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涵人文阳光 焕发生命活力
2015-05-30洪龙居
洪龙居
回归生命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机盎然、妙趣横生、充满“体温”与人文精神的。这样的课堂,教师轻松,学生快乐、幸福。因而,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学校教学,以关注学生的生命高度,构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生活,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基于平等和尊重,营造生命化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而是要求师生彼此敞开心扉,沟通吸纳,平等互动。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和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
例如,在教这样一题:一只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24千米,7小时到达。如果要6小时到达,平均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题目刚出示,全班同学都争着回答。连平时很少发表意见的陈超也举手了,我便请他回答。他说:“24+24÷6”式子一出来,就遭绝大部分同学的反对,面对此景,我请陈超把他的想法完整地给大家讲一遍,结果全班同学都夸陈超的算法不仅是对的,而且很简便,真是太妙了。可见,由于灵感的启动,小学生有时会用老师意想不到的独特思维方式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对此,教师要清醒地看到,学生这时的独特表现,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充分肯定。
二、立足生活和经验,建构生命化的数学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着力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从学生周围的工厂、农村、社区,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生活实际入手,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去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教学“实际测量”、“圆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等课时,都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现实的数学。” 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情境中参与数学活动,从事数学探索、进行数学交流、开展数学操作,在概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数学知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尊重个性和差异,培植生命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充满浓郁的个性化色彩,每个个体由于先天禀赋不一样,所处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不相一致,因此在认知兴趣、能力及气质、性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因而对同一事物的观察角度必然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必然多种多样,学习方式必然也不相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即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留下必要的空间,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
例如,
(1) 加法——对4进行连加逼近42;
(2) 用减法,从42连续减去4以逼近0;
(3)用乘法,即努力去发现4与什么数相乘将得42;
(4)有的学生这样想:4×10=40(人),4×12=48(人),10条船太少,12条船太多,比较合适的是租11条船;
(5) 有一些同学采取实验方法:借助学具操作,用小棒代表人用
圆纸片代表船,摆一摆,得知结果。
这样放手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建构过程,在相互交流中有比较,有鉴别,取长补短,最后引导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答,为每个孩子编织了成功之梦。
四、着眼成全和发展,推行生命化的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用学生的眼光去思考、欣赏学生的学习活动,大度接纳学生“异想天开”的不同见解,成全学生知识学习的提升,成全孩子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的巩固练习中有这样一题:“小松鼠去商店买一袋松果,每袋5个,每个松果6分钱。不巧,袋子破了一个洞,小松鼠走一会儿就掉一个松果,再走一会儿又掉了一个……请小朋友想想,小松鼠到家后会损失多少钱?”老师不但对“小松鼠可能损失3角钱”的回答充分肯定,而且对诸如“小松鼠可能损失6分钱,因为刚掉了一个就到家了”‘“小松鼠没有损失,因为松果掉在地上有声音,就回去把松果捡回来了”“小松鼠没有损失,因为到家后,发现了那个洞,又回去把松果捡回来了”;“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因为松果也许早就被人捡走了”等回答,都给予充分表扬、肯定。这样教师以孩子般的心态去接纳、欣赏学生的数学学习,学生的智慧光芒和个性火花就能得以点燃、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