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帮你加10分

2015-05-30漆永祥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错字卷面错别字

名师简介

漆永祥,北京大学中文系与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高三的同学和他们的家长又将经历一次漫长醋热的“黑色六月”,其中煎熬,真可谓“谁解其中味”,怎么形容也不过分!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同时又自80年代后期起连续多年参加高考历史、语文等科目的评卷工作,对考生因缺少答卷经验而丢分的现象,很是有一些遗憾与感慨。现将我多年来评卷中遇到的卷面问题及回避之法总结为“七忌七宜”,期望能给同学们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虽然所举的例子大多是语文、历史试卷中的问题,但在各科考试中也具有普遍性,如果考生能按以下所论答卷,“高考帮你加10分”,就绝非虚语。

一忌潦草涂抹,宜卷面整洁

这话乍一看,是老生常谈。你会说:“什么呀!我们老师每天也这样说。我自己也知道,还用你瞎说。”且慢,当你将试卷答完以后,即认为自己的事做完了。但你却往往忽略了这时你的答卷仍在替代你与阅卷老师对话,阅卷老师看不到你是帅哥还是美眉,他对你除了答案内容正确与否外,就只能在卷面上留下粗浅的印象,所以卷面就是你的脸面。

高考阅卷时,正是我国一年中无论南北都最热的时节。各省采取的阅卷方式大都是流水作业,也就是说在一周的时间内,一位阅卷老师每天翻来倒去地阅同样的一道题(这是保证公平与客观尺度最有效的方法)。这对阅卷老师而言,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一种煎熬与折磨,其痛苦一点也不亚于答卷的考生。尽管阅卷老师怀着对考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做这项工作,可是当一位老师在炎炎酷热、精疲身累中打开一份试卷,看到满篇涂抹、龙飞凤舞而几不能识的文字时,如果是你,能有好心情,能判高分吗?

明白了卷面整洁的重要性,我们再来看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我个人认为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怕时间不够,急于答卷,故下笔如飞;一种是平日积习已成,潦草惯了,想改也改不过来。从字面看,属于答卷不洁的情形大致有这么几类:1.或字大如斗,刺眼欲飞(男生居多);或字如小米,模糊不清(女生常见)。2.或旁行斜上,“一行白鹭上青天”;或直线向下,“飞流直下三千尺”。3.或疏朗得一字不见一字,或拥挤得一字摞着一字。4.或涂抹得面目全非,看不清到底写的是什么;或到处勾乙打着箭头,如四至八道地理图。无论文科考生还是理科考生,这样的卷子都很难得高分。

在此,我给大家的书写建议是:用一般的书写速度,写字时可稍用连笔,但必须让阅卷老师很清晰地认出你的每一个字,绝对不可将一个笔画很多的字,用一笔将它画完,像怀素的“狂草”,这是最忌讳的。另外,字体的大小要以所答内容的多少来定。写字时,行距要平直并有间隙,清晰而成行,不要上行与下行掺和在一起。卷面尽量不要涂抹,即需涂抹时,在文字中间轻轻划一道横线即可,而不是随便勾上两笔,或者抹几个圆蛋蛋、打两个大叉叉,剌目惊心!偶尔可用涂改液,但大面积或整行整段的涂改,则只能耗费你本就不多的时间,因此建议没想好前不要急着写,如果一定要用涂改液之类的,就用好的涂改纸,既快又效果好。

此外,在平时要尽量用没有线格的白纸来练习写字的行距与字间距离,基本做到横直竖齐。做到这点其实并不难,只是现在的学生条件优越,平常写字用的都是有格子的笔记本,一到考试就写得歪歪扭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的考生,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

二忌满篇错字,宜减少杜绝

如果说卷面是否整洁是你的脸面,那么错别字就像你脸上的疮疤。一份试卷中有一两个错别字,就像青春阳光的脸上长了两颗“美丽痘”,极为正常。而如果你的试卷中到处都是错别字,则像满脸长了恶疮,处处都是脓包。你也可以想象阅卷老师看到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因此,满篇错字,就成了考生应当忌讳的第二大项。

一般而言,错别字的出现有如下几类:1.生僻字。有些同学为了显示自己有水平,常用一些生僻字词,以示博学,结果弄巧成拙。2.无意中出现的错别字。这在于平时的积累,如果平时就错别字满篇,考试时当然会错。3.由于紧张或疏忽造成的错别字。有些同学,一场考试自始至终都高度紧张,脑子里一片空白,平日熟悉的字词在考场上就是想不起来,只好临时乱写聊以搪塞。4.繁简混用造成的错别字。很多同學在考卷中也写繁体字,这不应算错,但最常见的是一个字中繁简混用,这种“半简半繁”字,当然是错字。5.最常见也最为不可原谅的,是许多考生平时记笔记或写字时自造的“速写体”,比如将“问题”“国家”等词用一种只有自己认识的符号表示,阅卷老师当然就当错字对待了。6.在选择答案时,对一些拿不准的答案故意写模糊字。例如标准答案可能是“B”,也可能是“D”,有的考生就写一个像“D”的符号,再在中间轻轻地划一横线,让阅卷老师去猜,那么我可以告诉你,阅卷老师是不会上这个当的。7.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书写外国国名、地名、人名及少数民族人名时,尽管评分标准规定写同音字不算错,如“克伦威尔”可译写成“可伦威而”,但如果将“马可波罗”写成“妈可波罗”,则会产生滑稽可笑的荒诞效果。另外,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也非常重要,大部分考生都忽略了此点,或一“逗”到底,或一“点”到底,没有其他的标点符号出现,这也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

考生在答卷时,上述现象除了平日习惯写错的字无法一时改变过来外,其他多可避免。生僻字最好不用,因为没有这个必要;考场上要稳定自己的情绪,不要紧张;外国地名、人名等最好仍用课本里的习惯写法,最为稳妥,即便想不起来,也要用中性稳妥的字词;要注意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至于你的“独创字”,你脑子里要有一根弦,可千万不要使用!

三忌大开天窗,宜设法补漏

“文革”时期出过不少“白卷英雄”,这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今天的高考中,当然没有了白卷考生,但“开天窗”者却仍大有人在。也就是说,很多考生知道对选择填空等题尽量写一个答案去碰运气,但对问答题及论述题等拿大分的题,却经常因没有时间或不知答案而付诸空白,这是考生在答卷时应该忌讳的第三大问题。

同学们可能要问:“既然不知道答案,当然应空白处置。”答曰:“否!否!”考试是考生与考题、自己和阅卷老师心与智的较量,你必须想法赢得阅卷老师对你最大的同情与好感。大家都知道体育比赛最讲公平,所有规则都几乎无懈可击。然而,在许多球类比赛中还是有“擦边球”这样的说法,甚至在足球比赛中还有所谓的“合理冲撞”规则。高考即如同比赛,要尽可能地在考场规则与参考答案允许的范围内,用一切手段得分(当然不是让你抄夹带或其他形式的作弊),每一分都要竭力争取,不可轻易放弃。

有的同学也深知“补白”之法,在试卷中不留空白,但所补乃荒唐乱写,甚至有些刺眼的字句,这样会取得反效果。因此“补白”亦要得法,应对之策,就是前面所述的打“擦边球”。举一个例子:文科考试各科都有材料分析题,实际答案就在材料中。有的同学也不想空白,就将原材料抄一段上去,此大谬也,不能得分。但如果你将材料进行一番组织,或者将材料中的话稍加改变,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尽管所答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但老师看了,也会给你一两分,因为你毕竟用了脑子思考和处理材料了。其他题型也是如此,只要你能“擦边”就能得分。但“擦边”的意思一是说你得与标准答案多少挂点钩才行,如果问的是鲁迅的散文你答的是巴金的小说,那写再多也没用;二是不可荒唐乱写。正如体育比赛一样,你做出规则允许之内的小动作是可以的,但出格了就会被裁判逮个正着,黄牌甚至红牌都有可能出示给你,所以此法最高妙也最危险,一定要谨慎运用。

猜你喜欢

错字卷面错别字
大学专业课平时成绩评定的创新模式
——以卷面加分为例
诗嘲错别字
易错字 来提醒
错别字的自述
60秒找错字
考试分
60秒找错字
我与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