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堂多维视角的智慧理答

2015-05-30章巧燕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轴对称算式正方形

章巧燕

教师适时、准确、恰当、巧妙的课堂理答,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明学生深入思考的方向,从而获得对问题正确、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课堂理答要紧密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切实落实数学教学目标的四个方面,即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与情感态度。教师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既要关注知识、经验的交流,又要关注情感、态度、思想的碰撞,要努力拓宽理答视角,多角度地作出有效的理答。

一、激励视角:关注学生的情感

情绪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的激励力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不应该盯着学生的缺点不放,缺点会越盯越多,而应该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把注意力集中在发现和赞美学生的闪光点上,用真诚的话语、鼓励的眼神、甜蜜的微笑激励他们,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学习的激情。哪怕学生回答问题有误时也不责备,尽量地给学生设一个“台阶”让他们体面地坐下。当学困生能回答问题时,当中等生回答了一个较难的问题时,当优等生有独特的见解时,教师就要采取激励性的理答来鞭策先进激励后进。

案例1:《有余数除法的问题解决》一课中的理答:

出示练习题:看图列出除法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生1:13÷5=2(组)……3(个)

生2:我还列了一道13÷2=5(个)……3(个)

生2说出第二道算式后,其他同学纷纷举手示意。

师(理答1):你们听得很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

生2见此情景,脸刷地红了。

师(理答2):请你再想想。

生2低声说:第二个算式是错误的。

师(理答3):谁能猜猜他当时是怎样想的,为什么错?

……

师(理答4):谢谢你为我们提供了错误的算式,让我们有机会进一步理解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此刻,生2的脸舒展开来了,很体面地坐了下去。

教师的第一次理答表扬了同学们倾听的好习惯,第二次理答以温和的语调,以信任的目光鼓励学生“再想想”,第三次理答是把错误抛给全班同学进行反思,第四次理答关注了出错学生的情绪,让他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暖意,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正误视角:关注知识的落实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尊重、被赏识的需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次发言,都是他们思维成果的展示,希望得到教师公正的、热情的回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要明确地给予回应,不含糊、不回避,或及时回应或延时回应。在让学生明确对错的同时,要把个别同学的想法,“抛”给全班同学再思考;要“扣”住问题的关键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错的理由。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获得对问题正确、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案例2:《轴对称图形》一课中的理答:

(同桌俩共用一套图形)师:说说下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猜完后再两人合作,折一折、比一比,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全班交流。

生1:我们俩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不同意见,我认为是,因为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后,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完全重合了,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师:讲得有点道理。(话音刚落,班级一半同学举手想发言。)

师:你们想发表不同意见?老师先了解一下,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请举手。

师:认为是的同学,亮出你的观点,认为不是的,也亮出你的观点。好吗?

生交流。

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平行四边形不管怎么折都不可能重合。

生3:我们探讨的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不是改装成其它图形后的特征。

师再问生1:如果我们只研究这个图形,不研究它变化后的图形,你还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1:如果不能裁剪的话,这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其他同学,你们同意吗?(同意)

教师在聆听了生1的回答后,作出了“有点道理”的回应,肯定了该生讲得有道理。从学生举手情况得到反馈——有展开讨论的必要,因此教师没有马上就“对”或“错”作出评判,而是把问题抛出去,引导全班同学展开讨论辨别。在聆听了众多学生的交流后,教师从正误视角作出明确的理答:我们探讨的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不是改装成其它图形后的特征,让全班同学明确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习惯视角:关注学生的成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能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实现可持续发展。学习习惯包括倾听习惯、思考习惯、作业习惯等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日就可习得,而要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逐步养成。在课堂上,教师要抓住理答时机,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案例3:《观察物体的练习》一课中的理答:

学生独立完成下题:

完成后教师问: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从正面看,看到3个正方形的面。从侧面看,看到2个正方形的面。从上面看,看到2个正方形的面。(她边指着自己作业本上的图边说。)图:

老师:这位同学讲得很明白,为什么能让我们听得这么明白?

生2:她用不同的符号标出看到的正方形。

老师:××同学把思考过程标出来,她的作业习惯真好。我们也在图形上标一标,向她学习。

当生1展示了她的思考过程后,教师利用榜样的力量趁机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能让我们听得明白?”,从中让学生体会到在作业时把思考过程标出来,可通过圈一圈、画一画、划一划等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清晰地思考问题,又能培养细心的品质。榜样的力量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同学的习惯养成,因此教师要抓住课堂上的有利时机,调动学生主动培养自己良好习惯的积极性,让培养良好习惯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四、方法视角:关注学生的学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境,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引导学生掌握、选择和运用一定的解题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就是“点燃”, 如果课堂上老师能够智慧地引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那么一定能够点燃学生自主探索的火花,能多角度地解决问题。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智慧理答,对解题方法进行指点迷津,用方法启迪方法,让学生学会不同的方法形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自如。

案例4:一年级《问题解决》一课中的理答:

问题:3个同学一起折小星星,每人折6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阅读理解后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收集并展示典型的作业,并请他们上台讲解。

生1:第一个同学折了6个,我画6个圈,第二个……

生2:第一个同学折了6个,第二个同学折了6个,第三个同学折了6个,所以是6+6+6=18(个)

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后,师:这两位同学分别用了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第一个同学用画图的方法,第二个同学用列算式的方法。

老师再出示书本中的列表方法,师生展开交流……

师:小朋友很爱动脑筋,用了画图、列表格、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同数连加的问题,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个新问题,有信心吗?(同步板书:画图 列表格 列算式 )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出现多种方法时,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教师通过归纳性理答,及时点拨出画图、列算式的方法。有些方法如列表统计,由于学生缺少经验,不太容易想到,这时需要教师通过恰当的讲解和启发,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方法。方法的习得也需要进行及时地练习,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去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能选择并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五、思想视角:关注学生的发展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只有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感悟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才能理解数学思想的精髓。课堂上,教师的理答要发挥催生数学思想的作用,将凝聚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能让学生感受得到、体验得到、品味得到,将数学思想的渗透落到实处。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到有关数学思想,加以提炼,逐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5:《数学中的搭配问题》一课中的理答:

黑板上出示:

师:一件衣服配一条裤子算一种穿法,那么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你能把这些不同的穿法表示出来吗?

逐一展示有代表性的表达,并请他们上台讲解:

① ② ③ ④

生1把自己写的读了一遍。

生2介绍:先用一件上衣分别连3条裤子,再用另一件上衣连3条裤子。

师:比较这两种表示方法,哪种好,好在哪里?

生3:第二种的想法很有顺序。第一种很乱,漏掉了两种。

师:有序思考有什么好处?

生4:有顺序地连可以让搭配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不漏)

接着出示第三种。生5介绍:我把第一件衣服写成衣服1……

师:与第二种比较,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6:第三种比较简单,第二种画图比较麻烦。

接着出示第四种方法的图。

师:谁能看懂他的表示方法?(讲清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师: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

生:简单清楚。

师:用符号表示更加简洁方便。(板书:符号——简洁)

接着出示第四种方法的算式。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

师:回顾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一步一步研究的?(把4张作品按顺序重新摆放在展台上,引导学生再次感悟有序能不重不漏,用符号表示更加简洁方便,有几种搭配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通过四种表达方式的呈现、分析和对比,教师的理答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实现了由最初的有个体意义的表征到数学化表征的变化。学生在搭配问题上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的文字表达到符号化表达的逐步提升,逐步抽象出搭配规律及其背后的数量关系,即a×b。教师通过理答引导学生一环紧扣一环地向较高水平的思维层次递进,从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有序思想、符号化思想和不完全归纳思想),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发展。

六、经验视角:关注学生的素养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探究活动的思考大多停留于表面,或以点概全,因此教师要通过发展性理答一环紧扣一环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过程的经历上升到经验的积累,实现过程与结果的完美结合。

案例6:《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练习》一课中的理答:

(课前我让每个学生挑选一张长方形纸,这些长方形纸有长有短,有宽有窄。)

出示问题A:从长20cm、宽7cm的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张长方形纸能折几个最大的正方形?

读完题学生一脸迷茫,无从下手。这是意料之中的,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那么是告诉?还是探索?当然是后者。

师:求正方形的面积,要知道什么?(边长)

师:怎样知道边长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进行一场比赛,用课前发下的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比比谁折出的正方形大。”话音刚落,学生就动手操作,折折拆拆,拆拆折折,陆陆续续举起了正方形,有高兴的,有失落的。等全班同学操作结束后,展示了两张典型的作品,并请这两位学生说说是怎样折的。

① ②

师追问:想一想,折出的最大正方形边长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

师:看着你手上的长方形纸,想一想,猜一猜,能折几个最大的正方形?说给同桌听听你的理由。再折一折,检验你的想法。

师:能折几个最大的正方形?你们是怎样想的?

带着对问题A的困惑,带着折出最大正方形的好胜,学生绞尽脑汁地折出了各自最大的正方形。通过“折”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体验,获得体验后,学生将隐含的新知信息(最大的正方形)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相耦合,将“已知”与“未知”无痕对接。教师通过追问式理答“折出的最大正方形边长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由操作经验上升到数学经验,又通过提升性理答“能折几个最大的正方形”引导学生由猜想到验证,再次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堂中的理答驱动着教育教学活动顺利高效地向前推进。每一位教师都应追求理答的有效性,拓宽理答的视角,多视点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用得体、深情、灵活的理答让课堂充满感染力、影响力和催生力,课堂因为有了这些“力”就会充满智慧,让智慧理答真正起到评定、反馈、激励、促进的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猜你喜欢

轴对称算式正方形
说说轴对称
剪正方形
《轴对称》巩固练习
剪拼正方形
认识轴对称
怎么写算式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