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期中国纺织工业如何跨越?
2015-05-30牛婵郭春花
牛婵 郭春花
2015年是“十二五”最后一年,回顾“十二五”发展,中国纺织业发展增速明显放缓,增长动力加速转换,结构调整持续深入,全行业运行基本平稳。在即将迈入“十三五”的关键时期,如何按照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实现新的发展,这是全行业的重要课题。
12月11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园、珠江投资集团广州珠江国际纺织城、立达(中国)纺织仪器有限公司、美国棉花公司和TESTEX瑞士纺织检定有限公司协办的“2015中國纺织创新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以“新起点 新跨越——‘两个百年目标下的产业发展新蓝图”为主题,旨在总结行业创新成果,谋划布局行业未来,促进行业创新与进步。行业领导、学者、企业家分享的真知灼见,为行业带来了思考、启发、收获。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原会长杜钰洲,副会长孙瑞哲、徐文英、夏令敏,纪委书记王久新,顾问杨东辉、张莉,会长助理陈大鹏,科技部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王艳,工信部消费品司纺织处处长陈新伟及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各职能部门和专业协会领导,国内外纺织服装产业链优秀企业代表出席大会。会议由夏令敏主持。
同时,大会还为荣获第四届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大奖/优秀奖获奖企业,201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产品开发推动奖获奖企业,2015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可持续纺织产品开发——卓越能效奖获奖企业颁奖。
将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第一动力
会上,王天凯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和行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十二五”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和纺织行业步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的发展新常态,更加突显了强化创新驱动、形成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性。纺织行业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引导下,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品牌创新、绿色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多项行业关键技术取得进步并得到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产业链各环节广泛应用。全行业有17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50项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规模以上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是“十一五”末的3.4倍。在线监控技术应用深化,管理系统及综合应用在大中型企业得到推广,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成为行业亮点,服装个性化定制技术开始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已形成若干试点。
品牌创新持续推进。“十二五”时期,全行业品牌意识大幅提高,国家政策支持、行业协同推进、企业培育管理、社会机构参与等多方共建品牌格局基本形成,包括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的品牌价值体系得到广泛认同和践行。行业性品牌培育、管理体系与品牌价值评价制度初步形成。目前活跃在国内市场的服装家纺品牌约3500个,全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00多个。高速增长的纺织服装电子商务扩大了品牌产品市场影响力,服装家纺网上销售额约7000亿元。中国纤维流行趋势、面料流行趋势研究和发布以及中国服装大奖活动连续举办,全产业链品牌建设体系逐步形成。
绿色发展影响广泛。“十二五”时期,大量
节能降耗和减排新技术获得广泛推广应用,棉纺、化纤、印染等各行业都有一批先进技术,在节能节水和减少污染排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百米印染布新鲜水需水量由2.5吨下降到1.8吨以下,水回用率由15%提高到30%以上。再利用纤维年产量达到600万吨,占纤维加工总量比重由2010年的9.6%提高到12%以上。“旧衣零抛弃”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促进了废旧纺织品回收、分拣和综合利用产业链的建设和发展。
创新人才层出不穷。“十二五”时期,纺织行业研发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创新人才不断涌现。2013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10.4万人年,比2011年增长26.2%,大中型企业研发人员占年均从业人数的1.8%。多层次人力资源培育体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国现有纺织服装专业本科大学约185所,高职院校200所,中职院校100所。“纺织之光”基金会加大奖科、奖教力度,“十二五”期间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的获奖人数有4266人。企业重视科研设计人员队伍和机构建设,加大投入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通过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短期培训和自办大学等方式,培养了一批企业适用的专业技能人才。
“十三五”加强创新对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更加突出创新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具体体现在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方向、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个方面。
一是培育发展新动力。基于比较成本层面的国际竞争优势正在进一步转换为产业链层面的国际化新优势,我国纺织工业结构和布局优化显现出新特点,更加注重科技和时尚融合、终端消费多元化拉动,同时突出纺织工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带动相关产业、拉动内需增长、建设生态文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加快纺织工业向服务型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还要更好地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以及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营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优势,提高我国纺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是拓展发展新方向。科技创新是纺织行业深化转型升级的根本支撑,必须摆在行业发展全局的最突出位置。要着重围绕新型纤维材料,高新纺织加工工艺技术,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加快实现核心技术与装备自主化,形成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特别是要支持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领域发展,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产业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加大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促进纺织行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发展。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數据战略,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促进互联网和纺织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供应链创新。充分利用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生物质纤维原料的开发与应用,促进纺织原料的多元化。
三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在全球纺织产业与贸易的新格局中面临的竞争压力将持续加大,同时也蕴含着更大的发展机遇。纺织行业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推进更高水平的跨国资源配置,为国内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要积极建立全球视野,深度融入国际纺织产业创新网络,广泛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快速提升纺织行业创新能力。要坚持扩大市场与投资开放,加强技术转移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并实现本土产业化。开展重大技术项目合作研发,吸收国外机构、企业和人才加入纺织行业创新体系,协作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应用开发。积极通过资本市场运作,获取境外技术、专利、品牌、渠道等创新要素和资源,充实自身核心竞争力。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促成人才引进、交流和跨国合作培养,吸收借鉴国外先进创新理念及企业管理经验。
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纺织行业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纺织特色高水平大学及专业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赋予行业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两个百年”目标下的产业发展新蓝图
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了新蓝图。本次年会上,孙瑞哲作了题为“新起点 新跨越——‘两个百年目标下的产业发展新蓝图”的主题报告,全面分析了纺织工业发生的变化,面临的挑战及机遇,并描绘了中国纺织工业的新蓝图。
新起点:历史交汇下的中国纺织工业
当前中国纺织工业正处于历史交汇下的特殊时期,正站在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重要特征的新起点上,具体表现为:规模效益稳步增长,发展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结构调整特征明显,全面优化成为行业发展主题;行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速度变化——规模效益稳步增长,发展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
2010年以来,中国纺织行业纤维加工总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出口和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回落明显,呈中高速增长态势。增速虽有所放缓,但发展状况要好于国家经济总体形势。总体上看,纺织工业增加值增速要快于GDP增速。
2009~2014年,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但增幅有所下降。2015年1~10月投资总额为9781.85亿元,同比增长15%;2009~2014年,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所占比重稳中微增,2015年1~10月占比达到2.19%。
结构优化——结构调整特征明显,全面优化成为行业发展主题
当前,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带动了行业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正在往合理化方向迈进。
原料结构方面,2014年,化纤占全国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达82.2%,比2010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
产品结构方面,2014年,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终端纤维加工量比例为46.8:28.6:24.6,其中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占比比2010年提高4.6个百分点;
区域结构方面,西部地区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比重由2010年16.8%上升到22.5%,同时海外投资呈提速态势;
产业组织结构方面,行业优势资源加速向龙头企业聚集,同时一批小、专、精、特企业增多并健康发展;
消费结构方面,实体零售渠道增长减速,电子商务增长明显;
出口结构方面,市场多元化明显。2013年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第三大市场,2014年,欧盟、美国、东盟、日本合计占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55.11%。针织出口发展快速,2006年针织服装及附件出口超过梭织,2013年针织织物和服装出口突破1000亿美元。一般贸易比重持续提高,2014年达到76.18%,比2010年提高1.75个百分点。
此外,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纺织服装板块80家上市公司中七成左右跨界发展,跨界发展的企业资本市场表现良好。多元化延伸为做大做强主业提供了资金蓄水池,但应警惕资本运作导致实体产业空心化的倾向。行业鼓励企业立足实业,向“互联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创意类领域内的自然延伸。
动力转换——转型进程加快,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十二五”以来,行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了创新驱动。
技术创新方面,多项高技术纤维成套技术和装备取得突破并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化纤、纺织、印染、产业用纺织品关键技术取得进步,通过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助推传统纺织产品向高端化发展,连续化、自动化、高速化新型纺织装备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化纺织装备研发取得突破,并开始应用。高新材料技术产业化快速发展,逐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为行业提供智力支持。“十二五”以来,行业研发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多层次人力资源培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在职教育快速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种层次的人力资源培育体系。企业加大投入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通过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短期培训和自办大学等方式,培养一批企业适用的专业技能人才。品牌建设方面,全行业品牌意识、创新、规模大幅提高。
新跨越:认清环境,把握机遇
面对全球化放缓、成本扁平化、采购分散化、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纺织行业需认清环境,应对挑战;辨别方向,把握供给侧改革、行业智能化、新型城镇化、区域协同化等带来的发展机遇;
挑战
A经济增长预期下降、新兴市场增速趋缓和全球贸易增长放缓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的核心特征,影响行业发展。
B全球化放缓导致国际商品贸易增长乏力。
全球化红利正随着区域贸易协定的快速增多而稀释。全球贸易体系碎片化趋势日渐突出。
C成本扁平化带来产业竞争格局变动。
受技术革命、资金成本、原料价格等因素影响,全球纺织制造成本趋于扁平化,使得产业竞争格局发生变动。
D人口老龄化带来行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2014年,仅有农林牧副渔业、建筑业人均货币工资低于制造业,行业工资差距、社会就业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用工短缺。
孙瑞哲以“三大定位”、“两大特色”、“六大作用”描绘了中国纺织工业的新蓝图,即: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下,进一步强化纺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 、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产业的地位,以科技与时尚融合、衣着消费与产业用并举为特色,持续发挥其美化人民生活、带动相关产业、拉动内需增长、建设生态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提升行业实力、塑造行业魅力、增强行业内力,实现纺织产业的“新跨越”。以市场导向、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为基本路径;以智能制造、资本市场、文化创意为三大抓手,推进纺织产业链优化重构、延展链接,实现产业内、行业间的协同与融合,形成大纺织、构筑大平台、营造大生态。
机遇
供给侧改革带来新机遇。
宏观层面,供给侧改革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关注“三驾马车”到聚焦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将促使国家做好政策加法,完善政策供给;做好产能减法,淘汰落后产能;做好创新乘法,发挥创新对发展的乘数作用,提升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做好成本除法,消除体制机制障碍,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A行业层面,供给侧改革将引导需求和创造需求并举,从刺激扩大需求到精准匹配需求,化解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从而推动行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B行业智能化带来产业转型升级机遇。
在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背景下,智能化将为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当前,行业已有一大批企业推出了智能化装备和智能化运营,帮助实现节约能源、节约资源、节省用工、生产高稳定性和高品质产品。
C新型城镇化带来行业巨大成长空间。
城镇化率提高、城乡差距缩小将带动国内纺织品消费需求扩大。需求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成为主流,也将推动消费结构加速升级。
根据“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到2020年有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这部分人口将带动1600亿以上的衣着消费增量。
“十三五”期间,产业用纺织品消费需求增长预计将保持年均8%以上:到2020年,燃煤电厂袋式除尘应用比例从目前的25%提高到40%以上;医疗类纺织品进口产品替代率达到15%~20%;国内成人养护用品市场渗透率从目前的不足2%提高到10%。
D区域协同化带来产业转移合作利好。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实施,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将极大拓展纺织工业区域发展空间,提升行业企业跨国配置技术资源、创新资源、营销资源、管理资源和制造资源的能力,推动区域结构调整和行业“走出去”。
科技部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 王艳:
以全球化视野谋划“中国制造”创新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目前其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明显差距。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从国际看,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我國制造业面临“双向挤压”,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
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应充分利用现阶段人才、资金、技术、政策及制度等方面的资源,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发展水平。
作为中国制造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纺织工业,面临着从传统优势产业向新型制造服务业、时尚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使命,而科技创新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支撑。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纺织行业拥有能力、人才、成果、政策等方面的创新资源,可在满足现实需求的同时,引导和激发潜在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创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已成为大势所趋。目前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成效显著,国际科技合作的投入和产出逐年增加,从官方到民间已形成全方位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格局,并构建了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体系,形成了项目——基地——人才的一体化建设,今后将进一步推动与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进行更加深入广泛的人文交流。建议相关企业把握国家战略(创新驱动+“一带一路”),顺势而为;用好政策和渠道抢占先机;提前布局,主动出击;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并重的发展模式,以开放合作的态度,进行全球化资源配置。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 张新红:
信息化时代产业发展现八大趋势
信息革命会对现代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概括为八大趋势,即:信息化成为产业发展新动能、网络化推动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全面磨合、数据化驱动行业和企业发展、智能化成为未来工业发展的核心、服务化成为最大的价值源泉、社会化给产业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机制、生态化帮助企业快速适应变化和挑战、平台化催生共享经济。
信息革命对于纺织意味着什么?以网络化为例,人、物、机器、机构的全面融合,即网络、技术、数据、虚实的高度互联,包括纵向集成、横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而目前非常流行的“互联网+”概念正成为代表网络融合走向全面融合的新阶段。在推进“互联网+”的过程中,一是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与融合;二是需将信息技术或者互联网的基本属性全部纳入进去;三是要考虑行业、企业的各个要素、环节,并将其整合进去,使“互联网+”发挥最大功效。此外,随着电商等平台的蓬勃发展,共享经济将在纺织行业大有作为,表现为一些企业的厂房、设备、生产能力等可以进行共享。
网络时代,用数据说话。未来,数据化将驱动行业及企业的发展,而数字化可能会体现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用数据说话,依数据行动,在产品推荐、产品设计、广告投放、趋势预测、产品定价、客户忠诚度预测、外部形势分析、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改善等环节,大数据将发挥重要作用。
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企业要么适应,要么被适应;行动决定未来,企业应在对信息化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做出响应,并将其转化为实际价值。
主题1 :产品竞争与可持续创新
立达(中国)纺织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Simone Rancan:
可持续发展是制造商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对于各个企业的市场表现和性能方面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主要由以下三个流程来推动,消费者需求、强大的市场趋势以及环保相关的措施。
面对行业挑战,实现卓越能效的管理,行业应着重以下三大方面,首先要注重能源高效使用自动化以及创新流程。由于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能源高效性使用不仅仅需要制造商关注,同时影响着企业的利润。因此,行业企业应该建立高效的特殊能源管理系统。其次要做到小投入大产出。再次卓越能效发展不是某个纺织企业单枪匹马的行为,需要整个行业群力群策,这样能带来巨大的行业推动力。
可持续发展是制造商未来。可持续生产过程能帮助纺织企业把握市场,更好进行提升。可持续生产过程也必将是市场的需求。未来的企业都应该走绿色环保道路,实施环保举措、加大环保投资将成为企业发展制胜的关键。
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周晔
提前一年完成节能目标
近年来,无锡一棉致力于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纺织企业,充分依靠创新在节能减排空间上的作用,将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努力打造绿色纺织,走出一条具有行业特色节能降耗之路。
企业在节能降耗立足点主要四个方面,一是改变管理、评价方法,挖掘管理潜能,重点放在精细化管理;二是在不花钱、少花钱上动脑筋,重点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和加快技改;三是学习先进,关注节能新技术、新能源,积极尝试推广应用;四是抓住能耗大的设备,关注点滴“油水”。
企业节能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电能精细化管理;研究生产工艺流程优化改进节能措施;整体规划设计,提高供气效能,还针对耗能大的设备进行改造;积极应用新技术、推广使用新能源;挖掘设备潜能、加强技改降耗,细纱是连续运转的工序,机台多,耗能大,因此也是企業节能的重点。
无锡一棉通过上述连续的多年的节能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年平均节电1100万吨以上,取得显著的成效,企业节能目标全面完成,2014年底已经完成了“十二五”节能目标的83.8%,产品能耗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特思达(北京)纺织检定有限公司总经理 冯昭燕:
打造完整的可持续性供应链管理方式
STeP是OEKO—TEX在中国官方代表机构,OEKO—TEX推出STeP认证是关于纺织生产过程可持续的标准,目的是想达到可持续纺织生产及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也为行业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高效、经济纺织品供应链。
STeP认证分为化学品管理、环境保护、健康与安全、社会责任、环境管理和质量管理六个模块来协助企业去考核自身可持续发展情况。只有通过全部的审核,才能确定这个企业满足STeP基本要求,广东溢达就是首家获得STeP认证的企业。到今年的11月底,在中国已有10家国内企业完成全部STeP认证过程,另外还有几十家企业在认证过程当中。
未来,作为集中规划管理纺织供应链的在线数据库,新推出的My STeP数据库将更多会出现在品牌、供应商、采购商或者大型企业中,这也是互联网和新型的贸易关系在纺织供应链上的体现,在系统里包括供应链数据分析与评估功能,及可视化行业分析功能,还有全球平均基准水平、区域最佳工厂或者模块化平均水平功能。这些功能不但帮助供应商自己,也帮助品牌了解所有供应商的现状,提供的关键绩效指标,清楚衡量出企业的真实水平,也包括OEKO—TEX现有证书的概况,甚至没有证书企业都可以纳入系统当中。
主题2 :科技进步与时尚转型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总经济师 胡发祥:
ITMA带给行业重要启示
从ITMA展览可以看出行業发展最主要的几大趋势:绿色、智能、柔性、高效、经济。当前,国内行业技术也在重点关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产品升级,这与ITMA趋势相当吻合。并且展览会上中国元素也越来越多,从参展数量和面积来看比上一届大幅度增加,特别是龙头企业,恒天集团就携带成套设备来参展,在现场也举办了很多的活动,这个进一步印证纺织企业走出去竞争力不断提高。
纺织企业走出去还应该采取更多的方式跟国际产业界进行互动。国际纺机发展品牌化、集团化趋势在逐步加强,这也是需要行业企业在走出去学习的。软件开发方面,虽然纺织企业越来越多的硬件制造商走出去,但是在展会现场中国软件厂商还是很少见到,也是未来行业企业需要加强的部分。
南京际华三五二一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执行董事、总经理 夏前军: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新常态下,创新和转型已经成为国家行业乃至企业发展的主题,另外“互联网+”挑战跨界经营带来商业模式巨大变革,实体经济的竞争格局和竞争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但是同时企业也面临巨大的转型机遇,现在商业模式B2B、B2C、O2O以及相关的“互联网+”为企业带来巨大机遇,有利于智能制造个性化、智能化发展。怎么去进行模式转换和创新促进转型过程中利用好这些机遇,对企业而言越来越重要。
创新和转型已经成为发展的核心。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发展速度、发展模式的变化,从规模增长、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增长的变化,市场需求都在变化。创新内涵丰富,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从理念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人才创新、体制创新一直到最后商业模式创新缺一不可。
美国棉花公司
亚洲供应链销售部门高级经理 林蓓:
以消费视角看中美市场
由于区域、城市不同,消费者的购物需求有很大差异。美国棉花公司通过调研发现,现在有更多的消费者重视天然纤维的时尚趋势,超过2/3的调研反馈中提及将计划扩大棉产品用量。另外,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使得运动服饰成为各大品牌商和零售商争夺的战略高点,75%以上的消费者反映,愿意为休闲舒适、温度调节、吸湿速干、抗菌除臭等舒适、功能产品支付较高的价格。
尽管全球一半的消费者认同可持续性的重要性,但还是比不上如合体、舒适、价格 、品质及款式等因素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事实上全球范围内只有15%的消费者会积极寻找可持续性的服装,而超过 2/3的消费者认为如果一件服装不具备可持续性,应该由行业即生产商、品牌商和零售商承担责任。
dnim(迪尼姆)品牌艺术总监、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常务理事 陈闻:
建设大时尚平台
时尚产业面临一个充满挑战的信息时代,企业观念需要转变,塑造大时尚平台观念,这也是观察国内很多纺织服装企业所得出的观点。因为纺织行业拥有从纱线、制造、染整到成衣的完整体系,时尚平台塑造也不能相互割断。
国内纺织行业以生产加工和营销为本的发展模式存在分工模糊、产品至上、非创意取胜、重在销售等问题,不利于“大时尚”平台建设。时尚产业在充满挑战的信息时代急需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实现大时尚平台的构建和资源整合,中国时尚品牌产业市场空间巨大。中国设计师的快速反应被一直认可,但大家在快速反应中要实现创新。作为纺织大国,我们行业生产规模大,时尚性也要实现水涨船高,要靠我们企业来烘托,整个国家的时尚水平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