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城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5-05-30陈志平李立

当代农村财经 2015年5期
关键词:石城县村庄社区

陈志平 李立

农村社区是由一定的地域人群、按照相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行共同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所构成的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强化设施功能、完善农村服务的平台,在农村社会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社会建设的基本载体和工作切入点。本文结合江西省石城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石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自2004年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石城县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根本出发点,把探索农村管理体制创新,推进农村新型社区为着落点,通过强化执行村庄整体编制、基础设施全覆盖、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体制机制探索推进等方式,持之以恒、年复一年地坚持,逐步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社区。据统计,全县10个乡(镇)、131个行政村、1556个村小组,历年完成省批新农村建设点594个,有农村社区85个,其中精品社区5个。

(二)新型农村社区类型。

一是中心村带动型。村庄或村小组因经济实力较强或人口较多等因素,在改造过程中,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形成村庄融合;有的因政策捆绑,如深山移民搬迁的方式,进一步加快社区形成;有的因撤乡并镇后遗留,自发形成的社区圈。

二是区域积聚型。突出地理位置优势,按照地域相邻、规模适中的原则,以特定区域为界限,将多个村小组合而为一。这种模式主要是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

三是城乡联动型。主要是以靠近乡镇圩镇周边的村庄为主,结合推动镇村联动需要,逐步形成的社区。

四是经济辐射型。当地经济相对发达或区位优势明显,造成人口集聚,通过改造建设,逐步形成的社区。

(三)主要特点。

一是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围绕“主攻旅游”发展战略,全域性、全景式编制县、乡镇及村庄规划,做到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在建设之初,努力整合政策、资金有目的性和倾向性对中心村、大村庄进行打造。突出“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建设,在优先完成“改路、改水、改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村庄改房、改栏、改环境。同时,围绕当地“山水、历史文化、特色产业”作文章,充分挖掘地方优势,进一步突出村庄亮点、打造精品。

二是配套服务功能齐全。加快文化活动、医疗卫生、警务调解、农资超市、便民服务、休闲广场等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向农村社区延伸。如:借助村庄原有祠堂整治变成农村活动中心,配以完善农民培训学校、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农民书屋等文化场所;完善体育设施,新建篮球场或乒乓球场,增配体育器材;建立农村村点便民服务点、信息服务站、农家超市等。

三是管理机制日趋跟上。建立农村社区“一会五站”(“一会”,指社区理事会;“五站”,指公益事业服务站、社会扶助救助站、民间纠纷调解站、环境卫生监督站、文体活动联结站)和发挥“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知识分子、老复员军人)作用,通过制定工作制度以及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学习、会议、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使农村社区管理有章可循;群众自发组织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继续发挥作用,聘请保洁员,管理推进社区农村清洁工程,实现社区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创新活动载体,创设了“七到户”和“六民工作机制”等活动载体。“农村党员七到户”是指通过村组党员建责任区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方式,实现党的政策法规宣传到户、思想教育深入到户、市场信息传递到户、致富技术帮教到户、民事纠纷调解到户、防灾救灾动员到户和解决实际困难到户。“六民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建议民提、决策民定、承诺民督、过程民管、绩效民评、干部民选”,让党员、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直接参与管事、管钱、管人,提高基层重大事项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增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

四是社区邻里和谐稳定。制定乡规民约,发挥村民理事作用,引导村民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谦互让、互帮互助;制止打架斗殴、非法宗教、偷盗等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群众矛盾,消除治安隐患,做到小事不出村;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培训载体,根据各社区产业特点,开展社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广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赌博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二、石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石城县所发展的社区,仅算是农村村落社区,与真正意义的农村新型社区相比,还存在很多差异和不足:

一是社区管理运行机制与现行的行政区域管理体制有冲突。由于社区范围的界定,社区理事会管理公务事务与原先的行政区域管理村委会体制相矛盾,无法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是各级层面向基层社区建设提供硬件配套项目太少。相应的配套设施落实的政策项目,真正落实到位的毕竟还是少数,无法满足村落社区建设,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步伐。

三是农民群众自主参与社区管理的民主意识薄弱。社区的配套公共设施完善后,群众在对公共设施的管理运行上只享受带来的便利,没有真正认知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诸如公共的健身器材的维护、农家书屋的书籍管理、农民培训学校的器材保管等一系列问题上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进行试点,打破行政区域“束缚”。建议打破当前与社区发展已不相适应的行政区域束缚,设置与行政村相平行机构,社区由服务机构转变为行政机构,纳入乡镇行政管辖,重新界定社区范围、人口,确定“一会五站”社区行政机构,从行政划分上解决农户行政管理“难”局面。

(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创收。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建立以产业园区为基点、“一区一品”为目标、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企业加工为龙头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结合生态、人文、历史、旅游、民俗等亮点元素,突出发展生态观光、人文传承、农家生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社区“农家乐”。

(三)探索建立多元化保障机制。建议以重新界定划分社区行政区域为前提,同步统筹安排社区转移支付,根本上解决社区村民自治有义务无报酬的局面;强化政策、资金对社区扶持力度,逐步加快与农民需求相适应的公共设施建设,筹措资金保障设施后续管理;鼓励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入社区建设管理,如新建社区养老院、农资超市;市场化推进社区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等。

(四)进一步探索社区自治管理机制。在继续巩固完善社区“一会五站”管理模式的前提下,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围绕“强基、连心、模范”三大工程,社区根据自身实际,试点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

(五)加快提升社区全民综合素养。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养,提升社区农民自治参与管理能力为出发点,以健全和完善社区培训学校为基础,突出重点强化社区农民产业技能知识、权利与义务、乡风文明等内容的培训,真正营造并形成社区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好风气。

(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猜你喜欢

石城县村庄社区
社区大作战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石城进入采莲季
石城县烟叶采烤分一体化与传统模式对比分析
清代赣南农村的地权流转——以石城县契约文书为中心
村庄在哪里
清代石城县黎正进士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