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如何调动和运用知识
2015-05-30仲崇辉
仲崇辉
例1 (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为了发展素质教育,我国一些中小学结合实际开展“一校一品”活动:有的学校以本地区的“最美妈妈”“最美教师”的感人事迹带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美丽”德育活动,彰显美好文化品行;有的学校开展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身心自强的“四自”活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责任感;有的学校开展汉字书法教育,全校师生每天伴随着校园广播里悠悠的古筝声静心习字20分钟;有的学校开展“我是创造之星”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创意作品……
“一校一品”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阐明学校开展“一校一品”活动的合理性。
解析 本题要求调动矛盾特殊性原理知识来回答。在作答时,我们首先要明确该知识点所包含的内容,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以及其对应的方法论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阅读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开展“一校一品”活动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要求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具体分析学校的情况、学生成长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开展“一校一品”活动的前提。各校根据具体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具特色的“一校一品”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平台。
点拨 在解题过程中,同学们所答题目的答案经常出现材料与观点“两张皮”的现象,不能将材料和观点有机结合起来。也有同学应对主观性试题会采取一种“文海战术”,也就是不管这个题问的是什么,或者说当他不能准确地调用知识的时候,他往往会将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原理搬出来。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在解读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基础上,提炼出其在教材中对应的知识点,并以这个知识点为原点,结合知识的内在联系,搜索其上位、同位、下位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然后利用这个知识结构去回答具体问题,组织答案要点。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例2 习近平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从哲学上看,底线思维强调的是( )
①坚持实践的观点,勇于探索②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未雨绸缪③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创新④坚持两点论,把握矛盾转化的条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底线思维要求从坏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这强调的是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做到未雨绸缪,②正确;从坏处准备,促进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得到好的结果,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实践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①③排除。
答案 C
点拨 在近年来,一些重要领导人(习近平等)的讲话或者重要文件成为高考答案的一部分,因此,掌握最基本的时政术语是取得理想成绩的重要依托,如经济语言: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增长,调结构,扩大内需,发展方式转变,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社会公平等,对于2015年的高考,系统掌握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一些新提法尤为重要。
培养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的能力
例3 一位借款经营的店主、一个客人遗忘的装有6万多元的皮包,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真没想到,这么多钱还能原封不动地回来。”失主回忆道。他抱着侥幸心理回到那家面馆,一眼就看到自己的皮包好端端地放在面馆货架上。店主核对信息后,把皮包归还给他。
6万多元现金,相当于全家人辛苦经营面馆一年的收入,更何况家里还有借款。
“那是客人的东西,我们哪能动!”店主这样说,“自己挣的钱花得才踏实,不是我们的钱,可不能拿。”
事情传开后,人们纷纷来面馆吃面,面馆生意越来越红火。
心怀感激的失主、朴实的面馆老板、蜂拥而至的顾客……从知行统一的角度,谈谈你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解析 审设问可知,本题考查《文化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从知(认识)、行(实践)两个方面说明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可。
答案 知与行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应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更要重视道德实践,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点拨 1. 演绎法是运用所学的一般原理(观点)分析某一具体社会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解题时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根据试题要求,找到需要运用的一般理论(哲学原理或方法论);第二步,以理论要点为线索,按图索骥,在试题材料中寻找与理论要点相对应的有效信息;第三步,用材料中的具体信息“置换”理论要点中的抽象概念及关系(类似于数学中的“代入法”),实现由抽象到具体、一般到个别的转化,从而将理论要点转换成试题答案要点。
2. 归纳法与演绎法相反,它是通过对具体的、个别的或特殊的情景材料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情景材料所包含的共同的基本原理(观点)。归纳法遵循从特殊(个性)到一般(共性)的思维过程。通常可用概念追溯法,即下位概念追溯上位概念。
例4 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棉花从古老文明的摇篮印度走出来,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材料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自2011年起,我国开始对棉花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以支持价格敞开收购棉花。2012年国家储备棉花(下称“国储棉”)收购量达634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90%以上。同期,国际市场的棉花价格约为1.5万元/吨。国储棉收购价格约为2万元/吨。2013年,我国国储棉库存超过1000万吨,约占全球棉花库存的60%,占用国家财政资金2000多亿元。此外,国家每年要支付的棉花收储成本约为300亿元。
2014年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2014年启动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自此,实施3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将走向终结。
材料表明,棉花生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生产实践对社会发展作用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解析 通过阅读设问可知本题属于限制型试题,限定知识是生产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作答时,首先阐明生产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原理),然后指出棉花生产(生产实践)在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促进国家间的联系等方面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
答案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棉花生产是物质生产的重要部门,棉花种植、加工和贸易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棉花生产及其技术进步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
点拨 1. 如果设问将知识范围固定于某一知识点或局限于一个较小空间,将解答方向固定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中的某一个,将主体固定于公民、国家、企业等中的某一个,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所谓收敛性试题,回答这类收敛性试题要做到以下五点:第一,先看设问,确立答案,重在结论是怎么得出的;第二,每一句材料都有一个或多个有效信息,要努力挖掘每一句话,不要浪费材料;第三,答案就在材料中,完全可以根据材料分析出答案;第四,答案和材料要一一对应,不能分家;第五,答案是唯一的、收敛式的。
例5 在外出旅游时,我们既会看到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也会看到游人“到此一游”式的涂鸦。
图一 泰山石刻 图二 故宫文物上的“到此一游”
有人认为“到此一游”式的涂鸦只是个人行为,微不足道;然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一个公民的个人行为往往会被快速传播,无限放大,从而影响世人对国家形象的直观印象。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图一和图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与游人“到此一游”式涂鸦的区别。
解析 本题从材料到设问都没有明确的知识范围或答题范围,只是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问题,因此作答时需要具有发散性思维,审题时,注意首先对这两种行为作出价值判断,即前一种行为属于文化创作,理应受到肯定,并指出这种行为的价值;后一种行为属于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同时指出其负面影响。
答案 (1)前者是一种文化创作,具有文化内涵,能保存和传播书法、诗词等中华传统文化。前者与景观融为一体,能给人以美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能带来一定经济价值。
(2)后者破坏了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违反社会公德,不利于健康文明风尚的形成。
点拨 如果设问对知识范围没有限定或范围较大、对主体没有限定或有多个主体、解答方向不明确或方向较为宽泛,这时需要进行发散性思维,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发散性试题。解答发散性试题的一般思路与步骤可以归纳为“四要”。一要审清题意,明确答案要求和方向;二要回归教材,发散性试题的命题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基础的,解题时必须以教材基础知识为依据。那些脱离书本的盲目判断以及东拉西扯、高谈阔论等均为应考之大忌;三要注重发散,解答发散性试题必须要紧扣题目要求进行发散思维,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四要力求完美。在找到知识要点、确定答题思路后,还要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