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绚丽 涧水多姿
2015-05-30邱海林
名师简介
邱海林,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广州市第二中学。邱老师是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骨干教师,广州市学科高考研究组语文科核心成员。连续多年参与广州市高三“一模”“二模”命题工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系《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特约编辑,2014年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广东赛区评委。
2010-2014年高考,广东省考生作文选择议论文的比例分别为58.4%、86.7%、95%、98%、74,07%。这表明,高考中,议论文仍然是大多数考生作文的首选文体。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必须具备准确的审题、深刻的立意、充实的内容、严谨的结构和流畅的语言这五个基本要素。其中,充实的内容离不开切合中心的、丰富的素材,好的素材似山花般绚丽,如涧水般多姿,一篇议论文有了这样的素材,既能凸显出作者深厚的阅读积淀,又能折射出作者对现实的广泛关注。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议论文素材的丰富性呢?
一素材数量丰富充足
在切合中心的前提下,作文素材的运用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新”,这里的“多”就是指素材的数量要充足。那么,多少谓之充足呢?一般情况下,这是由议论文主体部分的层次来决定的。如果一篇议论文主体部分写三层,除了作文题目所给的原材料,每一层至少得用一个素材来论证,则全篇应不少于三个素材。如:
我们的青春死在了油盐酱醋的繁琐中,亡在了社会上的黑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灭在了欲求而不得、欲为而终不能为的漫长煎熬里。我们熬成了沉溺于鸡毛蒜皮的矮瘦小贩,熬成了碌碌无为的谢顶职员,熬成了喝茶、看报的大腹总裁。我们熬走了梦,熬走了渴望,也熬走了青春。隋朝的光州刺史韦鼎善以仁义教导他人。他看到外修边幅而内行不轨的土豪,不由慨叹:“卿是好人,那忽作贼。”这不仅是对人才的叹恨,更是为遗忘在旧时光中的青春而叹恨。
……
渐渐远去的青春,并非一去而不返。三毛、季羡林、郑渊洁,乃至一生奉献于探索未知的钱学森、希格斯、霍金,他们灰白的只是头发,而那颗鲜活的心却并没有灰白。只要眼里能看到世界鲜艳的色彩,又有什么能赶走心中的青春呢?青春永存在灵魂之中,不为外物更易,只因我心来去。(梁天宁《青春,在灵魂中永恒》)
作者在第一段先概括列举青春逝去的种种情况,再举光州剌史韦鼎的典型事例以论述“青春易逝”,表达对“遗忘在旧时光中的青春”的叹恨;接着列举三毛、季羡林、郑渊洁、钱学森、希格斯和霍金六个人物的概括事例,论述“渐渐远去的青春,并非一去而不返”。文章素材丰富,内容充实,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二素材角度富于变化
不同角度的素材具有不同的功能,如素材的正反对举能够使文套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中外對举能拓宽视野,丰富内容;古代的经典素材能突出文化内涵,表现作者的阅读品位,当今的时事素材能使文章具有现实针对性,表现“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意义。因此,围绕中心论述时,要注意从正反、古今、中外等不同角度选用素材。如:
然而,守心不等于离群,安静非同于沉默。熊培云认为,要在喧闹中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独立思想融入群体。闭户自专,充其量不过何晏;开牖同喧,与人论道,才能成就王阳明。同样,将自己封闭于独静的世界,于己无益,于人无益。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才能使自己日臻完满,使社会渐趋和谐。苏格拉底在闹市中讨论,孔子在杏坛上与人宣讲,四皓入朝,谢安出山,岂非融于喧闹的襟怀?若在ISIS横行、地沟油当道、外患不绝内忧未止的今天,我们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做个“希夷先生”,于己何益,于世何益?(梁天宁《闭目独静,开牖同喧》)
本段辩证论述“守心不等于离群,安静非同于沉默”这一分论点。先举当代记者熊培云的言论以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接着分别举古代的何晏和王阳明的例子论述不能“闭户自专”,而要“开牖同喧,与人论道”;然后举苏格拉底闹市讨论、孔子杏坛讲学、四皓入朝和谢安出山四个典故,论述“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才能使自己日臻完满,使社会渐趋和谐”;最后联系当今“ISIS横行、地沟油当道”的现实,论述不能对外患、内忧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本段素材有当今公知、古代贤人,涉及古今、中外、正反等多种角度,如涧水般摇曳多姿,语言在典雅中见张力。可见,作者既重视传统文化,又关注当今世界,有极为广阔的阅读视野。
三素材运用方式灵活
素材运用的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有先叙后议式、夹叙夹议式、点面结合式(典型性材料和概括性材料相结合)等。
1.先叙后议。如:
才华总是在长久的考验中胜出,因为它的内核是永不失色的金子。尽管才华没有浮华的先声夺人,但因着它的丰富意蕴、深远影响,能更加永久地占据人们的心;也因为无华,它不需要保质期。就像《阿飞正传》中的梁朝伟,没有张国荣的华丽大氅、贵族身段,仅有一身白衬衫和一根烟,他只要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凭着超凡的演技,以颓唐的神色与不驯的眼神就能完全俘获观众的芳心。他的干净无华恰成了他的才华与演技的最好底色。时至现在,我们依然久久地被镜头里的眼神捕获,久久地玩味王家卫的阿飞精神。(叶晓倩《褪去浮华,聚焦才华》)
本段论述“才华总是在长久的考验中胜出,因为它的内核是永不失色的金子”这一观点。在对观点作了详细阐释之后,举《阿飞正传》中梁朝传的表演事例为素材,最后扣住中心发表议论。在素材运用上本段先叙后议,层次清晰,逻辑严谨。
2.夹叙夹议。如:
对强者平视的目光中,少了仰视里充斥的谄媚,多的是一份自信与决心。在大部分人对公权力仰视得有些畏缩的时代,公民郝劲松毅然地站出来了,以绝对平等的姿态挑战公权力。无论对方是北京地铁,抑或国家铁道部,他都秉持“权利要是不用来争取的话,它不过是张纸”的信念,以平视那仿佛高高在上的公权力。他的自信与决心不仅保障了自己的权利,更令他成为公民权利的代言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翟豫琳《平视,彰显平等》)
本段在提出观点“对强者平视的目光中,少了仰视里充斥的谄媚,多的是一份自信与决心”之后,举郝劲松的例子加以论证,叙例中体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同时,举例的过程同时也是分析的过程,这是夹叙夹议式用例的典型。
3.点面结合。如:
“慢”是一种对生活的咀嚼和品味。慢行的人懂得生活,他们能够在清晨的曙光中看到更多美好。他们恬淡的心境使他们经历一次次心灵的洗礼,他们在金黄的岁月中被慢慢地雕成一块精致的美玉。在多种宗教中,你也可以看到这种对“慢”的修行。佛家弟子在“打禅七”中冥想,练就了他们宽阔平静如湖一般的心境,因此他们可以笑对生活,临危安然自若;基督教的信徒在祈祷时实现了自我的新生,信仰给了他们力量。慢行的人从不会错过路边的风景,因此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作家迟子建在写作时,从不忘每天欣赏升起的太阳和触摸一下柔软的白雪,她的“慢”使她有那一颗细腻的心,于是才能写出月下流水一般优美自然的文字。你也不妨放慢你的脚步,做个精神明亮的人。离开眼前的电脑,翻开质朴的书页,也许你会马上进入一个纷繁的多彩世界;走下快速的列车,缓缓步行,你将走出生活的色彩。(邓希童《请放慢你的脚步》)
本段从正面论述“慢生活”的好处。论述过程中,先概括列举佛家弟子和基督教信徒的例子,再重点举作家迟子建的事例作进一步分析。素材运用由面到点,论证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当然,议论文的素材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只是流于叙述素材而不能紧扣中心作深入有效的分析,就会出现“掉书袋”或“名人开会”的现象,或导致以叙代议的问题。这些都是议论文写作的大忌,必须注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