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负,家长越减越“负”

2015-05-30

新传奇 2015年43期
关键词:放学家长英语

学校在实施减负,但是因为升学压力不减,家长又纷纷为孩子增负。这是一个怪圈,有专家评论,只要应试教育还在,真正的减负只是“看上去”很美。

早早就放学,孩子去哪儿

作为一名经历过十年寒窗的80后,四年级小学生家长姚遥曾是减负政策的拥护者。女儿一出生,就伴随着国家各项减负政策的出台。

对于这样的政策,姚遥举双手赞成。她不想女儿沦为学习的奴隶、读书的机器。

然而女儿一上小学,姚遥就发现,所谓的减负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相比之下,她要操的心比她父母当年多了几十倍。

家长帮助完成作业这就不提了。最让她崩溃的是,每天下午2:30就放学,学校规定3点后必须静校,每到放学时间家长就必须人山人海站在学校外面,“现在谁放心自己家的孩子一个人回家?”

不少家长把孩子交给社会上的“托管班”。

这些托管班可以帮你看孩子,保证小孩不到处跑,还帮你监督孩子写作业,保证到家长来的时候接到一个“写完作业、完整的孩子”。不过,收费都很贵,南京市场价在每月千元左右。

姚遥对此一直抗拒。不仅是钱的问题,还有安全和卫生。“报纸上说现在到南京食药监局备案的托管班很少,因为硬件条件不达标,卫生、营养都不能保证。而且这些班良莠不齐,不知道选哪个好。”

不过,这只是她的个人想法,并不妨碍早放学养肥了一大批学校周围的托管班。

还有家长请老人帮忙接送孩子或者雇佣小时工和保姆。

“现在各路专家、各种媒体都在教育家长:隔代教育问题多、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是,不请人帮忙又能怎么办?”姚遥眉头紧缩。

“有几个单位能容忍你日复一日地早退?”无奈之下,只能请爷爷奶奶来接。

“像我跟公公婆婆处得还算可以,关系不好,呵呵,天天爆发战争。我一个同事都要闹离婚了。”

学校放学早,家长下班晚,这两三个小时的空当期孩子该去哪儿,几乎成了年轻父母们的“心病”。

“学校作息为什么不能跟家长同步?”家长们把放学早的问题归咎到学校,学校也觉得委屈:国家对中小学生在校时间有严格规定!

据了解,2006年12月,江苏率先立法,明确规定学生在校的时间和作业量,力推减负。

当年出台的《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第11条规定“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总量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家庭作业量分别不超过1小时、1.5小时、2小时。”

2009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為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9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出《关于中小学生在校时间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申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在校时间的相关规定。

严令当头,哪个校长敢碰硬?各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发出“减负令”,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放学时间越来越早,在很多城市,小学放学时间由原来的下午5点,提前到了下午两三点,有的甚至是一两点。

减负,家长越减越累

学生在校时间的减少,能否代表着学生的压力减轻?限制在校时间,能否达到减负的目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减负”给家长带来的接送不便、无人看管等影响其实都不算严重,因为这些都能得到解决。

真正深刻的影响在于:削减课时后,学生在学校的课业负担的确减轻了,但竞争压力尚在,于是,学生课外的时间就被各类辅导班、兴趣班填充了,校内校外都在学习,学生的负担实际上不降反增,比减负之前更累。

一个家长以“博弈论”解释减负令“怪圈”——

教育部门呼吁减负,对于家长及学生来说,选择有以下三种:

如果所有人都减负(合作),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其他人减负你增负(背叛),你将取得相对优势;其他人增负你减负(背叛),你就会处于弱势地位。

所以,权衡利弊后的家长有可能选择合作么?绝无可能。只有互相背叛、主动增负。

因为好的教育资源、好的工作永远是稀缺的,差异化永远存在。可以说,减负令天生就有着不足,无法弥补。

2013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大力削减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因其规定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堪称“史上最严减负令“。

“减负十条”尤其对小学减负卯足了劲,规定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至六年级要将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一至三年级不举行统考,从四年级开始,两门主课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考;取消英语统考。至此,教育部似乎还是不满意,另外规定,全面取消百分制,以等级加评语代替考分。

很多人一看,乐了。这不正是中国教育做了多年的美梦吗?在这个梦里,我们下了课就和书本告别了,不用面对考试的压力,甚至幼小的心灵也不用受到分数的冲击。

这个梦看起来这么美,但叹其荒谬者却远甚于为之雀跃者。

就拿取消英语统考来说,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英语恐“荒”。

“像我周围的,现在基本二年级开始,都在外面加了英语课。有的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外面上英语了。”秦淮区一所名校的二年级学生家长曹女士告诉记者,因为公办小学对英语不重视,一星期就一节英语课,作业也很少,没有英语考试,跟一些民办小学没法比,民办的至少一周三节英语课,这样可以保证孩子的英语兴趣和学习成果。

“我看了下南外仙林的英语教材,都是几本一起学……现在不把娃送到培训班的话,等几年小升初怎么办。”曹女士忧心忡忡。

“就算不考南外,英语还是很有用的,将来出国自由行才能开心玩啊。”曹女士说。

“下午基本一节课,只有一天两节。”曹女士感叹:课太少了,所以现在都不流行补课了,现在流行培优。

现在上的这个英语培优班,一个班20个小孩,每周上一次课,一次两个多小时,中途休息两回,一学期学费是2700元。教程要求每周要记20多个生词,还要读一篇课文,下次开课直接考。家长可以进去旁听,“我老公刚开始觉得没必要学,后来坐在教室后面听了一次,觉得老师讲得的确很好。”

除了学习辅导班,各种兴趣班也是五花八门,周末安排得像是赶场子。“周末送娃去上兴趣班,家长等在外面刷手机,感觉娃的时间比较值钱,家长的时间不值钱似的。”曹女士算了算,她家目前只上了围棋、小提琴和英语,算是最基本的,一年下来也要一万多元。

应试教育还在,只是“看上去”很美

从2000年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学校减负的规划,再到2013年史上最严减负令的出台,围绕“减负”,中国各级教育部门的三令五申已持续十几年。

可今天看到的场景是: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一方,减负成效卓著;家长和学生一方,为各种各样的补课花费大量金钱,忙得晕头转向。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南京某重点高中张老师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评价机制,这是学校层面不能减负的根本原因,尤其是高中,高考成绩被看成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通过高考成绩来考核学校,考核校长,给学校下本科指标,按照完成情况给予奖励,甚至排名。二是择校需求。小学之所以拼命上补习班,是因为南京的一些优质中学有优录名额。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减负”之所以变“增负”,原因有二。其一,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其二,中高考制度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考试升学还是用单一的分数标准选拔评价学生。

熊丙奇称,政府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要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打破现存的择校利益链。

熊丙奇认为,在每分必究的升学录取制度指挥下,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被应试化。在这种情况下,减负令要求小学不要考试、不要百分制打分、不要排名,只是听上去很美,就是学校做到了这一点,校外增负也是必然。只有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才有可能把学校、教师、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

(朱权利荐自《现代快报》2015.10.25)

猜你喜欢

放学家长英语
放学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快放学了!
放学之后
放学歌
家长请吃药Ⅱ
读英语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