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爱育爱”德育理念的构筑与实施

2015-05-30黄仁发

职业·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爱的教育中职学生

黄仁发

摘 要:面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出现的仪式化、教条化的问题,将爱的教育理念融入德育工作,重新调整德育方向,构筑“以爱育爱”的德育理念,将培养一个富于爱、能够感悟爱、践行爱的人,作为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爱的教育 德育理念 中职学生

爱是至善的体现,是做人的根本德性,对爱的体悟与践履是理想人生的重要内容,是帮助一个人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方式。而一个人对于爱的认知和理解则极大地依赖于教育特别是德育的熏陶和养成。德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育成一个人的德性,塑造一个人的心性,使其成为一个具备健康人格的“理想的人”。因此,在此意义上真正的教育就应该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也应该成为德育教育中的应有之义。

一、爱的教育在中职德育工作中的必要性

1.预防、化解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

中职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容易面临各种心理问题,诸如抑郁、焦虑、厌学、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不稳定、叛逆对抗等。在这一成长的关键时期,正确处理、化解学生出现的以上心理问题,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对这一问题给予了更多关注,心理辅导制度和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被越来越多的引入校园。但仅仅依赖于制度和人员配备层面的改进,还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期的德育工作实践证实,解决此类心理问题,学生的信任和配合程度直接决定了解决效果。而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和配合,就需要借助爱的力量,用爱的教育感化学生。

所谓爱的教育,即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从爱的立场出发,既以爱为内涵,也以爱为目的,从内至外感化学生,真正进入学生内心。在此过程中,师生间不仅建立了信任,学生也从教师身上学习了释放和回馈爱,从而形成良性互动,不仅预防和解决了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使得德育工作成为师生共沐其中的爱的教育。

2.破解中职学生成长困境

一段时间内,对中职学生和普高学生一视同仁,像培养普高学生一样培养中职学生成为了教育系统内的共识,但这种共识却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初中教育的弊端,即缺乏差异化,反而违背了平等对待的初衷。

中职学生在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初中阶段因为个人特长和兴趣的差异,而处于劣势,又因为初中教育缺乏差异化管理,而失去了发展个人专长的机会,因此个人发展和信心都在这一阶段受到了抑制。中职阶段的教育尤其是德育,必须帮助他们克服个人成长的困境,摆脱升学失利的阴影,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重新出发,而不是重新回到与普高学生一致的德育培养老路上来。因此我们将爱的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题,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3.纠正功利化的教育理念

中职教育不是普高教育的补充,而是人才培养的另一种途径。但长期以来由于培养理念过于窄化和功利化,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人发展都受到了影响。

考核人才的标准不仅仅限于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持续发展能力都在考核范围之内,简而言之,必须首先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进而才能成为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以爱的教育为入口,对学生先进行成人教育,而后再开展成才教育,既是符合人才培养的逻辑,也是对功利化教育理念的纠偏。因为爱的教育是一种内化的、隐性的教育。

二、“以爱育爱”德育理念内涵

有效的德育工作需要明确的德育理念指导,从现实情况和以往经验出发,学校通过将“以人为本,以爱为先”作为指导思想,将“引导+感悟+理解”作为实践准则,将“先成人,后成才”作为德育目标,构筑起“以爱育爱”的德育理念。

1.“以人为本,以爱为先”的指导思想

爱的唤醒和传递,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因此在实践“以爱育爱”的德育理念时,必须首先立足于人本身,即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的考量跨度,做更长远的规划。而以爱为先,则是在德育实践中,一方面将爱的体验和认知作为教育的先导内容,另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过程中首先秉持关怀和爱护的态度,以爱的方式对待学生。

2.“引导+感悟+理解”的实践准则

传统的德育把鲜活的道德实践转换为文化的知识和规范,多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传播,缺乏体验性和真实感。在实践“以爱育爱”德育理念的过程中,我们着力通过创设一种客观、真实的道德情境,让教师在这种情境中开展“爱的德育”,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亲身体验和感悟,自觉提升自身的人格力量,从而实现德育的根本目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以积极引导、倡导感悟、鼓励理解作为三大实践原则,使得爱的德育变成师生双向的、可参与、可感受的教育活动。

3.“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目标

“以爱育爱”的德育理念以“爱”为核心,关照的是人的终身发展,因此我们将“先成人,后成才”作为育人的目标。不追求德育工作的“立竿见影”,而是把中职阶段的德育自觉地纳入学生个人发展和人生规划的整体过程中。秉着“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通过爱的德育,塑造学生的心性和人格,使其具备感受和传递爱的能力,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进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通过专业学习,成为一行一业中的可用之才。

三、“以爱育爱”德育理念的实施

为了更好地落实“以爱育爱”的德育理念,学校开始实施以爱心教育、榜样教育和成人教育为核心的德育ABC工程。

1.德育ABC工程之A——爱心教育

爱心教育作为德育ABC工程的首要内容,灌注了“以人为本,以爱为先”的指导思想,通过爱心家访、爱心助学、爱心义卖、爱心义工、爱心讲堂等活动,生动形象地将爱的德育希望所传达的家国之爱、社会之爱、他人之爱和自我之爱呈现在学生的身边和眼前。

通过建立学生个人情况及心理档案,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每一阶段的表现,组织定期的爱心家访,尽力为家庭存在经济困难的学生排忧解难,尽力帮助与家人存在沟通困难的学生。从内心出发关怀学生,既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拉近学生与家人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存在的爱。

设立由学校优秀毕业生出资的蓝领基金,作为爱心助学款项,支持学有所成的毕业生回馈母校,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前辈学长的关爱,同时直接领会感恩和回馈的意义。

我们借助爱心义工项目和爱心义卖活动,让学生走出自我的小天地,学会用实际行动帮助同学、朋友,乃至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群。让爱的行动和付出,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让爱在校园内外流动起来。

建立爱心讲堂机制,既鼓励校内的学生和老师分享爱心故事,也邀请校外爱心人士为学生讲述“爱”的经历和经验,让学生进一步分享和咀嚼“爱的味道”,将爱心教育的内涵和作用进一步深化蔓延。

2.德育ABC工程之B——榜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榜样的选取上,榜样对象首先必须在整体人格上健全高尚,其次才考虑事业上有成就的,范围基本限定在学生可以实现见面交流的人群内。此外,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也适当在学生中选取部分品性和能力都相对优秀的学生作为校内学习榜样。

通过学校的社会资源,在各专业对应的行业和企业中,聘请品德和能力出挑的专业人士,委以校外辅导员的身份进校与学生交流,课余带学生实地参观自己的工作环境,了解自己的工作状况,实地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举办“感动校园”十大事迹评选活动,在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家长层面选择符合要求的榜样人物,挖掘榜样人物故事,通过校报、文明橱窗和校内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

充分挖掘优秀毕业生资源,采访毕业生奋斗经历和故事,汇编成《学子风采》一书,作为每个在校学生课外读本。同时,定期举办优秀毕业生论坛,让优秀毕业生回到在校学生身边,讲述他们当年的求学经历和走出校门后的职业发展道路,以真实经历和生动讲述感染学弟学妹。

3.德育ABC工程之C——成人教育

“先成人,后成才”的德育目标,将“成人”确定为学校德育的基本底线和要求,即学生必须首先通过德育教育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

为此,学校建立了“社校联动预警机制”,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督促学生的个人成长,变被动为主动。“社校联动预警机制”包括学校四支“预警队伍”,分别是干部队伍、班主任队伍、青年团员队伍和社会预警员队伍,实行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和值班干部住进学生寝室制度,对班级情况每天进行详细记载,加强校园周边、寝室巡逻,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并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帮教全员预警,周密细致、环环相扣,保证提前发现问题,及时消弭问题。

开展“触动灵魂”的警示教育。每学年,定期组织部分新生参加警示教育。参加警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红色预警对象,同时为了打消这些同学的戒备心理,各班班长等主要干部也都参与。如带学生参观看守所、羁押罪犯现身说法、看守所干部法制讲座、带学生参观羁押罪犯就餐等。警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生动的反面事例,给部分学生以思想的警醒、灵魂的触动。

密切联系学生家庭,建立家校联动机制。以书面、电话、见面等多种形式,保证与学生家长的定期交流,既向家长传递学生个人情况信息,也向家长争取支持,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邀请专业团队开设心理知识辅导班和家庭教育辅导班,并鼓励家长参加。从学校到家庭,时时渗透德育,事事交织德育,为形成“全员育人”的大德育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建春.爱的教育的偏离与匡正[J].职教通讯,2012(50).

[2]张军凤.爱的教育:一种大德育观[J].中国德育,2007(11).

[3]张冲.教育智慧:具有爱的教育思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1(1).

[4]鲁丽平.论爱的教育实施途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

(作者单位:宁海县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爱的教育中职学生
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与升华
教育要行走在爱的脉络里
《爱的教育》对中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诗词鉴赏对中职学生德育的提升作用探讨
走进陶行知 笃行爱的教育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爱在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