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构“感恩文化”探寻幸福之源

2015-05-30丁俊

少先队活动 2015年5期
关键词:队员活动学校

丁俊

感恩,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为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感恩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基于对“感恩文化”的认知,上海市普陀区沪太新村第一小学围绕“陶冶心灵、启蒙智慧、奠基人生”的办学理念,把“感恩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孜孜不倦地着力于“感恩文化”的重构。继2010~2012年《学校感恩文化的活动课程设计与研究》的区级立项课题结题,2013年进一步开展《学校感恩教育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区级重点课题的研究。

蝴蝶记住蛹的恩情,回报给了它一段轻舞;花儿记住了土的恩情,回报给了它一季盛放;鱼儿记住了水的恩情,回报给了它一生相随。如果,人记住了他人的恩情、记住了自然的恩情、记住了社会的恩情,将会回报怎样的精彩呢?

让我们走进上海市普陀区沪太新村第一小学,追问一个温暖的答案。

重构“感恩文化”

——为孩子的未来人生打上幸福的底色

常怀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会变得和谐而亲切。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人也会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沪太新村第一小学的“感恩文化”从构架感恩教育活动课程开始,以《学校感恩文化的活动课程设计与研究》这一课题为引领,围绕“感恩他人”、“感恩自然”、“感恩社会”三条主线,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感恩教育活动课程,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让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构建校园“感恩文化”,凸现学校文化特色。

校园环境营造感恩氛围

美丽的校园始终展现着愉悦宜人的感染力:树木常青,红花绿草,生机盎然,学生举目所及、举足所进,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美的熏陶、艺术的享受、文化的关怀和文明的传承。校园环境突出人文美:奠基雕石,烘托育人特色;草地花坛,营造绿色校园i竹林小径,透出清新雅致;铭牌橱窗,展现人文底蕴;小小画廊,展示学生才能;文化长廊,体现传承和感恩。校园围墙凸显特色美:感恩系列教育课程、民乐普及教育和信息校本课程为主题的“特色课程墙”,展现师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和谐构建文明美:学校的“主题活动墙”、“十字绣”、“照片掠影”、“格言墙”等各具特色的主题版面展示了师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一技之长。感恩教育“主题文化墙”体现行规教育行为美:“责任墙”、“孝心墙”、“宽容墙”、“礼仪墙”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充分发挥其在行规教育中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校园处处洋溢着感恩教育的人文气息。

課堂教学渗透感恩文化

每个学科都有其丰富的育人价值,学校组织教师开展学科育人丛书的系列学习,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感恩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不露痕迹地渗透感恩教育,在备课过程中融入,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开展《我的育人故事》征集,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能力。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中一篇篇真挚的散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素材,更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题材。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充分发掘教材中有关感恩教育的资源,以文本为载体,细心体会,认真琢磨,细细品读,充分利用文本进行角色体验、情感体验、情境体验,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施恩,深入课文的意境之中,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赏析、领悟,激发他们的心灵,让感恩的心延续,达到教育的目的。音、体、美学科以课题为引领、以目标制定为抓手,以课堂为载体,实现感恩教育的目的。音乐课渗透民族文化的课题研究,一堂堂生动的综合音乐课,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同时,更激发了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体育课在游戏中创设情境,渗透体育精神的同时,更培养学生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美术课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英语学科,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感恩教育的内容,根据单元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或局部、或整体、或在内涵上进行文本的有效再构,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懂得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两年来,结合校本研修,各学科共形成优秀教案、案例近70篇。

校本课程围绕感恩主题

以课程设计与开发为重要目标,学校初步构建感恩教育校本课程,课题组教师开发编写《感恩伴我成长》感恩教育校本教材。该教材分为三大板块“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并在一至五年级进行分层研究,课程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结合各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分年段教育目标。在活动课程中开发研究设计的过程中力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学习、活动板块,让学生理解感恩的概念,了解感恩的特征,学习中国的感恩文化。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运用“故事教育法”和“活动体验法”让学生明白感恩他人的道理。同时,让学生在“听、看、说、唱、议、做”活动中增强感恩意识,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课程的设计注重评价,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的方式,还通过“学生孝亲表现调查表”、“学生行为品质评价表”、“学生综合能力评价表”等形式进行全方位评价。旨在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认识,在具体的实践环境中提高感恩他人的行为能力。目前课题组已完成“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板块的初稿共计45篇。

实施“感恩活动”

——让孩子在幸福的体验中感悟生命的成长

感恩无边,一句话语、一个行动、一点情怀,都能表达和解释感谢的真谛;感恩无痕,一份努力、一点进步,都能传达一份真情。

在学校实践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德育室、大队部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感恩活动”,让队员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深刻的体验,从感性的活动,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灵的碰撞,心中不禁蓄满了深深的感恩情结,在成长的过程中,队员们渐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践行感恩。

懂得感恩他人之情

围绕“感恩他人”这一主题,学校着眼于最贴近队员生活实际的身边的人,以“感恩父母孝顺为责”、“感恩老师进步为责”、“感恩伙伴互助为责”为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体验教育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形式使队员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开学第一天,五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牵着一年级孩子们的手参加开学典礼,一张张笑脸,一声声“加油”,满怀责任与梦想,携手开启新的学习之旅。教师节,队员们送给老师一份特殊的節日礼物——一个温暖亲吻、一个热烈拥抱、一句真情告白,不仅表达深深敬意,更在瞬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手拿七彩画笔,画爱心、画太阳、画小花,第一次把亲手绘制的彩色T恤送给老师。有的老师拿着这份别致的“尊师礼”与队员来了个合影,有的老师则迫不及待地把这份“尊师礼”穿上了身。在向老师表达敬意的同时,队员们还把T恤送给了门卫、食堂和清洁工伯伯、阿姨们,表达对他们的感恩之情。“感恩十年,今天我十岁”三年级十岁集体生日会,队员们一起“猜猜我是谁”,听一听“照片背后的故事”,读一读爸爸妈妈写给自己的心里话,在欢笑声中,在泪花中,深深体会到了父母的爱和教诲。母亲节,学校大队部布置了一份“爱心作业”,让队员为妈妈捶捶背、端杯水,给妈妈一个拥抱,送上一张感恩卡等。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保护一日鸡蛋”、“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活动,参与活动后队员们深受教育,深深地懂得了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等很多人的关心、教育和培养,此次体验活动也教会了队员从行动上孝敬父母、感谢父母。

承担感恩自然之责

学校教育队员了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懂得感恩自然,并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当“环保小卫士”。已坚持四年的“废弃饮料瓶回收”大比拼,让队员们了解了饮料瓶的生产使用过程,更明白了可以通过回收利用减少污染,拒绝一次性餐具、使用手帕少用餐巾纸、低碳出行。在“春季植客行”活动中,队员们用造型独特的花盆为种子安了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呵护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感谢老师、同学、家长的互帮互助,感谢自己的辛勤付出,感谢大自然赋予我们美丽的世界。“快乐养蚕记”的活动则教会了队员在与小伙伴们共同养育蚕宝宝的过程中,懂得互助,学会分享与合作。一年一度的科技节“衣、食、住、行”知识卡、亲子环保服装秀、环保小制作、情境参与式科技小竞赛,充分展现队员们的环保理念和创新智慧,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在上海科技馆、禁毒科普教育馆、眼镜博物馆、铁路博物馆和中国乳业博物馆等一系列场馆里,留下了队员们参观学习的身影……环保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理念也悄悄地在队员心中植下了根。

展现服务社会之力

感恩、责任必然伴随着奉献,只有懂得感恩,领会责任,才会真正懂得去奉献。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必定也是一个充满奉献的社会。学校大队部组织了一系列丰富的活动“手绘彩旗献祖国”小彩旗设计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心中”童谣传唱、“祭扫烈士墓,领巾梦飞扬”祭扫烈士陵园、“心连心梦飞扬”班班唱、“和广西伙伴手拉手”爱心捐助……在每年一次的以“童心相连,爱心涌动”为主题的大队集会上,各中队布置的展台琳琅满目,队员们与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一起,参与爱心义卖,在“买卖”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向身边人送上一份关怀、提供一份帮助、传递一份温暖所带来的快乐,现场热烈的气氛感染每一个人;在寒暑假中,队员们以“争做雷锋式的好少年”为行动口号,走出校园,走进社区 慰问孤老、参与社区公益劳动、学做小交警、学做小小志愿者等,展现了沪一学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孩子们心中的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近年来,沪太新村第一小学的学生在国家、市、区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上海市“十佳金爱心队员”称号、上海市宋庆龄基金会“自强少年”称号、上海市“好苗苗”称号、上海市“金爱心集体”称号、上海市“快乐中队”称号、上海市“爱心宝贝行动”优秀奖、普陀区“学雷锋奖”一等奖等荣誉,见证了沪太学子的幸福成长。

“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上海市普陀区沪太新村第一小学的孩子们正是这群幸福的鱼儿。

校长的话

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感恩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道德养成的过程,最终生成一种道德自觉。然而,感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促使人们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意味着教育是生长、生成,不是制造、锻铸学校有义务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而健康的环境,通过少先队活动让队员们体验感恩,学会感恩。因此就需要感恩教育。

我校从实际出发,以创新主题与内容、创新过程与方法、创新体验与收获三大渠道进行课程开发研究,以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为实施原则,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对队员道德成长发展具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活动课程体系,并将其纳入学校拓展型课程整体设计框架之中,着力研究实施感恩教育活动课程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促进感恩教育内化的有效评价方式,形成成功案例,扩大少先队感恩教育活动的影响力、辐射力,孕育学校感恩文化在以“感恩教育”为核心的系列化的少先队活动中,队员们不但提高了思想品德,同时还促进了自主管理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 两年多来,队员们在国家、市、区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98A次一通过对队员们感恩教育与道德培养的研究,唤醒了队员们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和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 通过一系列少先队感恩教育活动,队员们领悟到“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少先队活动评价方式的不断丰富,也协调了师生问、生生间、家校间、学校与社区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对队员家庭、学校周边社区起到了良好的社会互动效应,形成了共同育人的合力。

两年多的研究实践,我们深深感到沪一少先队活动必须立足校本,勇于创新,在每位队员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多元互动,相互贯通,让队员们在感恩中快乐成长,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上海市普陀区沪太新村第一小学顾利平

猜你喜欢

队员活动学校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学校推介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