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大学城“圈住”大学生
2015-05-30吴左琼
师道 2015年5期
吴左琼
实习刚满一周,夏蕾就把单位给“炒”了。她的理由很简单:从地处远郊的学校到位于市中心的实习单位,来回近4个小时的车程,实在是“累感不爱”。远郊的大学生活过得像在高中一样“单纯”,却因为没有明确目标,也就没了高中时那种精气神。(《中国青年报》)看到新闻的标题,着实让人鼻酸。大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类文明传承高地,也是一个小社会。莘莘学子们可在大学校园里进行知识探索和传播,充分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为最终走出校园成为“社会人”作好准备。然而,中国多年来拔地而起的各地大学城,往往因为校区和教工居住地分离,教师疲于奔波,学生孤零零地住在“荒郊野外”等现实问题被诟病。
真正的大学城需许多的配套设施,需要经年的积累。就像美国的波士顿,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大学城,它们都是经过百年以上的历史自然形成的。一些大学放弃原有充满文化和历史沉积的老校区,搬往远离城区的大学城,就像脱离了社会,简单地圈地扩建,正是因为一些领导一开始考虑的就不是教育的发展,而是政绩、经济方面的因素。如此运作之下,中国诸多大学城成了城市新城、新区的经济发动机、人气聚集器,甚至一个城市拥有几个大学城,最终出现招生不满、学生被“圈养”的窘境,从而导致资源严重浪费。
我们的大学并不需要一味追求现代化的校舍,而是要尽可能多的提供给学生接触社会和实践的机会。对于大学城问题应理性看待,既不要全部封杀,也不要夸成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