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素而不饰”的观点反思教育
2015-05-30钱敏霞
钱敏霞
经历了各种教育改革思潮和模式“洗礼”,这么多年来,一线教育工作者得到一些新思路、新方法,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却会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而无所适从,笔者也曾一度迷茫。我以为,静下心来从教育的本质进行思考,用“素而不饰”的观点来反思我们的课程观、课堂和校本教研,将对孩子们的终生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素,本义指白色生绢,表示各种丝中最本质、最主要的部分,后引申为质朴无饰,换言之,未经染色或工艺加工的丝就是素。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其心愉而不伪,其事素而不饰”(《淮南子·本经训》)。转义为原始、根本、本质,未经人为加工或者雕琢的东西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事物的本质,故“素而不饰”是指事物的本质。古人认为,自然本身是最高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其价值都在自然之下,治国者只有至素至精,方能正天下,正人间。而教育只有“素而不饰”,方能培养真正的人材。
一、“素而不饰”的课程设置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蓝图和依据,课程决定着学生素质发展的方向,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最重要的标志。“素而不饰”的课程设置必须照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1.“基础课程”是学生发展的基石。“基础课程”是以夯实学生共同发展基础,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形成和心理品质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劳动技术课、信息技术课、体育活动课、习惯养成、心理教育等。目前学校比较重视的是学生的学科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和基础的学力、习惯养成、心理教育、劳动技术课及研究性学习等等。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明白习惯养成是教育的根基,但因为没有系统的教材体系,没有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没有评估检查的标准,习惯养成教育还是没有落到实处。所以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要重视“基础课程”的设置,并将它们系统化、校本化。
2.“拓展课程”说明了“生活即教育”的道理。“拓展课程”是指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目标的课程,包括兴趣类选修课 、社团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拓展课程”很好地诠释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含义:即要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很有力量的教育,譬如与农民做朋友,就会学到耕种方面的知识,与艺术家做朋友,就会熏陶到一定的艺术修养,等等。这些平时被摈弃在课程之外的东西显然对孩子们非常有用,是“教育从书本到人生,从狭隘到广阔,从字面的到首脑相长的,从耳目到身心全顾的”。学校要努力开发这类课程,因地制宜地挖掘本地的课程资源。
3.“发展型”课程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发展型”课程是指采用专题研究等方式进行的,以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为目标的课程。它包括拓展研究专题课程、语言和国际交流专题课程、人文社会科学专题课程、自然科学与技术专题等等。这一类课程开发的主动掌握在学生的手中,也就是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且将知识专题化后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二、“素而不饰”的课堂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或多或少会有些阻碍。但让我们回到教育的原点去思考问题就会容易得多:学生没有兴趣就不会学习。学业的负担大都来自心理,学生没有了兴趣,就会不堪重负了。所以老师的“主导”就是要培养好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断激励学生自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提升自己。我认为在课堂中以下几点显得很重要:
1.“用心灵去教”也就是关注了孩子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一个用心教书的老师肯定会带出一批用心学的孩子。如在语文教学中,你是通过哪些环节传递给孩子“文学美”的正能量的;在数学教学中,你的演算过程是否传递给孩子一种科学的严谨的正能量;在英语教学中,你是否给了孩子们国际化的眼界。
2.“为深刻而教”也就是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只有让孩子们在上课时体会到“思维的乐趣”才会显得你的课堂的“深刻性”, “思维的乐趣”可以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表层的非自主性的学习兴趣内化为内部的自立性学习兴趣。所以老师的“启发引导”作用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教书多年的我们深刻地明白:学生的知识其实不是我们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不是教师讲明白的而是学生想明白的。
3.“为有效而教”也就是解决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即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当孩子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老师的提问引起了思维冲突,对矛盾深化并产生了对新知识的认识,学生怎么会对学习不感兴趣?
三、“素而不饰”的校本教研
1.“自下而上”地确立课题
“自下而上”的调研式的教研是基础,充分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出现的问题,也就抓住了校本教研的“本质”。如某校的实际情况是:学生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老师们觉得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在做好充分的调研以后,学校开展了班级内“一帮一”互助型课堂模式的校本教研,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上课、评课,建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改变一种旧的“教学模式”。学校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本校的校本教研特色。
2.“自上而下”地推行教研
校长直接“参与制”。某校“‘一帮一互动型”课题从选题、立项、开题到开展活动,校长都全程参与,不仅如此,还亲自参加具体的研究活动、不断调整及补充新的课题研究内容,真正成为课题教研的“中心人物”。这是该校课题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 。同时,课题研究的主体是全校教师,形成了校长引领、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
行政领导的“示范制”。某校“‘一帮一互动型”课题主要是“打造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学校推行课题“三个一”活动:即每个中层领导负责一个学科、负责一节示范课、推广一节学科模式。校级领导从学校发展的层面,根据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把准问题的脉,找到问题的症结,并根据问题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因此他们的“示范”更具有说服力。
学者、专家的“专业引领制”。首先要充分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如某校有10%的教师是全区及至全省的教育骨干,他们对新课标有自己独特的解读,易接受一些新观点、新理念,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部分老师就是本校教研的领头羊,他们的 “专业引领”对课题的实施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其次要寻求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支持。根据实际,将典型的问题汇集起来,定期请教育科研部门人员前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辅导、调研、研讨等活动。再次是发挥网络作用,利用网络在全国各地寻找先行者,向资深专家询问、求助,和他们一起研讨,为教师提供课程改革实践的“专业引领”。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