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中的守望者
2015-05-30史利群
史利群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就应该培养学生发现信息、认知世界、开拓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能力,而发现就是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取知识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在思维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提高。”在阅读中发现,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世界的美,发现生活的美,并用自己的发现进行积极的美的创造,让学生做一个书海守望者。
一、让学生在守望中获得自信
“阅读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通过文本所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这是世代传承的无声对话,是思想撞击出火花的伟大的对话”。所以,阅读教学在“教师——作品——学生”三位一体的模式中,应以学生为阅读重心,即阅读的“学生决定论”。阅读教学必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学生的阅读活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理解、去发现,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尊重学生发现的权利,相信学生有发现的潜能。
学生是阅读教学中阅读和发现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点拨、激发、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拥有发现的自由,发挥发现的潜力。如果教师垄断着课堂的话语权,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发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作为一个接受的容器只会吃嚼烂的食物,那么,学生只能作为知识的奴隶,发现的权利被剥夺,发现的潜能也被扼杀了;而如果教师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学”,而自己几乎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管,那只能导致学生的放任自流,最终成为一盘散沙,更谈不上发现和创新了。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参与者、巧妙的引导者。平等参与就是和学生建立伙伴关系,一起进行自主的阅读活动;巧妙引导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制定阅读计划,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主动理解、思考、独立探究、自我反思,并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质疑、争鸣,还要予以恰当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从最大程度上释放学生发现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书海的守望中获得更大的自信。
二、让学生在守望中获得新知
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是阅读教学的最初目的,求知也是学生阅读的最初动机。只有获得了一定量的知识之后,才谈得上欣赏,谈得上创新。而发现应该是在求知的过程中发现,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多强调学生“正确”地理解领悟作品的“原意”,而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所具有的自由联想和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能力。然而教师面对的毕竟是学生,学生敢于对阅读的文章提出挑战、提出独特的见解固然好,但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反复揣摩、精心探索,较为准确地理解文本,也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学生积累、理解了词语之后,学生才能品味语言,熟悉句意,熟悉作品的内容,从而使学生产生对作品的整体感悟。在综合获取了各方面的知识后,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才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来感悟理解作品,才能与作者进行倾心的精神对话。只有在求知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在这当中,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阅读”,自我积累,自我求知。只有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基本功扎实了,才会有所发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求知欲,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从掌握字、词、句到感知课文内容,到准确理解文情、文意、文理、文趣,以致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在守望中交流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是在教育集体中进行的。最起码,是进行在作者——教师——学生集体这三者之间的对话交流。其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口头交流,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则是间接的。
教师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吸收知识,接受信息,认识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在阅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升华自己的精神,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在师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师生都是责任承担的主体,师声应该都能够用独立的意识、批评的思维与文本对话,在平等的氛围中探索作品丰富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