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动体系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015-05-30张瑞
张瑞
摘要:本文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培养目标、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分析了“行动体系”课程模式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的优越性以及其实施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行动体系具体的实施方法,并从备课,教案,授课三大环节阐述行动体系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行动体系;职业教育;职业能力;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提供素质、知识和能力方面“必需、够用”的支持。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不适应的问题,这就需要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寻找适合课程特点、职教特点和学生特点,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顺应教改新时势的课程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行动体系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一、行动体系教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既要重视开发学生智力、又要重视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健康成长以及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实现教会学生工作的基本目标。
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来源不同,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较大,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现行的教学模式更多地源于普教模式,教学方法陈旧,没有很好的结合职教学生特点,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高,作业质量低,甚至课堂教学秩序难以维持,师生冲突日益增多,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心理特点等设计的一种科学的、灵活新颖的教学模式。行动体系教学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安排,要用职业行动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学生爱学、会学并最终学会工作的教学效果。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要求按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以教学项目为载体,结合专业、行业、职业应用,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行能力目标、项目任务、学生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改思想。可以看出,“行动体系”的课程模式是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课程教学体系,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二、行动体系教学环节及实施
1.备课
课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性为特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考与行动相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建设理念,以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理念,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时,要特别注意职业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和有效体验性原则(包括心理和肢体的体验)。
工作过程中的有效体验是提高职业能力的首要途径。本课程以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从行业视域俯瞰典型工作岗位(群),结合工作过程的完整性,通过分析归纳得到系统化的工作任务,用教育性原则润泽工作任务,并考虑学历层次,得到系统化的学习型工作任务,从而构成学习领域,以合适的方式把学习型工作任务展示给学生,得到了学习情境,把学习情境实际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对每一个任务,均采用“工作任务先行”的方式,并致力于按照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过程来引导学生完成知能图式的构建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职业”的情境中,以职业的方法丰富自己的“职业阅历”、完善自己的心理结构、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而学会工作。
2.教案
对于行动体系的课程教案应包括课题、教学目的(重要写清楚学生可观察的表现目标)、各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环境、方案(组织、方法、策略、安全等)等,教学环节一般包括:任务描述、知识准备、任务分析、技能训练、任务实现、学习反思、知识拓展、成果评价、课后小结等。
“任务分析”(或“方案描述”)部分给出了任务的解决方案,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完成工作任务的完整的思维过程,以帮助他们掌握完整工作过程之工作环节的逻辑结构,即内在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相对固定的、不以工作手段为转移的工作步骤。只有掌握了完成工作任务的完整的思维过程,才能不被因具体环境的特殊性而导致的特殊的工作步骤所束缚,从而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进一步为日后的能力迁移扎下根基。
“学习反思”部分主要给出了完成任务时所采取的具体策略。这些策略是经验积累的结果,能够积极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知识拓展”部分作为补充给出本任务未能展现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或者需要呈现但可能使用频率又不太高的知识点或技能点。
成果评价部分采取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学习效果的评价中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对学习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外,同时应注重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的获取,还要评价学生的态度与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课后小结可分两部分:一是自己的心得体会、改进意见等;二是学业评价(指根据对成果评价的结果,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等,对学生的本次学业水平进行评价)。
3.授课
教师要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把传授知识、强化技能和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熏陶。始终坚持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原则和“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在确切把握学生的知能图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严格以教会学生工作为方针,以工作任务的完整性为约束,以工作过程的逻辑结构为主线,努力实现活动体系、技术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讲究授课艺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践环节,要做到示范准确、动作到位,努力让学生形成正确、高效的操作习惯;在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方面严格要求学生。通过工作实训,积极促成学生知识、技能、品性的整合,形成高品质的职业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全组同学的考勤、纪律、作业、课堂活动的组织等方面的工作。结合教学内容特点采用讨论法、成果展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小组竞赛法、任务驱动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结语
综上,行动体系法以工作过程的逻辑结构为主线来呈现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教师为导师,变课堂为学堂,“做中学”的学习策略和的“做中教”的教学策略相结合,实现教会学生工作的基本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2] 杜国祯 《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M] 北京 华东师范大学 2007年6月
[3] 郭琪瑶《基于“行动体系”课程模式的项目教学法》《科技信息》 2010年14期
[4] 侯廷刚《基于职业性原则的行动体系教材撰写策略探析》 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2年 第02期
[5] 刘华 李建国《基于行动体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纺织教育》
2009年6月 第24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