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误解婆媳关系五千年
2015-05-30
朋友小腿上有条疤,是她两年前有次在厨房做饭,菜刀掉下来砍的。她说现在每次看到,心里都隐隐觉得不舒服。因为受伤时,婆婆就在她旁边,大概因为对她有点小意见,刀落下她接着一声惨叫之后,婆婆居然没有任何反应,继续做饭。
朋友说,她一直对婆婆的无动于衷耿耿于怀。试想,要是她亲妈在场看到,得多心疼。或者,如果是大姑子被砍这么一刀,婆婆可能眼泪都下来了。朋友较真儿,坚持认为在这种紧急突发状况下,才能看出别人对自己的真实心态,所以,那以后尽管表面上还跟婆婆维持着基本的和气,但心里与她很疏远了。
奇怪的是,尽管疏远了,但她们的关系却和谐了许多。
朋友和婆婆都话多,以前没事老一起叨叨。言多必失,说得多了,不是她惹了婆婆就是婆婆惹到她,谈话常以不快收场。受伤事件后,她失去了跟婆婆说话的兴趣,不聊了,也就太平了。慢慢地,她和婆婆的关系就基本找到了平衡,和平共处,敬而远之。
这事儿挺有启示作用的。
婆媳关系存在很多天然矛盾,而激化这些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婆媳如母女”的错误定位。很多单纯的媳妇,进了老公家门,喊婆婆一声妈,就真的以为彼此都要像亲母女一样待着。而婆婆的心里,也会暗暗期待儿媳像女儿一样体贴、孝顺、实打实地爱她这个妈。
但是这不科学的。本质上,婆婆和儿媳之间其实是“亲人的配偶”或“配偶的亲人”这种关系,类似舅妈姨夫、婶子大娘,跟“母女”差着好几层呢。非至亲却非要假装至亲,怎么可能顺畅?想想,如果朋友受伤时,旁边的无动于衷者是舅妈,她可能也会不高兴,但绝不会记恨这么久。
很多婆媳关系的问题,就是出在关系的既定模式上。
儿媳会觉得,你是我妈啊,你得疼我爱我纵容我才是,怎么能我晚点起床就摆臭脸,还在外面说三道四毁我形象,太过分了。婆婆会认为,你自私自我、不体贴不懂事,家务活都甩给我,还花钱如水,作为你妈我就有资格有义务教育你。在这种心态下朝夕相处,不出事儿才怪。
我还看过一条婆媳相处的“秘笈”,说“要拿对方当亲妈(亲女儿),话别搁心里”。——这不是开玩笑么。
在感情上把对方当至亲待是没问题,但在行事上,绝不能那么随意任性。你抱怨亲妈一句“你做这饭真难吃”“别烦了,你唠叨死了”,亲妈可能不当回事儿,但是你这么说婆婆一句试试?或者,你跟亲闺女说“你怎么那么邋遢啊,房间都成猪窝了”“啥当你都上,没长脑子啊”,闺女可能跟没听见一样,但是你跟儿媳妇讲一句试试?
“让婆媳像母女一样相亲相爱”,这愿望是美好的,但人还得实事求是,不是妈就不是妈,不是女儿就不是女儿,不是母女千万别硬充母女。媳妇就拿婆婆当个婶子大娘,该尊敬要尊敬,该孝顺要孝顺,但别有太高期待。而婆婆就当儿媳是个外甥闺女,或者儿子的好伙伴,喜欢就多聊聊,不喜欢就离远点。
彼此都把对方看淡点,保持点距离,肯定会舒服很多。时间长了,没准还真就能处得跟亲母女一样了。但这事儿不能急于求成,一急就坏了。(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