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影视同期书初期创作的媒介化宰制

2015-05-30陈威俊

西江文艺 2015年5期
关键词:异化影视文学

陈威俊

【摘要】:影视同期书是20世纪90年代新浮现的一种文学景观,此类文学是受影视等大众媒介文化宰制的产物,也对文学本身造成单向度异化,其具有三个转向性特征:文学创作的商品化、文学表征的影视化和文学内核的粗俗化。

【关键词】:影视同期书;90年代文学;异化;媒介化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时空,一方面它回绝了80年代启蒙主义和精英主义的暧昧眼神,一方面对21新世纪的消费主义和大众主义做出扭捏的邀请姿态,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文学生存图景。经济浪潮接踵而至,改革狂欢此起彼伏,影视与文学的交合场中,一股异化的源流却汩汩而出——这便是影视同期书(亦有“电视文学”、“电影文学”或“剧本小说”等不同称谓)。

据1997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统计,电视的收视人口覆盖率已达86.2%,电视成为大众获得信息和娱乐的首要渠道。正如格非所说:“如果说十九世纪是小说的世纪(正如十八世纪是诗歌和戏剧的世纪一样),那么,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它早已是电影和电视的天下。”[1]90年代以来,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图像化媒介已经牢牢占据话语表达与观念传导的主导权,以文字为载体的纯文学日渐式微,多元影视文化互相指涉嫁接,文学受众“分流”,形成了影视同期书在中国生根发芽的生态土壤。

一、文学创作的商品化转向

(一)目的异化,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是“为稻粱谋”。在市场运作机制之中,拜金主义与物欲主义再度蠢蠢欲动,破土而出,大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发生新新改变。文学不再像80年代那样吃香,走下神坛,回归世俗,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作家“人文地位”与“群众地位”的下降,也使得原先由“精神崇高”掩盖掉的物质缺口逐一显现。在物质利益驱动下,也为了遮掩由文学地位下降带来的“灵魂伤害”,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和文化立场出现妥协和分化,金钱利益成为写作的最终目的。

更有甚至如作家苏童,直言不讳地道出了文学与经济利益的挂钩关系:“张艺谋对我而言只是一个匆匆过客,我俩就像做生意的一样,相互之间只有买卖关系,一手交本子,一手交钱,别无其他。”[]

(二)导向异化,文学创造方向“为市场马首是瞻”。面对市场消费大众,出版商为了榨干火红影视剧的最后一点“剩余价值”,将影视同期书的目标定位即是希望满足读者“求新求异”的猎奇心理,呼唤他们重温荧屏上的情感体验,这就给知识分子创作影视同期书提供明确的导向和指引。2个“率法”——电影的上座率和电视的收视率,也成为了作家与书商是否能改写影视同期书的硬性指标,经济利润回报率是重要参数,该类书籍也早早步入了标准化、商品化流程。

二、文学表征的影视化转向

(一)形式意义积极,物欲广告醒目。书媒广告是图书发行的最直截了当的推广方式,“是指将图书作为传播媒介,通过在图书的书签、勒口、插页、护封、腰封、封面、封底上刊载宣传图文来进行信息传播的形式。”[2]不同于普通类图书产品,影视同期书十分注重在其封面的装帧设计上大做文章,设计前卫,追求一种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影视书的书媒广告传播给读者的信息主要是图書所依托的影视信息,比如媒体、导演、演员。因此,在图像选择上,为了消除读者的陌生感,那些冲击力十足的明艳剧照、超高颜值和人气的偶像明星纷纷上书。此外,封面上大多印满充满诱惑力的广告语,如“纪念版”、“首部”、“成名作”、“倾力打造”等,那些卖点突出的“XX电影同名小说”、“由XX出版社独家推出”等字样更是不容错过,有的甚至把赠送礼品也作为宣传标语,如“赠送精美书签”、“赠送光盘”,翻开扉页,还配以剧中导演、演员的签名。

(二)话语转化粗糙,视听经验再版。大多数影视同期书或是由于创作时间周期短,或是由于集体创作,文本内容根本没有经过字雕句琢的打磨,属于“速成品”,因此传达的只是那种缺乏深度的平面文化。翻开书页,你会发现影视同期书中玩耍的是“文本游戏”,剧中人物对话是其主要的文本呈现形态,而且明星访谈录,拍摄场景之类的也不在少数,更可恶的是其错字率要远高于普通书籍,草草浏览后甚至会产生在“插图海洋”中带着“字数镣铐”游泳的错觉,从影视剧到文字,粗糙的话语转化导致阅读质量大打折扣。

三、文学内核的粗俗化转向

(一)文学审美异化。小说作为语言艺术,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参与故事重构,每个人都独有权利建构自己独有的文学图景和世界,而大量图片视觉冲击却拒绝读者的审美想象的参与和介入,将读者的这种思考解读的权利进行剥夺。文学语言的含混性使得多重解读成为可能,但在那种含蓄性、抽象性的审美特征被逐渐剥离后,是人文思想的腐化,人文关怀的缺席。

小说文学可以借鉴优秀的影视艺术表现手法,拓展审美空间,但是也要抓住自己的精神思考本质,不至于淹没在唾沫横行的物欲文化、肉欲文化之中。影视同期书里表现出的文学自卑直接致使其出现一种对于影视本身的类似“审美寄生”现象,招致“精神美学”异化为“视觉美学”。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也曾指出:“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可惜的是,烂漫的视觉虚构却并未唤回现实意识,单一解读使得“思维惰性”泛滥,读者在意境不存的文本内容之中更是难以达到精神汇通、心界汇合的高超审美之境。

(二)文学属性异化。大量影视同期书早已踏入精神困顿迷离、人性深度不足的泥淖和现实困境。影视作为告知型媒体,不适宜进行详细分析、解释或说理,然而影视同期书作为良好的保存性载体,也没有展现出其应有的深度传播品性。媒介最终理应为思想内涵所服务,但在粗制画面和粗鄙语言之中,文学心灵空间一度压缩,与心理本质相去甚远,文学艺术力面临冲击,文学精神代沟正在逐渐扩张,文学灵魂正在逐渐萎缩。米兰·昆德拉更是毫不留情地批判道:“把伟大的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和戏剧不过是一种读者文摘。”[3]当代作家成一也曾满怀信心地认为:一部无法进行影视改编的小说才是真正的小说。我们不无悲伤地看到,文学作为独立艺术个体,却在影视同期书中,其独立性、自由感与纵深度正逐渐沦丧,商品属性凸显,艺术属性遮蔽,文学中心立场“漂移”,出现自我认同的危机。

四、结语

影视同期书的出现既不能够推翻原有影视作品,也不能够给文学带来益处,其自身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正亟待提升。虽然其文学价值鲜有承认,但其附属的经济价值一直靠着自己的一臂之力,将其送上各类畅销书的宝座。现在比较著名的影视同期书主要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海岩电视小说书系,现代出版社出版的“梦剧场”系列丛书,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影视同期声·小说系列”等等。

张艺谋曾表示:“我们研究中国当代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没离开文学这根拐杖。看中国电影繁荣与否,首先要看中国文学繁荣与否。”张艺谋一直认为“电影是被文学驮着走的”,可在影视同期书中,这一主导与附属关系却被颠倒。如今在中国文坛上,也鲜有如韩少功、张炜、张承志等等对电子传媒保持顽强抗拒姿态的老牌作家。影视同期书的出现,既是媒介时代娱乐把控下的消费战利品,也是文学主动拥抱经济利益的现实写照。

注释:

[1]格非:遗漏的珠子[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25.

[2]董彦,苏童.我和张艺谋只有买卖关系[N],大连日报,2004-04-22.

[3]任锋娟,刘海龙.书媒推介与书媒广告的系统性辨析[J].出版发行研究,2008(9)

猜你喜欢

异化影视文学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我们需要文学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影视风起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