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本土化趋势下我国农村媒介化发展的基本情况研究

2015-05-30胡小莉

西江文艺 2015年5期
关键词:农村

【摘要】: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多年来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发展的影响农村地区媒介化发展速度远远慢于城镇地区。然而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呈现崭新的发展面貌。在传播学本土化发展趋势的指引下,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的媒介化发展是理论需要也是现实需求,这不仅能丰富中国本土的传播学发展,促进中国乡村传播学这门新兴学科理论的不断丰富,而且能在学科发展的带动下真正了解和促进农村地区媒介的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传播学本土化;农村;媒介化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大体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五大学科)从不同方面为传播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40年代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进一步为传播学提供了新鲜的理论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的宣传战和电波站,直接促成了传播学首先在美国的形成。[1]

我国的传播学研究最早是从台湾开始的,大陆的传播学研究起步较晚,公开被知晓开始于1978年,在我国,传播学是一门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的新生学科,迄今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然而,尽管发展的历史较短,但是适逢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不仅传统的“老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得以空前地发展壮大,更有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层出不穷,这样一种“新”“老”媒体竞争、融合、发展的现实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社会“媒介化”趋势。在这一现实情况下,以社会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播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门“显学”,也促使传播学学科的建设得到迅速发展。1982年由新闻学界召开了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1987年,“新闻传播学”在中国被正式承认是一个学科。

一:传播学本土化的内涵及与农村媒介发展的关系

在吸取西方先进传播学理念不断充实拓展我国传播学发展的同时,我国广大的传播学学者和研究者也深刻感受到“漂洋过海”的传播学理论知识要真正在我国扎根,真正对我国的传播实践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就必须探寻出一条传播学本土化的道路,我们在“引进来”理论的同时必须建立自己的理论范式,关注本土的传播实践,建立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传播学理论体系,这才是我国传播学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方向。

所谓“本土化”,张维迎《世界经济导报》这样解释,“本土化就是你要用全人类通用的方法,人类知识共同积累的那些方法,去研究自己本身的问题,然后走向世界。如果每一个民族都只讲狭隘的本土化,每个省都有每个省的本土化,每个市甚至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本土化,那根本就不会有统一的中国文化”,就学科建设而言,本土化意味着用人类共有的研究事物及对象的方法和手段,在本土社会情境中,结合本土的思维方式,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学科。也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各种理论在脱离原本孕育并产生它的环境之后,要指导新的实践活动就必须要寻找二者相联系的契合点。

对农村媒介传播的研究可以说是传播学本土化的一种探索,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其具有的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等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一种对于社会信息需求系统的整体关注,尤其是对于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的关注。很显然,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和农村间不可逆转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使农村的发展与城镇地区拉开了巨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已经开始制约着社会发展的进程。

加强对农村地区媒介发展的支持和正确引导,不僅能保证广大农村地区对各种信息的需求,便于各项大政方针、惠农扶农支农政策的传达,也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科技在农村中的普及和推广,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缩小与城镇地区的发展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地推广普及新媒体(如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在农村中的使用和发展,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科技进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潮流下,与时俱进就是传播本土化的一种表现。

二、我国农村媒介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媒介发展逐渐进步

农村中媒介的发展状况是与我国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特点相联系的,我国早期的新闻事业主要任务是指导工作而不是传播新闻,传媒被作为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工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闻报道的架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内容更新了,“新闻本位”的回归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和主流,媒介种类增多,新闻报道的理念也向“以人为本”转变[3]。媒介越来越重视信息的传播和对人的关注,伴随着媒介发展的大趋势,主流媒体和地方媒体都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报道特色,打造自己的媒介品牌,并不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争抢先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依托中央的各项惠农支农扶农政策,以及媒介发展对农村地区的逐渐关注和重视,现如今我国广大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普遍得到了巨大改观。农民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大为改善,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随之加快发展起来。人们了解外界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过去的收音机等传统的方式,电视、手机以及现今村风建设中的“村村通”工程都为农村人民了解外界提供了多种途径。而这些新的媒介形式也势必改变农村的传播。

(二)农村媒介的分布结构不合理

虽然电视的普及方便了农民对外界信息的获知和了解,人们通过中央台了解到国家的各项重大政策措施,通过各省级电视台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民情,通过各种娱乐节目丰富农闲生活,放松身心。但是,事实上,在媒介实践和媒介研究领域,农村一直处于相当“边缘”的地带,这一事实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刻反思。媒介传播在农村中的应用和体现并没有很大的表现,农村中媒介基础设施还存在不少问题。

现如今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一直落在政府身上,虽然政府出台过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农村地区媒介的发展,但是单靠政府的扶持,政策终究难以得到真正落实,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可以看出,只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才会吸引媒介的投入,实现两种利益的双赢,促进农村地区的的发展。

根据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多方调查数据得出结论:我国农村传播中,不同种类的媒介结构呈现出很不协调的格局。[2]

通过对我国西部、东部、中部地区的农村调查的数据得出结论:电视、报纸、书籍和广播是农村传播中较强势的媒介,尤其是电视一马当先,其普及率和使用率与报纸、广播拉开很大的距离。

如今在城镇地区发展迅猛的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范围远远不足,虽然在发展较好,观念较新的部分农村地区,互联网已经在逐渐普及,但通过网络了解农业科技、技术的诉求很低,更多的是发挥网络如同电视一样的功能。久而久之,习惯电视使用的受众还是会舍弃网络。

三、制约我国农村媒介化发展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是制约因素之首

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加强工业建设的同时,党和国家政府开始重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加强对农村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但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与城镇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是由于主客观多种因素所致,要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的改善并不现实。

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是制约农村媒介化发展的首要因素,在收入得不到保障,农民还需要为了生计为了生活而劳作时,农民没有更多的心思用在接触新媒介,学习新事物上,发展农村媒介化只是一种空想。经济不发达,各种媒体不愿意试水没有丰厚利润的地区,优良的媒介传播也就无法进入到农村地区。

因此,真正意义上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把经济发展起来了,广大农村受众也就自然而然开始精神追求了。此外政府政策扶持也必须是授之以渔,要建立在农村资助自立发展的基础之上。

(二)人数多,教育水平落后

据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早在2011年中国大陆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万人;农村人口为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农村人口虽有小幅度减少,但是农村人口还是达到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仍是整个人口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多加上农村地区绝大部分处于经济交通相对闭塞的偏远地区,人们接触到新鲜事物的机会比较少且农村地区传统的观念比之城镇地区更难以消除,所以人们学习新东西的能力也明显弱于城镇地区。

此外,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大力推进和发展,人们的教育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农村地区的教育程度仍旧让人担心,农村教育起点低,投入相对较少,即使大力推进也很难在短期内得到缓解和提高,文化知识水平的制约导致农民认知能力较弱。即便是家中有学习较多文化知识的孩子,但多在外求学,很难真正意义上解决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认知水平。而在发展较弱的偏远农村,为了维持生计,不少孩子,尤其在初高中阶段多是“辍学打工”,这一现象亟待进一步解决。

四、加强农村媒介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媒介化发展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主流趋势,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訊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我们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化就是媒介存在的意义。[4]当然,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是催生和促进媒介发展的重要原因,社会的发展和媒介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传播学本土化要求我们建立适合我国具体国情、地情的传播方式、建立适合我国广大受传者的传播理论,农村媒介化发展就是要结合农村地区的特殊地域情况,特殊媒介发展现实去开拓媒介发展的新方式从而促进农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孔子曾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在重视社会发展公平性的今天,我们在社会物质分配上希望能够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加强农村媒介化发展就是一种要求社会资源公平配置的体现。

【小结】: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农村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支撑,没有农业便没有工业的繁荣,没有城市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中国的农村有着自己特有的发展特点,加强媒介覆盖率和媒介发展的多样性,在全社会媒介化发展趋势之下去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媒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符合各地农村实际情况的经济,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政策支撑和资金帮助,吸纳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去奉献自己的力量,为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做出贡献。文化水平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在农闲之余就有兴趣去接触和学习新的媒介事物,从而加快媒介的普及发展。媒介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也就能更进一步促进农村的发展进步,从而为传播本土化发展提供更多理论指导,为中国乡村传播学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谢咏才.《中国乡村传播学》[M].知识产权出版社

[3]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4]陈先元.《大众传播素养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胡小莉(1990-),女,汉族,籍贯:湖北当阳,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研究方向:文化发展与传播

猜你喜欢

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们的新农村
我们的新农村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今日新农村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愿多出现这样的农村好报道
新天新地新农村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