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李安电影里遇见孔子和海德格尔老

2015-05-30范行军

出版广角 2015年5期
关键词:玉娇龙发簪卧虎藏龙

对李安电影哲学的理解方式之一,就是拿起《李安哲学》,再将其电影重温一遍。

[作者简介] 老范行军,作家。出版了《大牌密码:48个顶级名牌经营实录》《职场道:汉字里的成功密码》《且歌且行:让灵魂跟上脚步》等十余部著作。

应该说,看哲学要在教室或去图书馆。可是,三位西方学者偏偏在《卧虎藏龙》《理智与情感》《断背山》……的刀光剑影、喜怒哀乐、荒凉与喧嚣中发现了哲学——于是,一帮古今中外的大家频频在《李安哲学》这本书里或“闪回”或“淡入”。

自然与人文景观里的哲学在此书中获得充足的光影,且看《卧虎藏龙》——当李慕白要向俞秀莲表达爱慕之情时,一堵白墙将他与竹林分隔开来,而他面前的一扇窗户中则露出竹林的影子。作者是这样看的,“这幅画面显示了严格的社会角色和礼仪是如何将人与其天生的欲望和自由分隔开来的。竹林——道家无为思想的象征”。你可能认为这属于“过度阐释”。可《断背山》的两个牛仔回到人群社会中时,也就从野性的山脉“退缩回拥挤的厨房、壁橱、拖车和框在窗户内的风景构成的维度”——杰克与恩尼斯被镜头“框在门口,在角落里推来推去,低低的天花板”……好一个“框在”!如果海德格尔看到这一“存在”,不知会不会拿出“时间”验证一下“身份认同”的归属。当然,山下还有宅在家里的《饮食男女》,于是厨房又被赋予“场域”的特殊意义:在这里,人与人的表达要么会被接收,要么会被拒绝,“食色之外还有什么”的问题显然颇多解释,书中自然是肯定了朱家父女之间由一开始的疏远到后来亲情调和的“丰富的盛宴”了。

道具语言与身体动作的哲学意义被聚焦——李安擅长摆布门的象征——《理智与情感》一开始,“便将艾莉诺放置在一道道门框之中”,之后,李安总是将她的情感和情绪留在门里,“身处门框之内”。“门框之内”的艾莉诺一个典型动作就是:“屈起双腿,然后抱紧了胳膊,即如同是层层的防卫。没有了框架,艾莉诺便无法活动。”这似乎吻合了“逃避自由”之哲学。同样,《卧虎藏龙》里的道具之一发饰,也有了“重要意义”——俞秀莲的发簪从一开始就戴着且在多场戏中闪现,包括她在与玉娇龙打斗中也是,只是到了最后她才放弃了这支发簪,也“放开了所有阻止她向李慕白说出爱的理智、规矩、名誉……不拥有它便是她的解药,尽管为时已晚”。不管你同意与否,从艾莉诺被“框在门里”到俞秀莲“放下发簪”,绝不是简单的动作。所以,坐在李安的电影面前切忌疏忽大意。当人们津津乐道《色·戒》里那三场一男一女的活色生香时,他则声明:“这是一种终极表演,我不得不扭曲他们的身体,身体语言必须为电影发声,否则我就拍不下去了,而剩余的故事也就不存在了。”这话似乎契合了“身体是认知的关键”这句名言。再“闪回”到李慕白、俞秀莲、玉娇龙的故事中,李安想的是,“《卧虎藏龙》是有关激情、情感和欲望的故事——龙潜藏在我们所有人的心底”;而三位西方学者则定义为这是“道家追求自然的创作性自由”。

显然,李安银幕的背后,“淡入淡出”的有孔子、老子、孟子,还有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海德格尔……他们有时独往独来,有时结伴同行——东方的道与西方的自我在《卧虎藏龙》与《断背山》有过“推拿”;儒家的规范、习俗也同西方的“身份认同”时有交集。其实,玉娇龙对冒险生活之渴望,同西部两个牛仔希望“孤立”地逃离喧嚣社会,在精神气质上是绝对牵连的。而同时,“我们生活在彼此之中,从未有过绝对的孤独。铭记并尊重我们生活中的关系,就是在赋予我们以支撑,提供我们进行自我修为的背景”。

说到此,对李安电影哲学的理解方式之一,就是拿起《李安哲学》,再将其电影重温一遍,在《冷风暴》《色·戒》《断背山》《绿巨人》……当中,去发现李安的“理智与情感”。当然,他无意为任何人提供救赎之路,从影院出来的过道只有两三条,走向生活“喜宴”的途径纵横交错。好在“他没有把电影拍成一个可能存在的未来的乌托邦。取而代之的是,他呈现了我们的世界和在其中受苦受难的人的故事”。

猜你喜欢

玉娇龙发簪卧虎藏龙
好莱坞要翻拍剧版《卧虎藏龙》
苏州档案馆藏品选
绾青丝 筑华梦——秀丽的发簪
《卧虎藏龙》: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玉娇龙
反抗与救赎
——玉娇龙形象的再解读
鹧鸪天·赠乡贤熊校长
人生久了,便不再飞了
从《卧虎藏龙》中“江湖”的译法看文化词语字幕英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