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情境 造互动 促发展
2015-05-30朱庆海
朱庆海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活起来。实施有效的教学互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促进发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在数学教学中,应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让数学内容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例如:教学《认识钟表》之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星期天起床、刷洗、学习、玩耍、吃饭、睡觉等几个方面的时间安排表,巩固了学习的知识,也使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又如:教学《左右》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及生活实际,创设了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上课时,让学生从“举手”这个学习生活中的动作引入,接着整个教学主线的展开都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如通过让学生给学具排队,初步认识左右。这样,让学生觉得原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从而感觉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教师应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教学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在探索中开拓创新,促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十分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是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如在“9加几的加法”的教学中,作为计算结果的得出,其实并不难,很多学生都会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则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引导学生探究理解“9加几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互动过程:师生共同列出算式:9+5。教师问:“那么结果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是14。教师继续追问:“那么9+5为什么等于14?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小棒操作。小棒操作的过程正是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算理的重要过程,完全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引出。这里,教师正是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在操作中强化交流,促进发展
爱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并选择恰当时机给学生提供探索、操作、合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活”起来,“动”起来,从操作交流中获得正确的认知,自主发现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并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买文具(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猜猜看”的环节来学习人民币的进率:
游戏活动:“猜猜看”: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猜猜看”,请你猜猜我会怎样付钱,好吗?
(1)我想买一个练习本(2角),会怎样付钱?
(2)我想买一把尺子呢(8角)?
(3)我想买1枝圆珠笔(1元)!(师根据生回答板书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对!所以我们说1元=10角、1角=10分。这就是元和角、角和分之间的关系。
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更通过师生间怎样付钱的交流与对话,使更多的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付钱方式的多样化,而且对从中提炼出来的知识有更直观的理解。
又如: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让学生四人一组,每组桌上准备了一大堆的实物,有乒乓球、小皮球、茶叶罐、牙膏盒、积木等,让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要求小组合作提出分类标准,并得出分类结果。教材中仅提供两种分法,即“按形状分”与“按大小分”,而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了一些分法,如。按制作物体材料的不同分,按颜色的不同分和按用途的不同分,智慧的火花在合作交流中五彩纷呈。事实证明,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必将会悟出许多新思想、新策略。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通过不断的交换思想,必将拥有多种思想。智慧火种一旦被点燃,必然会光芒四射,既明亮了自己,又明亮了别人,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四、在兴趣中掌握知识,促进发展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低年级的课堂,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经常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并设计形式多样有趣的小游戏,让学生在玩中“练”,乐中“学”,会使学生的兴趣更浓。
如在《找规律》一课教学中,老师安排了一个“创造规律”的环节:老师和学生玩拍手,跺脚的游戏。接着老师说:“谁也来试看,创造一个规律,教给小朋友。”这时,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小男孩跑到了讲台旁,他摸头3次,跺脚3次。老师说:“你能把李东同学表示的规律想办法表示出来吗?”学生操作后展示:有用学具表示的,有学生是画出来的:我们来看一下学生的作品。
有的学生是用数字来表示的:111222 111222 111222
还有学生是用图形来表示的:○○○□□□ ○○○□□□ ○○○□□□
这里,教师任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便是比较好地关注了学生自身的需要,顺应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个性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
总之,师生互动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要以平等的师生观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真正把创造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