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下的教学资源协同——以《品牌设计》课程建设为例

2015-05-30楼文青

东方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品牌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跨学科

楼文青

【摘要】本文从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下的新课程尝试出发,重点阐述以项目带动教学,提出了《品牌设计》课程的内核和课程改革思路;同时结合大学产学研的机制,实现教学资源协同的设计教学实践,对如何深化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教育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教学资源协同;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背景

随着设计实践内容的深化,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目标和职能随之发生改变:从原来重理论、重技术的教学,转变为重启发性、重独立性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品牌设计》作为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被安排在大三阶段,它是通往品牌设计策划这个职业方向的核心课程。近些年来《品牌设计》课程出现诸多问题:1.任课老师单打独斗,创新无力。2.专业间课程界限无法逾越,课程孤立封闭。3.仅靠教材上滞后的经典案例,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品牌设计的本质。课程的实际目的被一份标准化的作业架空。新的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呼之欲出。

以产学研中心为平台,走向教学资源协同的新课程模式是积极解决应对以上局限的新尝试。具体方式是:撰写新的教学大纲,带来新的课改方向——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实践,将课程内容定位为实际设计项目,邀请行业知名设计师和本院教师合作上课,拓展教学资源,以弥补课程盲点。通过案例和实践参与,使学生不光理解知识点,更具备创造性的应用设计原理、设计技能,解决企业形象传播问题的能力。此课程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培养、设计习惯养成以及毕业后从事设计工作都起着直接作用。

二.课程改革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品牌设计》课程中跨学科知识点众多,学生无法理解和应用。

2.学生无法做到知识点到能力转化,设计能力与行业应用需求脱节。

3.多数学生缺乏良好设计习惯和职业素养,责任心弱,岗位胜任力差。

4.传统教学评价机制相对封闭,无法公平合理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5.实际项目的课题往往被市场非专业因素影响,如何保持高校教学专业性。

三.课程建设思路

本次课程建设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总结近四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基础和相关研究,参考外国品牌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结合当前社会行业发展需要,协同各种教学资源,以克服和完善原有课程的不足,最终实现以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能力和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完整的、可操作的、可推广的课程。

1.封閉式课堂教学转向为开放式项目参与

不同于基础类课程,《品牌设计》课程不再是简单的技能、知识的传授与训练,更多强调学生利用三年所学解决实际企业形象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目标决定课程必须走向开放式教学参与实际项目。

2. 真枪实弹的设计氛围重塑学习状态与习惯

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除了老师和同学两个角色之外,还有项目的甲方,以及在策略上提供帮助的专业公司。他们在课程的前期方案调查,中期策略协助,最终的作品考评上都有参与。教学现场也不再局限于课堂,部分课时在客户主场,部分在策略公司,部分在展览现场等。这样真枪实弹的氛围,不同于同学们以往的学习体验,自然而然他们自我的定位、要求、和责任感都会提升,进入真正的职业工作状态。

3.团队意识的增强,同时深化个性化培养

品牌形象课程由于工作量大,采取团队合作方式完成目标。由于学生特长不同,性格各异,团队合作中会自然而然分化出发言人、总协调、执行人等等不同分工。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关系既是合作共赢也存有博弈竞争。以此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同时深化个性化培养。

4.多重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结合,激发学生个体特长

由于各个学生能力不尽相同,团队合作中的分工也应人而异,因此在成绩考核改革中,采用技能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相结合。成绩评定由课程指导老师、企业代表,专业公司的专家共同完成。既有师生教学关系,还有甲方和乙方关系,共同评价和验收学生完成的任务,如有最终录用,额外给予奖励的机制,激发学生个体特长与学习积极性。

四.课程建设方案

1.修改培养方案,实现跨专业跨学科课程合作。协同学院内部教学资源。

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加强了课程体系改革,将《包装设计》、《创意表达》、《网页设计》等6门课程组合成品牌设计课程群;

同时在具体课程时间安排上,《品牌设计》和《创意表达》课程平行开展,形成课程互补,实现课堂教学协作。

培养方案里新增三个拓展模块:1广告与传播拓展模块、2展示空间拓展模块、3多媒体拓展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修广告、动画或展示设计的专业课,促进综合设计能力提升。经过重新整合的跨专业跨学科各课程自成体系又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给品牌设计课程的改革做好了铺垫与拓展。

2.整合师资队伍。采用校内外导师组集体指导,主管教师负责的指导方式。

实际项目往往牵涉到若干学科、若干职能部门。为了更好完成任务,除了邀请跨专业的校内导师,同时还会利用实践平台,与合作单位开展设计协作。借助合作单位资深设计师、资深市场顾问,配备给每个学生团队,对每组进行职业化的设计辅导和设计管理。课程主管老师把控整个课程进度和教学效果。这种形式既可以交叉融合各种观点、宽广思路、全方面教学、又可以有效避免因某位校外导师的工作忙碌而产生的指导效果问题。

3.协同合作企业和机构,资源互动,深化产学研实践能力。

产学研的前期实践中,以工作室为单位的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专业已与本地多家公司、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它们提供了许多高校本身无法达到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环境、实际案例、学习材料、师资、政策、教学后援系统等。尤其是当地文化产业的核心机构,给课程实践提供了很好的项目来源。文化是一种珍贵的创作资源,特别适合和高校相结合。学生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设计去创造价值,特别是给文化创造价值。

4.整合教学方法。“超级整理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超级整理术”是源自当代日本设计师佐藤可士和的高效工作方法论和设计思维模式。其宗旨在于透过对复杂信息的辨别与整合,提升设计效率与精准度。通过这种方法的训练,弥补艺术类学生逻辑能力弱,工作条理性差、时间观念模糊等传统缺陷。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也规范了自身的设计习惯。

5.协同多重评价机制。公开课程成果展览,检验课程建设效果。

最后作品汇报、分数评定都向企业和各协同单位开放。通过成果展览的方式,直观的展示课程建设效果。整理与总结,将课程前期探索经验与成果理论化落实。慢慢形成探究式的作品积累,最终完成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与推广。

五.课程成果

1.整合课程学习资源。课程教学方式更开放与多元,实现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教学思路,接触行业现状。

2.加强课程项目的选题与跨领域合作,并保持高校工作室的探究式学习氛围。

3.以点带面,相关课程授课合理采用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4.学生优秀作品成果展

5.学生优秀作品参加比赛并获奖;

6.分析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完善教学实践,形成教学研究报告。

7.围绕本土文化,形成课题组,完成作品积累与出版。

六、结语

《品牌设计》课程新教学方式探究立足于产学研协同中心的平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导向,为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个有益于思维、试验、创造的空间。课程核心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设计经验,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个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猜你喜欢

品牌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李双设计作品选
高瑞品牌设计策划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韩国品牌设计的表现特征研究
长沙远行品牌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