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材简析及教学设计
2015-05-30孙蕾
孙蕾
教材简析: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四部分。其中“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 关注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真正理解。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学生建立面积概念,修订教材更加重视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删去了实验教材中面积的定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修改后的教材采用描述的方式,借助具体事例说明“面积”的概念。如“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理解的面积的含义。这样既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也避免教师将功夫用在指导学生叙述面积的定义上,而忽视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真正理解。
2. 注重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
由于学生常常误认为只有向上摆放的“面”才有面积,因此修订教材在例1后增加了“做一做”,要求学生摸一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并比较这两个面的大小。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体侧面的大小就是侧面的面积。在实验教材中,大多数的面积都是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式出现的,为了避免学生一提到面积就只想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材在练习十四中增加了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比较,其中不仅包括线段围成的图形,也包括一些曲线围成的图形,这样更能突出面积概念的本质,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面积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做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做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用不同图形做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 ,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3.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做面积单位的便捷与合理。
教学重、难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度量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
学具: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学具,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学具若干个,大长方形纸片两个;每人准备剪刀一把,白纸一张,练习纸一张。
教具:准备1平方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随着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住房也越来越大了,每个同学也有了自己的小房间。说说看,你的房间有多大?
(全班交流,提示课题。)
师:你知道,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平方米是指你房间的什么?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探讨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
二、 观察动手,揭示概念
1.出示实物,感受面积。
师:从字面看,想想面积可能会与谁有关?是的,和“面”有关系。大家可以拿出自己的数学书和练习本先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有没有摸到“面”啊?再摸一摸课堂作业本的封面,用自己的手体会一下“面”在哪?再摸一摸练习本的表面,格尺的表面,课桌的表面,说说他们谁大。
2.初步了解面积的含义。
师:通过刚才的摸和比,我们发现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其实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像我们刚才摸的数学书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大小就是……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也有表面,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边摸边说,什么是它们的面积,比一比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3.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1)摸一摸你的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引导学生认识不仅朝上的面有面积,物体侧面的大小就是它侧面的面积。
(2)将字典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字典表面的面积有变化吗?
(3)练习十四第二题:下面是从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出的3个省(直辖市)的轮廓图,比较这3个省(直辖市)的面积大小。让学生体会不规则图形的封闭图形也有面积。
(4)拿出课前准备的苹果,请你摸一摸苹果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苹果表面的面积。
三、动手操作,统一面积单位
1.感知比较面积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老师这里有3组不同颜色的卡纸,不知道他们的面积谁大谁小,想请大家帮助,先估一估,再比一比,他们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
(1) 观察法
师:像这样图形的大小,我们通过观察就可以看出谁大谁小了。
(2)重叠法
师:像这样不是很明显的图形,我们可以通过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大小。
(在课件演示的时候,须要把红色的图形只留下边框线,移动至重叠。)
(3)借助学具测量
师:像这样不容易比较大小,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大小呢?(割补法。)
师:如果这里一个是数学书表面的面积,一个是作业本表面的面积,这样一割一补岂不是破了,在许多不合适用割补法来比较大小的情况下,我们要怎么办呢?
2.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实际测量。
(1)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
(2)合作探究,学生操作。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3)组织小组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由于正方形的四边相等,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同理,用画格子的方法也可以,从而得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3.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课件展示第三组的两个长方形,把其中面积小的一个长方形扩大,但格子数不变。“同学们请注意看,还是原来的长方形大吗?”“不是,这边的面积大。”“还是这么多个格子呀?”“但是这边的格子变大了,虽然数量没变,每个格子变大了,这个长方形就变大了。”“噢,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你说得可真清楚!那我们在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时一定要注意什么问题?”“要选择一样大小的正方形,用一样的标准来测量。”“那就是要选择统一的面积单位。”
四、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师:数学家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才发现以一定标准的正方形的大小,作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你听说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1平方厘米。
师:你根据以前的知识,你觉得哪个是1平方厘米?你能在学具袋中找到1平方厘米的学具吗?用直尺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师:让我们一起来记住今天的第一位新朋友吧!仔细看,用心记,把1 平方厘米印进你的脑海里,头脑中有1平方厘米了吗?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哪些物体的表面可以用这个1平方厘米来测量?
师:老师建议大家用这个1平方厘米来测量一下桌子表面的面积。(让学生感受到用1平方厘米量桌面很麻烦。)你有什么好办法?(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习长度单位时的经验,联想到用较大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2.认识1平方分米。
师:根据刚才得到的新知识,你觉得1平方分米有多大。
师:在学具袋中找一找1平方分米的学具。找得对不对呢?量一量它的边长。
师: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课桌表面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分米,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
3.认识1平方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知道他们有多大,那么谁能试着描述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想象一下1平方米大约有多大?
师:(出示1平方米的纸,感知1平方米的大小。)用手比画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米?我们来估一估,这么大能站几个人。谁愿意到1平方米的纸上站一站,让我们看一看1平方米究竟能站下几名同学。
五、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先估计下面的长方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2.第64页第4题。说一说测量扑克牌、课桌面、教室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我们认识了面积单位,你们知道它们怎么使用吗?
趣味故事: 小马哈
放学回家后,小马哈一家三口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饭,一不小心一块石子把小马哈嘴里1平方米的大门牙硌掉了。这时,爸爸连忙拿来水给小马哈漱漱口,妈妈赶紧掏出1平方厘米的手帕,把小马哈的嘴擦干净。
师:大家为什么笑啊?哪里用得不恰当,说说为什么,你能帮他改过来吗?
4.小资料。
(1)有关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了什么?
(2) 广州市10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广州市10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师: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六、课后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如果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