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大学生超70%为寝室矛盾烦恼
2015-05-30
伴随着学生返校潮的到来,窒友间的矛盾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2015年3月9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355名大学生中,70.5%的受访学生曾为寝室矛盾而感到烦恼,67.6%的受访学生曾想调换寝室。而导致寝室矛盾的主因是:生活习惯不同,室友间缺乏沟通,性格不合。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副主任胡志峰认为,寝室矛盾产生的原因与学生的成长经验有关。独生子女平时在家比较受宠,很多都以自我为中心,进入大学后过上了集体生活,难免会与同学产生摩擦。对此,胡志峰建议,新生剛入学时可建立“宿舍契约”,对一些易引起宿舍矛盾的问题,达成一个内部的共识和约定,在冲突发生之前做好防范。另外,当出现寝室矛盾时,大家也要学习如何沟通解决。
多维解读
解决大学室友矛盾需“软硬兼施”
有矛盾不是问题,有人的地方就可能有矛盾,怎样解决、缓解矛盾才是关键。对于同宿舍同学间的矛盾,有人提出的建议是让学生自己选宿舍,允许同学换寝室。这当然是一种办法,也有高校开始尝试在新生开学时,让学生在网上选宿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同学间的矛盾和摩擦,但却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我们更倾向于同宿舍同学通过交流、沟通、对话来解决矛盾。这其实是寄宿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寄宿生活的教育意义是让学生深入感受校园文化,在和老师、同学的相处中共同成长。其中,处理同宿舍同学关系,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一个很难搞好同宿舍同学关系的人,很难想象会在今后的工作团队中处理好同事关系。处理好同学关系,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修炼,可谓“一屋不处,何以处天下”。
对于寄宿的学生,学校还有必要从两方面努力,“软硬兼施”。在管理方面,学校在尽可能满足学生选宿舍的意愿的同时,还要针对同学间因日常相处产生的矛盾、纠纷,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学生以合理的方式与同学交往。而在硬件方面,学校在新建或改建宿舍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否将宿舍设计成卧室独享、生活空间共用的形式。这都是我国高校在进一步办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妨从寝室开始
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或者深入农村、田间,或者走入企业、厂房,或者进入学校、课堂,或者走上街头观察人间百态……其实我们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社会实践,那就是平时的日常生活。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间小小的寝室,其实也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怎样处理好与室友之间的关系,是对每一名大学生的考验,更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
调换寝室,这无疑是一种逃避矛盾的行为,其实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要知道,矛盾的产生往往并非来自于某一单方面的行为,作为逃避者来说,在这个寝室会与室友产生矛盾,调换寝室之后就一定不会与新的室友产生矛盾?难道产生新矛盾之后又再一次要求调换寝室?所以,逃避绝不是最好的办法,学会适应、学会沟通才是应有的态度。而且,这个适应、沟通的过程就是最好的人生经历、实践过程,对于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尽快适应新的集体、新的环境,其作用不言自明。因此,对于众多的大学生来说,与其舍近求远去寻找实践或锻炼的机会,不如首先好好珍惜眼前的“寝室历练”。不要把寝室矛盾视为洪水猛兽,而要把其看成砥砺自己个性、能力的“磨刀石”。试想,作为一名高学历、高素质的大学生,如果连短短三四年的寝室矛盾都无法面对、无法适应、无法处理,我们又怎能期待他们去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更加纷扰激烈的职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