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态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

2015-05-30唐翠华

师道 2015年5期
关键词:常态化统整活动

唐翠华

一、从资源开发入手进行课程规划

1. 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四个学习领域,课程资源开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与实施这门课程的前提是必须对有关课程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特定的学习领域对课程资源有着特别规定。设计综合实践需要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支撑,需要开发校内、校外两方面资源。

如果说,20世纪的学校教育陷入了“知识课堂”的误区,与生活世界剥离,那么,回归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主体体验则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我们构建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学习型共同体,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意义的整体,是焕发出师生生命活力的系统。

作为广州市黄埔区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我们首先要开发好学校自身的资源,同时要重视地域文化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基于地域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就是以地域文化为内容,引导学生感悟自然、感悟生活和感悟社会,黄埔区地理位置独特,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的南海神庙;有中国“将帅摇篮”的黄埔军校……打开校门,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地域文化空间,给学生提供真实、丰富的学习情境,这就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资源。

2. 着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努力构建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

我们的老师习惯分科教学,习惯依赖教材,而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案,需要的是“知识的统整”和“智慧的统整”,它超越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制度——学科、课堂的束缚。综合实践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统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我们总结为:“以事为根,以己为本,统整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从教师和学生主体实际出发,发现儿童成长过程中有教育意义的“事”,努力做到课程统整,达到师生智慧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我校地处横沙社区,近年来,在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中,到处都在拆,到处都是堆放的垃圾。广州市教研室提出生活垃圾分类探究项目,我们就结合地域文化,让孩子们关注生活垃圾分类,关注身边的社会变革,关注家乡文化传承,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生活垃圾,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我们提出了“生活垃圾中的文化宝贝”活动课程。它是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设计和实施。开展活动时,需要孩子观察、摄影、记录、收集、撰写,设计编排手抄报等,这就和学科课程,语文、数学、美术等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学生也能初步了解分类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收获许多宝贵的经验。

二、以己为本, 探索课程实施途径

1. 活动主题要体现过程性、体验性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从主题设计入手。主题设计的前提就是“以己为本”,是立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它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活动主题不能太高、太空,要来源于社会和自然界又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要使活动主题满足于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就必须把握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内容和形式、组织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制订出学校、年级、班级三类相衔接的活动规划。

2. 活动内容与形式要体现开放性

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我们分年级组织学生到区青少年宫开展活动,(说句实话,目前孩子们愿意走出课室、走出校园,但每次组织外出活动我们的压力很大,主要是安全压力,一个教师带四五十个孩子谁都不敢,但我们有一群家长志愿者协助),开展活动前,教师让学生围绕活动地点,讨论活动前准备、活动任务、活动注意事项等。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自己讨论出:过马路时如何注意交通安全,外出如何选择携带物品,孩子通过讨论明白了什么是必需的,什么可以放弃,少带纸巾,减少垃圾注意环保等。我们的活动没有非常严格的规范要求,老师也可以根据实际调整活动主题,不像学科教学那样强调逻辑顺序,但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与学生一起制订活动计划,安排学习进程,引导学生对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分析、总结和评价,学习内容和时间是开放的。孩子们的一段探究就是一段旅程,在乎的不是最终的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探究期间所产生的思维碰撞、理智冲突、情感交融都是值得珍藏的风景。

三、课程管理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校内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生活的空间有多大,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我们主张让学生在亲历和体悟中去习得。老师不可能始终参与学生全部的课程学习活动,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是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支持或帮助。因此,我们的课程管理必须要从一元走向多元。

首先是管理主体多元化。一是要吸纳课程专家、家长、课外辅导员、社区人士参与课程的管理。具体实施中学校要努力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网络。二是要挑选一批热心参与本课程、乐于学生校外活动辅导,有一定素质的人员参与课程管理,形成一支校内外结合的课程管理队伍。三是要加大对校外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和培训,既让他们“管事”,又让他们懂得怎样“管事”。实践中,以学校家长委员为骨干,以学校街道、社区共建的校外辅导员为依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志愿者的作用,并建立定期联系制度,保证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其次是管理内容多元化。在学校管理中,对教师的管理通常是教学流程基本要素的管理:备、教、改、检测、辅导、分析等。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使教师的工作更多地偏重于课程的具体实施与开发,对学生主题选择、实践活动的方法、过程等方面的指导,所以这要求将教师课程设计、实施与指导等方面的活动纳入管理范畴,同时,对学生的管理要转为更多地关注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学习的态度、参与活动的体验、活动反思等方面。

(作者单位:广州市黄埔区横沙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常态化统整活动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