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 一个馆长的多种维度
2015-05-30谭秦
谭秦
事实上,陈履生长期在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人民美术出版社担任重要角色,直到后来任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主持了一系列重要的国外著名博物馆展和国内二十20世纪艺术大师展时,他的名字才为越来越多的公众熟知,当然也吸引了长期从事艺术评论界的我,并且关注到他作为“油灯收藏家”、“书画家”的层面。
今次有机会为《财富堂》杂志(上海新民集团高端月刊)撰写“封面专题”,有幸更加深入、全面地梳理了他作为摄影家、博物馆家的维度,了解到他在生活中、创作中的细节,以及他对科技产品的喜欢却不贪恋,对艺术挚爱却不功利,对故乡的赤子之情和对文化事业的精诚努力等种种,也成就了本文。
博古·通今·晓外·创新的大家
这对于陈先生来说不是溢美之词。所谓博古,是指对历史线索的深度熟悉,他的艺术理论、油灯收藏都是从远古直到当代;通今,是他对中国现当代的艺术创作变迁如数家珍;晓外,则指他经常往来于世界各地,有高层、深入的交往,有眼力、资讯的能力。
他是南京艺术学院第一届中国美术史专业的研究生,主要导师林树中先生(1926-2014)擅长绘画,更是六朝陵墓雕刻,至唐宋绘画及考古,海外藏中国历代名作的大学者,另外两位导师其一是1930年代中央大学艺术系徐悲鸿的高足刘汝醴先生(1910-1988,画家、美术史论家,著有《苏联艺术史》、《古埃及艺术》、《英国水彩画简史》、《桃花坞木版年画》);其二是1930年代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与庞薰琹一起倡导新美术运动的温肇桐先生(1909-1990,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绘画艺术》1955年版、《中国绘画批评史略》1982年版、《顾恺之新论》1985年版)。他的毕业论文《论汉代神画中的两对主神研究》(1985年)是通过读书和对照汉代艺术遗存,研究伏羲、女娲和东王公、西王母两对主神系统。在此基础上,紫禁城出版社(现故宫出版社)1987年出版了他的专著《神画主神研究》,更加印证了他在此领域的高度。
自研究生毕业,他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了17年,曾任古典美术编辑室主任,对清代四王、扬州八怪、西藏美术、台湾美术以及近代的齐白石、傅抱石等大家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2002年调到中国画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一边主持日常工作,一边从事绘画实践和思考。两年后调任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学术二部主要为民间美术方向)。他著作等身,其中《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以“艺术”的名义》、《红旗飘飘 二十世纪主题绘画创作研究》(耗时6年,涵盖1500多位画家近4000幅主题绘画作品)等著作的出版,又奠定了他对新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高度和地位。
2004年起他开始在中国美术馆任职,五年多来主编《中国美术馆》月刊,举办过“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更深度参与了“美国艺术300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纪念特别展”(日本)、等重要展览和学术活动。2010年3月,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进入收尾阶段,他赴任馆长助理,11月任副馆长,分管展览事务,学术研究,新媒体等。2011年的德国18世纪《启蒙的艺术》;2012年的“瓷之韵 大英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展”;2013年的“道法自然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名馆·名家·名作卢浮宫博物馆绘画精品展”,“从鲁本斯到凡·戴克——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展”;2014年的“法国五大博物馆特展(弗朗索瓦像、路易十四像、雷诺阿、毕加索等精品)”,“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列夫-托尔斯泰专题”,“玛雅文明”;延续到今年的“罗丹雕塑回顾展”,即将举办的俄罗斯巡回画派展等大展都与他的辛劳密不可分。中国的黄胄、李可染、潘天寿、刘开渠、蒋兆和、陈之佛、石鲁、黄君璧,以及今年4月28日将要举办的西泠印社社长、艺术家、国学家饶宗颐百岁艺术展都有他的心血。
而今陆续实现的官方网站八种外文页面,数百万粉丝的官方微博,80万粉丝、每天4000条互动的微信、21万下载量的APP等也都是他领导下的产物。
能书、善画,精藏,深思的长者
通过网络可以检索到陈履生的部分著作23本,都属精心编辑的学术型、撰写型著作。至于论文,仅2006-2014年的统计就有400篇,内容涵盖艺术时评,文化现象分析,艺术家作品评论,史论问题探讨等众多领域,并且结构清晰,文笔亲切。这其中,历任职务上主持出版的展览画册,撰写的序言,后记和接受媒体专访还不在此列。
2004年起,他曾接受《美术报》撰写专栏的邀请,每周一篇文章,一写就是七年,加上此前在《文艺报》撰写多年的专栏评论,成了他针砭时弊、掷地有声的阵地。到国家博物馆之后,工作的繁忙使得专栏无法继续,但在四年后,《美术报》的编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请他撰写“微言”(每篇140字左右的微博体短评),通过手机短信就可以完成,并且可以连续多条形成一篇文章。从2014年9月6日开始每周一篇,到今年3月底已经发表了24篇。这确实是网络化的文体,也是自谦的表达,甸甸“微言”中透露着“大义”。
如此丰富的著述使得很多人都以为他仅仅是理论家,实际上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从未停止画画。
2006年他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了50余幅作品,山水多以雪景为主,意境荒寒,思古情幽。所画的梅花多直立挺拔,新干茁壮,一改古人斜枝的结体方式和老干的苍劲味道,表现出严谨和精心,颇具现代意味。他还擅长画竹,水仙、迎春,都是一致的美学范式,画如其人,君子风范。2008年台北国父纪念馆的画展、2011年镇江画展、2012年上海画展、2014年菲律宾马尼拉大都汇博物馆的画展,都呈现出他作为画家的实力。今年3月,他的50幅书法作品在北京侨福芳草地艺术空间举办,作品以篆书为主,既有丈二尺幅的鸿篇巨制,也有精微细致的蝇头小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的前言是他自己用篆书写就“楷书没有写好/不敢直奔行草/展览只为交流/学业绝不送人”,不禁令人莞尔。
他收藏的历代油灯极为著名。早在1998年5月,他就把自己的祖屋改造建成了“油灯博物馆”,邀请时年75岁的老父亲出任馆长,体现出浓浓孝道和文化传承。作为扬中市第一家博物馆,开馆之际展出精品300余件,藏品包括从原始社会直至民国的各类油灯2000余件,不具名的油灯更是数量众多。
而今,坐落在常州市花博园的油灯博物馆新馆正在建设之中,预计2016年开馆。开馆后,将和2013年9月已经开放的陈履生美术馆交相辉映。陈履生美术馆是地方政府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开馆展出了陈履生创作的50余件书画作品以及邀请70余位著名画家以油灯为题创作的绘画精品。
倘若说他在国家博物馆的重要展览中的努力是份内之事,并且有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文化外交政策支持的宏大背景,笔者更愿意强调如下三个事例,以反映他的“深思”。
其一,2007年,面对沸沸扬扬的圆明园兽首拍卖,他发表了《不要忽悠圆明园的水龙头》,尖锐地提到有些商业机构在利用民众的“爱国”情感谋取私利,还连续接受采访阐述“国宝”的概念,基于中国文化的立场,从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判断,圆明园兽首只是一般性的历史文物,这对后来皮诺家族无偿捐赠兽首给国家博物馆提供了重要的衡量标准。
其二,他的导师林树中先生数十年来坚持搜寻海外中国美术珍品的踪迹,而这位高足也继承先生遗志,现在正以国家博物馆的层面进行立项,已经和众多国际著名博物馆开展了学术研究和联合出版。
其三,“文革”前的他生长于自家开办的照相馆,父亲是县城唯一的摄影师,记录了无数充满情谊的毕业纪念,家庭欢聚。使他对摄影的情感和擅长宛如来自基因里,加上他长期活跃在艺术界,有足够的机会接触包括摄影在内的众多艺术门类,使他对摄影技术的变革非常关注,对摄影创作也非常敏感,驾驭有加,这都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视角的宏观,构图的稳定,对人文风光的捕捉,对博物馆空间的思量。其风光摄影展曾举办了四次,博物馆建筑摄影也连续三年在博物馆日开展。今年9月,在广州会有三个场馆同时举办他的三个展览(百幅国画,80余幅书法,百幅博物馆专题摄影),将集中呈现这位长者的艺术面貌和精神追求。
尾声
2003年秋,笔者还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有幸通过考核成为新组建的国家博物馆的第一批志愿讲解员(此前的讲解员多为对口大专院校的学生),周末都会按照排班表来馆现场讲解,从午后直到华灯初上。每次进场的路径,讲解的流程,具体到每件文物的细节,甚至某场讲解中亲自搀扶的老者,亲手抱起的孩童都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新馆开放之际,我也从上海回到了北京。每次大展都会带着妻儿,或者带领在教会学校听我课的学生来此享受艺术和人文的美妙,也常常看到西装精致,气质儒雅的陈先生。
今次采访是在下班以后,结束时已经晚上九点多,走过静谧的灯光,和站岗武警微笑道别。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没有游客,四围建筑都亮着明朗的景观灯,形成一种庄严的美感。坐在回家的地铁上,新的列车,时尚的广告,不同面孔的人群,十二年的生命跨越,再回望这座建筑,回忆这里的作品,回想刚刚聊到的话题,真的也给我造成了时空的穿越。
陈先生在2013年元月“写给20年后的我”的活动中有文干言,节录如下:
“20年来公众素养的提高是中国最大的进步,是中国走向强国的最重要的标志。因此,人们自然知道了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地位,认识到博物馆与自己生活的关系。所以,看到年轻人在博物馆举办婚礼,那种喜悦,透露出“文化情怀和对历史的尊重”,再没有人去用一知半解的概念去诠释博物馆的价值观,更没有过度的政治化解读。而这正是我在20年前的困惑。在博物馆培育出的文化情怀,不仅仅是参观展览,还有又与之相关的各项活动,包括和人生记忆最紧密的在博物馆举办的婚礼。当他们在这里播下爱情的种子,相信他们会把自己下一代人生中的每一个历程和博物馆建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