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少儿广播节目现状的几点思考
2015-05-30王群
王群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少儿广播存在的主持人定位单一、媒介环境带来的压力、节目内容涉及范围狭窄等问题。指出:少儿广播应建立台际之间联动机制、摒弃关门办节目、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文章对少儿广播未来发展将出现细分化、科普艺术与人文精神并重、品牌经营多样化的趋势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少儿广播 定位 媒介环境 受众 变革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思考一:国家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广播电视少儿精品节目的投入,广播、电视和动画制作等均得到了资金支持,并取得显著进步。动画制作在政策支持和鼓励下不断创新,国产动漫作品已经深入少年儿童的心灵。同时,少儿广播节目也取得了很大进展,通过近三年的评奖也能看到,参评电台越来越多,送审节目的数量品种日益丰富,节目内容、形式、表现手段不断创新,质量明显提高,各台对办好少儿广播节目的积极进取态度逐渐显现。
可喜成果的日益显现,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不断提高少儿广播节目品质和品位的同时,能不能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加强研讨、交流、培训?在交流中开阔视野,了解少儿专家、广大受众如何看待现在的少儿广播节目,探讨少儿广播节目的定位、主持人的称号怎样才准确、能否拿出科学量化的节目评价标准等,为大家提供可探索的空间和渠道。
思考二:主持人的定位
现在少儿广播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称谓几乎全是“哥哥、姐姐”。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很少能见到真正的哥哥姐姐,这是主持人称谓的一个困惑。怎么解决?今后少儿节目主持人的定位和命名应该有一些探索和量化指标。比如:低幼节目可以到幼儿园去做,主持人的定位可以是叔叔、阿姨,也可以是爷爷、奶奶,《孙敬修爷爷讲故事》节目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做一些探索,推出一些新样板,放到幼儿园让小朋友像抓玩具一样去选择他们喜欢的节目。主持人的称谓、节目的定位、去幼儿园还是中小学制作节目等,这些都必须有可操作的量化标准。现在“哥哥、姐姐”太多了,造成的结果就是内容同质化,阻碍了创新。少儿广播节目里,“阿姨”微乎其微,“叔叔”更是凤毛麟角,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因为主持人角色定位单一,也造成了主持人语言和用声方式单一。主持人在主持少儿节目时,因为要趋同于“哥哥、姐姐”的角色定位,声音要尽可能接近于小孩,因此大部分人是通过声音挤捏的方式完成的,声音变化不大。这种想法没有太多的错误,但是平时大人跟小孩儿说话其实不是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大人和孩子说话、接触更多地还是使用日常言语方式,主持人的这种趋同或者靠近是有悖生活常识的,有想当然的成分在其中。尽管声音挤捏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拉近与少儿听众的距离,但同时也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传播效果有待商榷。有些少儿节目主持人的年龄已经偏大,声音听起来已经不是哥哥、姐姐的状态,拿出自己的本声来主持节目反而会更自然、更打动听众。
思考三:媒介环境的变化
媒介环境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改革开放之后,广播媒体资源的分配更依赖市场,发展更依托于广告收入。因此,广播应该主动适应市场,通过节目产品化改变单一的广告模式,通过产品实现新的收入增长点,主动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
媒介环境变化给少儿广播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还包括创作动力的变化。当前少儿广播节目的创作团队数量有所减少,包括中央电台的《小喇叭》节目也就几个人在做。这几个人既要承担日播节目,还要制作周播比较大的板块节目,面临的工作量和压力可想而知。完成日常节目后留出思考的时间是有限的,创新的空间也肯定有限,这使得创作团队难以持续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节目。怎样改变现状?我认为必须要有创新思维,比如动用社会的力量。广播少儿节目面对的潜在受众群是中小学、幼儿园的孩子们及其家长,因此,节目可以围绕着周围的关联人群展开筹划,把节目触角更多地伸向社会,动用社会力量来出主意、想办法,提高节目的创作动力。例如:节目中可以设置小记者这个环节,还可以有家长这个环节,甚至包括爷爷奶奶等环节。
思考四:节目内容涉及的范围狭窄
每年报送评奖的少儿节目大多涉及艺术、科普等内容,涉及道德、是非、心理等与少年儿童成长有关内容的节目比例很小。而有什么样的道德观、是非观,有没有健康的心理,对青少年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相对来说,艺术、科普类的节目好做,也好听、好玩儿,收听率会有所提高。但是有关道德、是非、心理这类节目对于孩子成长却非常重要,知识教育和道德培养不应该偏颇。
思考五:建立台际之间的联动机制
建立台际之间的联动机制十分重要。广播抱团取暖不会影响市场份额,差异化播出也不会影响收听率。有些电台也在做少儿广播剧,但是由于人员素质、能力、水平的局限,制作不出高水平的节目。可以考虑将全国做少儿广播的电台和人员组织起来,共同策划制作节目,然后资源共享。相关协会可以在这方面做些探讨。
另外,现在社会上的培训市场非常大,家长为孩子学外语、学艺术花了很多钱。电台作为一个公信力、美誉度非常高的媒体,可以引入市场化机制,组织专人去拓展市场。广播剧可以大家组织起来差异化制作,最后资源共享,也可以用商业化手段包装后推向市场。比如:中央电台《小喇叭》节目里有个“睡前故事”栏目,主持人姚科、郑晶、春天的演播非常好。这样高水平的节目如果能引进市场化机制去推广,不仅可以增加广播收入,还可以帮助父母解决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的头疼事。
扩大台际交流,引入市场机制,少儿广播节目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可以拓展。比如:制作出来的节目可以找广告商赞助,免费赠送给家长的宣传套封上印上广告公司的名号,采用奶粉、婴幼儿产品的推广手段,甚至跟着这类产品去赠送,也可以运用网络销售的方式。建立台际联动机制扩大电台的影响力,一个电台相对弱小无力,台际联动才能增强实力。
思考六: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少儿节目走入市场后,必须重视对声音、节目名称等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是对节目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
广播低幼类节目应该更多的影响家长。在这方面,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包括省级电台有可做的空间,但难度较大,而一些小电台完全可以做到。因为小城市的小学和幼儿园数量有限,而少儿节目的播出时间是固定的,完全可以送节目进幼儿园和小学,让孩子们在游戏玩耍的空档时间听广播。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方式把广播节目视频化,让小朋友们知道主持人长什么样,主持人怎样做节目。这本身也是扩大广播影响力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因为只有影响了家长,才有可能让他们带着孩子一起听广播。
另外,低幼类节目要做得深入浅出,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听得懂,因此了解幼儿园、小学孩子对节目的试听反馈是非常有益的。可以与幼儿园联动制作低幼类的广播剧、讲故事、小教学片等音频制品,既能将其作为幼儿园的教学资源,也可以丰富少儿广播节目的种类。
思考七:提高少儿广播的公关能力
在市场环境之下,要使少儿广播事业兴旺发达,做出高水平有影响力的节目,强大的公关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或者说少儿广播节目制作团队只有获得强大的公关能力,才能获得制作节目的经济支持或政策支持。在搏击市场的过程中,大家不能单单是埋头做节目,而应该和有作为的公司合作,和有品牌价值的机构合作,从而影响市场、取得更好结果。
思考八:未来发展
广播媒体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少儿广播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也必然要适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在内容、形式、经营、推广等方面主动求变。少儿广播未来的发展会出现以下一些变化:
少儿广播节目将出现细分化趋势。现在少儿广播是按低幼、少儿、青少来划分的,今后可能会有更科学地年龄段细分。节目内容也会细分,有可能出现少儿广播剧和经典故事频率等节目形态。节目越细分,市场化程度越高,影响的人群越大,也会带来一些细分化的仿效。比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开学第一课》节目,其他电台和电视台会不会仿效?做一个与它类似的广播类节目是有可能的。
科普艺术与人文精神并重。除了普及科学知识、熏陶艺术修养之外,少儿广播节目将更加注重对少儿人文精神的构建,包括对良好道德观的灌输和培养。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祖先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灿烂的精神文化财富,诗歌、散文、故事等,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节目资源。少儿广播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构建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运用广播的品牌效益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在夏令营做一些拓展训练,培养坚强的人格;在艺术科普节目中,让孩子感知真善美、拒绝假恶丑,培养健康的人格。呼伦贝尔电台做的一个少儿节目,当大人随处抽烟、乱丢垃圾,城管队员怕大人难为情不愿管时,孩子很童真的言语规劝,却改变了大人的行为。这种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健全人格、灌输公平正义观念的节目非常好,值得大家去挖掘拓展,也是广播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品牌经营多样化。北京有一个卡酷卫视,它有自己的商店,玩偶玩具等衍生产品也很多。少儿广播也一定要有自己的衍生产品。在制作节目的同时,围绕着产品的品牌开展多种经营:玩具、图书、服装、文具,甚至主题乐园……充分发挥品牌价值,利用商业化运作,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反哺少儿广播。
节目推广多渠道化。依靠单一媒体的时代已经过去,几乎所有的大众传媒,包括广播、网络、电视都在通过其他媒体扩大自身宣传范围和力度。少儿广播也应该充分利用广播以外的传播平台,开拓更多的传播渠道。电台应该运用自己的网络资源和新媒体资源,制做更丰富、更适合在线收听的少儿节目,为孩子们造梦,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栋梁之才。
(本文编辑:刘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