财务透明度受信息很大程度影响,信息有着传递性特征。自信息形成至为投资者所获悉,往往要历经一个逐步传递的步骤,倘若形成传递的信息与投资者所获悉的信息是一致的,以通信学理论而言,便是最佳通信状况。具体而言,倘若上市公司所发出的信息与投资者所接收的信息为一致,便一定意义上说明上市公司达到了自身财务透明度的目的。
鉴于此,可将财务透明度理解划分成三方面含义:一是财务信息自身透明度;二是财务信息披露透明度;三是财务信息透明度步骤。财务透明度属于一个全面系统的概念,为各式各样要点因素一并协同的结果。
2 财务透明度目标
2.1 保护投资者
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致使信息不匹配,导致投资者面临信息方面不对称的不利态势。财务透明度的根本目标便是对该信息方面的不利态势予以消除,换而言之,就是经改善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以实现保护投资者的目标。投资者通常要通过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这一常规依据作出投资决策,这就要求财务信息具备足够的透明度,投资者方可作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倘若企业财务信息可准确生成为人们所易懂的透明化形式,并第一時间详细地披露,以便帮助投资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则说明了企业有着较高的财务透明度;相反,财务透明度则较低。鉴于此,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的根本目标即为保护投资者,确保全部投资者均能够一视同仁、平等公开地尽可能获悉左右其作出投资决策的财务信息。
2.2 提高资本市场效率
市场效率主要研究内容为证券价格与信息相互的关联性。市场效率可界定为对相关利益信息系统的广泛融入。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唯有在证券价格伴随各个人了解到的相关信息而形成反应情况下,该相关利益信息系统才会与市场产生有效关联。现阶段,关于市场效率方面的研究大多被定义为公平博弈属性的市场效率。倘若市场对些许信息为有效的,如此,投资者便会与该部分信息进行公平博弈。于市场效率公平博弈背景下,将该部分信息作为作出交易决策的超常回报通常是零。[2]于全面、准确、及时以及平等信息披露机制前提下,有效资本市场理论方得以构建。资本市场以财务透明度作为重要基础,资本市场效率会伴随财务透明度提高而提高,由此可见,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属于财务透明度的又一重要目标。
3 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实现途径
3.1 财务信息生成
3.1.1 财务信息生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财务信息生成的因素多种多样,不仅有人为因素,还有规则、制度因素,某种意义而言,即便是规则因素、制度因素,往往也是经由人的行为得以体现的。鉴于此,为了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分析何种因素影响财务信息的有效生成,应当从了解信息生产者为何产生提供过低透明度信息的动机着手。[3]市场经济背景下,财务信息生成的影响因素包括制度安排因素、特殊股权框架因素以及内部控制因素等。
3.1.2 财务信息生成的改善措施
自财务信息生成的影响因素制度安排因素、特殊股权框架因素以及内部控制因素等角度出发,一是明确财务信息生产者行为动机,找出财务信息生成透明度不足的原因及强化信息生成透明度的一条有效渠道,生产者、消费者行为受相关制度安排很大程度影响,并进一步左右财务信息生成质量,因此,应当结合市场发展实时动态及自身实情,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二是股权分置改革前,诸多上市公司存在特殊的股权框架,国有股权过于集中同时无法有效自由流通。鉴于此,应当逐步规范后股权分置公司治理机制,强化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生成透明度。三是内部控制作为制约财务信息生成透明度的又一重要因素,规范内部控制,应当自上市公司内容角度着手,有效防范不全面、准确、及时以及平等的财务信息,提升财务信息可靠性,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生成透明度。
3.2 财务信息披露
3.2.1 财务信息披露的供给分析
①公共产品与财务信息的公共产品特征,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往往被作为一类公共产品,而并非私人所属产品。各个投资者在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消费过程中,并不会缩减意外投资者对相同财务信息进行消费的数据,也就是说将财务信息视作公共产品是较为科学的。②财务信息提供的正外部性与财务信息提供缺失,财务信息公共产品特征自身并不会造成信息提供缺失,然而倘若财务信息披露者难以防止财务信息非正规人员消费信息,如此便会引发提供缺失,这便是外部性。受上市公司未获取非正规人员对消费信息给予的报酬影响,使得上市披露信息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被削减,再加上随着提供信息的增加,此类外部经济状况便显现的越发明显,财务信息提供的该类外部经济特征导致财务信息提供缺失成为必然。[4]
3.2.2 财务信息披露的适度强制
财务信息提供的该类外部经济特征导致财务信息提供缺失成为必然,鉴于此,为了应对财务信息披露缺失问题,应对采取一定的强制性财务信息披露对策。与自愿性财务信息披露相比较,强制性财务信息披露能够一定程度抑制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信息消费需求相互间的不断拉开的距离,与不缩减信息提供数量、质量的基础上,强制性财务信息披露可有效缩减投资者信息获取成本,可有效强化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提供透明度,有效规范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配置要素,进一步促进构建更为高效率的市场经济系统。[5]值得一提的是,强制性财务信息披露切忌无止境的扩张,务必要认识到财务信息披露的适度强制。
3.3 财务信息透明
3.3.1 财务信息透明的外部评价
评价财务透明度,一方面可从上市公司自身层面出发,另一方面可从投资者等相关外部利益层面出发。前一种评价属于财务透明度的内部评价,后一种评价属于财务透明度的外部评价。就外部评价而言,多衡量的是财务透明度的社会、经济价值,即外部评价属于一类价值论评价手段。外部评价转变自我评价的状况,强度体系外第三方评价的重要程度,突出评价内容的可外审性及评价指标的非独立性。鉴于此,外部评价应当作为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透明评价的首要关注点,透过问题看本质,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的根本目标即为保护投资者,就算某一上市公司有着十分高的财务透明度内部评价,然而,倘若财务透明度外部评价难以达到投资者相关外部利益的需求,便会引发投资者相关外部利益作出对上市公司不利的举动。
3.3.2 财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
财务信息透明度十分依赖法律责任,尤其是民事法律责任,法律责任属于财务信息透明度实现的重要保障。换而言之,法律责任就财务信息透明度而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证券市场并不十分成熟,再加上道德缺位问题,对法律责任予以有效明确,是促进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透明度的一条重要途径。法律制度借助法律的广泛适用性及权威性,经全面约定权利与义务,达到对人们行为进行引导的目的,并可通过承担法律责任来制约个人的不正当行为。[6]明确法律责任主体,确定法律责任形式,规范民事责任机制,有效实现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透明度。
4 结 论
总而言之,虽然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的问题现阶段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点关注,然而学术界与实务界对其的研究仍旧处于起步阶段。为了促进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总结经验,全面分析财务透明度的含义,充分认识财务透明度目标,自“财务信息生成”、“财务信息披露”、“财务信息透明”等层面出发,有效实现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透明度。
参考文献:
[1]Leuz,C,F.Oberholzer-Gee.Political Relationships,Global Financing,and Corporate Trans-parency :Evidence from Indonesia[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81):411-439.
[2]朱晓婷.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信息含量分析——基于 2002—2004 年中国上市公司年報数据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6(6):16-23.
[3]洪涛,吉利.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评估[J].会计研究,2005(9):26-31.
[4]ENG L,MAK T.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3(22):325-345.
[5]周兵.浅谈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及其实现途径[J].财会通讯·综合(中旬刊),2009(9):17-18.
[6]潘琰,辛清泉.所有权、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基于契约理论的现实思考翻[J]. 会计研究,2004(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