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佳木斯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5-05-30谢铁军李高峰

当代农村财经 2015年5期
关键词:佳木斯市村干部美丽

谢铁军 李高峰

2014年以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抓住国家实施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历史契机,广泛发动和组织农民自主建设美丽乡村,着力破解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老问题,趟出了一条以农民为主体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子。

一、着力消除“四虑”,让美丽乡村建设可以“议成事”

佳木斯市郊区针对农民在一事一议过程中的种种顾虑,对症下药,最大限度地发动农民,较好地解决了美丽乡村建设中“事难议”、“议难决”问题。

顾虑之一:建设美丽乡村是不是真的能给农民生活带来改变?农民是最讲实际的,只有先看到利益或效果,他们才会相信并参与。为调动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佳木斯市郊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组织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到率先“美丽一步”的村屯参观学习,让农民身临其境地感受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西格木乡平安村是全区先行先建的五星级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典型,村容整洁、村民富裕、村风文明、管理民主,全区组织各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多次到该村参观学习,使大家受到巨大触动。莲江口镇万庆村的村民实地考察后,纷纷找村干部“说事儿”:区里支持我们建设美丽乡村,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我们也不能落后,否则“过了这个村儿,可就没这个店儿了!”农民心中想要过上幸福生活的激情,被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点燃了,实现了从“要我美丽”到“我要美丽”的根本性转变。

顾虑之二:建设美丽乡村能不能有效实现村民整体利益?建设美丽乡村,哪个项目先干哪个后干,房屋院墙哪个该拆哪个该留,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往往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如何消除分歧、凝聚共识,佳木斯市郊区给出的答案就是讲民主,让农民自己说了算。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伊始,郊区就确立了“四不投”原则,即村两委班子没有积极性的不投、村民代表会没形成决议的不投、《村规民约》执行不好不能出工出劳的不投、没有垃圾填埋场及粪便处理设施的不投。在议事过程中,郊区各村严格履行一事一议程序,先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形成共识,然后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统一思想;会议形成决议后,由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分片深入村民家中做动员工作,打消村民的种种疑虑;最后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并在会上发放征求意见表,由每户当场签字认定,只有村民都同意了,这个村才能搞美丽乡村建设。个别村民仍不认可的,村干部再找其亲朋好友进行沟通,打通议事的最后通道。长发镇正合村将党员和村民代表分片,每人包一条街道,逐家逐户做村民工作,有一户村民因涉及自家围墙需要拆除提出反对意见,村书记带领村两委班子全体成员到其家中做思想工作,最后使这户村民认识到不能因为自己一家耽误了全村建设的大事,自己动手拆除了围墙。

顾虑之三:建设美丽乡村会不会成为村干部谋取私利的手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些村民担心村干部不真心给村民办事,而是打自己的算盘,在项目承包等过程中为自己谋利。为此,佳木斯市郊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严防不正当利益介入,努力把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成为廉政工程。区财政筹集的补助资金不再拨付到乡镇及村屯,直接由区里统一组织集中采购沙子、水泥、边沟U型槽、道板砖等建筑材料,并按工程进度统一配送到各村。村内公益项目建设不请工程队施工,而是由村干部带领村民自己干、自己监督,所有环节都公开透明,从而彻底打消村民担心利益介入、层层发包形成不正当利益链条的疑虑。同时,区直部门和乡镇干部驻村督导,配合两委班子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出现“一言堂”等问题。

顾虑之四:建设美丽乡村会不会半途而废、不了了之?一些农民担心美丽乡村建设,会不会像以往农村环境整治,刮一阵风、下两滴雨,最终成了“半拉子”工程。为打消这一顾虑,佳木斯市郊区召开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区乡村三级通过网络、广播、板报、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区委书记带头深入乡村30多次,各部门深入乡村100多次,与农民面对面交流美丽乡村建设,表明党委政府的决心,打消广大农民的疑虑。在组织推进上,制定下发《郊区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实行区级领导包扶乡镇、区级部门帮建乡村、乡镇干部驻村指导等制度,特别是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让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政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动真的、来实的。

二、着力克服“四难”,让美丽乡村建设能够“干成事”

佳木斯市郊区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充分发挥农民智慧力量,较好地解决了公益事业建设中的“决难行”问题。

(一)克服“资金筹集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首要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按照佳木斯市郊区试点村实施方案中确定的建设内容进行测算,共需建设资金1.2亿元。为此,他们多措并举,有效地保障了资金需求。一是政府以奖代投补一块。郊区在保证涉农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2610万元,自筹资金3360万元,通过以奖代投方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先干先补、多干多补、不干不补。针对部分村集体缺乏积累租不起必要的施工机械设备问题,乡镇政府帮助村里解决100多万元的租赁费用,减轻了村集体和农民负担。二是出工筹劳顶一块。针对让农民自筹资金难度大的问题,郊区采取有效措施,发动农民出工筹劳。据统计,25个试点村共出工筹劳12.3万人次,按每日每个标准工150元折算,相当于筹集资金1838.7万元;出车12876台次,按每个车工每天300元折算,相当于筹集资金386.3万元,全区出工出车累计筹资达2225万元,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三是精打细算省一块。郊区在推进建设过程中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始终坚持能省则省。由区政府集中采购建筑材料节省了715万元,农民自建节省了工程发包所需的工程队利润1800万元,减少了发包承包等中间环节税费630万元,规划设计费、运费和场租费节省600多万元。为解决建设所需技术问题,不少村把在外务工有技术的家乡人请回来进行技术指导把关,有的只拿很少报酬,有的甚至一分钱都不要,既节省了费用,又保证了质量。

(二)克服“出工筹劳难”。为调动农民出工筹劳积极性,佳木斯市郊区鼓励各村制定出台了行之有效的“土政策”,对出工出劳积极性高、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主动性强的村民,在泥草房改造、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参军、协调贷款、机动地发包等方面,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不愿出工出力,甚至无端找茬、设置障碍的“屯大爷”、“无赖”、“刺头”等在上述方面则无优先,甚至被村民孤立,因而形成了主动出工、出劳、出车参与建设的良好局面。在开展出工筹劳过程中,他们对不同情况给予区别对待:一是劳动力普遍出工筹劳。启动实施的25个试点村中,要求每个劳动力都出工筹劳,并且对村民出工筹劳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二是特殊人员免除义务工。对残疾人、低保户以及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由村委会张榜公示一周,村民无异议后免除义务工。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出钱雇工。对外出务工人员,一般要求回村出工,回不来的则由其亲属帮忙出工,由外出务工者按标准付给出工者一定的报酬;对既不回来出工、也不愿出钱的,村委会则从打工者的土地转包费中解决其出工钱。四是村干部带头出工。各村干部抢在先、干在前,用实际行动给村民做示范。草帽村支书杨明泰已60多岁,为给村民做出样板,他找来亲戚朋友共计36人出义务工,每12人为一班,3班倒干了9天,先行修出高质量水泥路面1000多延长米。村民看后深受感动,说我们再不干就对不起老杨!在杨支书的带领下,该村项目建设非常顺利。

(三)克服“清障拆迁难”。由于过去村屯缺乏规划,建设杂乱无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必然会遇到农民家里围墙、圈舍、房屋与整体建设相冲突的情况。为此,佳木斯市郊区充分发挥村干部的示范作用,许多村干部带头拆除自家及亲属家占道的房子和院墙等障碍物,四丰乡四合山村书记韩东升主动拆掉了父亲占道的房子,平安乡双兴村支书陈维中带头拆掉几家亲属的院墙,在村干部实际行动的感召下,不因一家一户耽误全村建设逐渐成为了广大农民的共识,纷纷主动拆扒,为美丽乡村建设开道。对清障拆迁中遇到的问题,佳木斯郊区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为解决养殖牲畜影响村内环境卫生的问题,一些村拿出村边的废弃地,免费让养殖户另建畜舍,无空地的村则由乡镇政府无偿提供建材就地建设化粪池,解决养殖污染问题。为解决村民多占宅基地影响村内道路及边沟建设的问题,乡镇政府派房产和土地部门到现场,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重新核实,村民多占的部分按政策要求退回。为解决柴草垛影响村容村貌的问题,村里原来有预留地的,动员农户迁至预留地,村里没有预留地的,鼓励农户走秸秆固化之路或以其他能源替代。

(四)克服“质量把关难”。建设美丽乡村是惠及广大农民新生活的幸福工程,质量如何备受农民关注。为了把好事办好,佳木斯市郊区在把住质量关上动了不少脑筋,想了很多办法。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条件、产业发展、文化习俗、村民需求等状况,坚持“一村一策一方案”的原则,突出村庄的个性特色,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有机融合,编制了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防止“盲干、乱干、瞎干”等现象发生。二是统一建设标准。确定村内道路、边沟和路肩要全部达到硬化标准,村内主街宽度原则上不低于4米,巷道宽度原则上不低于3米;道路两侧无裸露地块,选择适合的绿化树种,乔、灌、花、草相结合;设立专门垃圾填埋场、粪肥堆放场和柴草堆放场,垃圾、粪便、柴草垛“三出村”率达到100%。三是实行村民监督。在各村组建由老干部、老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美丽乡村建设监督小组”,由区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工程监督管理培训,合格后挂牌上岗,分片监督工程进度质量。多数村民也都主动参与到质量监督中来,道路施工延伸到每家每户,各家各户都盯着看,生怕偷工减料出现质量问题。长发镇东胜村村民发现一车沙子中含土,立即要求供货方退回;该村义务监督员贾万武起早贪黑在工地,U型槽不正,现场要求矫正,混凝土厚度不够,当场要求施工者加厚。村民自己全过程监督,放心托底,过去的种种质疑没有了,既严把了工程建设质量关,又防止了不正当利益介入的腐败问题。

三、着力用好“四策”,让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有人管”

农民不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更是美丽乡村建后管护的主体。目前,佳木斯市郊区试点村的村内公益设施项目大多已经建设完成,后期的管护和保洁任务十分繁重。为此,郊区着手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努力做到建得美、管得好,较好地破解了“谁来管”问题。

(一)实行门前“三包”。参照城区管理模式,佳木斯市郊区在各村建立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机制,将每一条道路、每一棵树木的管护都落实到村民人头,形成了一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农民共享、长效管护农民共担的管理机制。沿江乡三连村尊重群众意愿,突出农民主体地位,鼓励农民出工出劳,村里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农户自家房前屋后必须保持清洁,树木由本户看护,死亡和损坏由本户补种。

(二)修订《村规民约》。佳木斯市郊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指导各村重新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并编成顺口溜、印制成图板,摆放在村内显著位置,村里做到违者必究、违者必罚,形成有公信力和约束力的农民自主管理条约,“爱树木,清道路,门前三包要管护;倒垃圾,不随意,砖瓦杂物摆整齐;粪便堆,及时清,家家户户好环境;清冰雪,要主动,积极参与路畅通”等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内容,已成为村民没事念叨的家常嗑。

(三)组建保洁队伍。为提高管护水平,佳木斯市郊区各村都成立了保洁队伍,设立专兼职保洁员并配备保洁车辆,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无盲点。他们注重发挥学生、妇女、团员作用,区教育部门鼓励中小学生争做卫生监督“小管理员”,妇联在妇女中组建“巾帼志愿者环境卫生监督服务队”,团委建立起“美丽乡村卫生先锋队”,形成了环境卫生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四)完善环卫设备。佳木斯市郊区准备对管护保洁工作突出的30个村各奖励一台小型铲车,切实强化建管并重的导向,鼓励各村建立长效清运垃圾机制,保持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思路一变天地宽,佳木斯市郊区的创新实践,加速了当地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性成效。一是乡村面貌改变了,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民积极美化房前屋后,重新布置院落,摆放更新花草,房屋及土地等财产也相应实现了增值。二是干群关系改善了,村两委班子真心实意、公正公平为群众办事,威望和地位大大提升,基层政权得以巩固,深得群众拥护。三是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加深了,农民说过去村里的面貌谁也改变不了,还得是党和政府为我们解决,发自内心地感激党和政府。四是村民公德意识增强了,村民说建设美丽乡村既是人改变环境,更是环境改变人,村民互相监督、爱护公共设施、讲究家庭及个人卫生已成为乡村文明之风。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村处)

责任编辑:洪峰

猜你喜欢

佳木斯市村干部美丽
为孩子纺织幸福童年
——佳木斯市第六小学教育剪影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佳木斯市生猪产业发展问题的探讨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佳木斯市连续四年荣膺“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
十二五”期间佳木斯市污染源排放状况分析
当前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的思考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